虞卿是谁?赵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国侯和君谁大 虞卿是谁?赵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

虞卿是谁?赵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

2024-07-12 0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信陵君在邯郸保卫战中可谓居功至伟。魏王已经派晋鄙带领十万大军救援邯郸,岂料魏王收到了秦王一封信,“攻占邯郸后,掉头攻打救援国”。于是,命令晋鄙停留在邺城观望。

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姐夫与舅子无须客套,两国之间飞鸽传书。平原君“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屡次书信催促,始终没有动静。“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派往使者离开一个又来了一个,接连不断催促信陵君。

信陵君难以抗拒姐夫的威逼,于是听从侯嬴建议,盗窃虎符救援赵国,矫夺晋鄙兵权,带领十万大军救援邯郸,从而挽救了赵国。派人带回魏军,而信陵君与门客便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的恩德,准备拿出五座城池作为封赏。信陵君在门客劝说下,客居他乡要低调做人,不以为功,毕竟这份功劳属于魏国。最终只收下鄗城作为“汤沐邑”。

以上便是虞卿为平原君请封的背景。平原君竟然满心喜悦地答应了虞卿,拿别人的功劳为自己请求增加封邑。当然,平原君在公孙龙的劝谏下没有听从虞卿的请封要求。

这一则小故事,更加证实了平原君的“利令智昏”,也让人怀疑虞卿的“智商”,难怪赵国会被秦国打败,竟然还有如此糊涂的人!

虞卿的由来

公孙龙为平原君分析关于虞卿请封,司马迁记叙非常详细,甚至有罗嗦的嫌疑。

“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其实,这句话纯粹就是多余,“龙”公孙龙自称,“有之乎”有这回事么?平原君竟然还耐心回答,“然。”这对话删除都没有影响。

重点在后面,公孙龙为平原君分析“此甚不可”!公孙龙斩钉截铁地陈述了原因,翻译成白话文拗口、繁琐而又复杂。

按我理解简单来说:

其一,平原君位居相位、受封东武城,并非你智慧超群,也不是功勋卓著,而因为你是赵孝成王的叔叔。

其二,借别人功劳为你请求增加封邑,等于将邯郸保卫战的功劳都记在你平原君和赵国人的身上了,而忽视了魏国和楚国,春申君和信陵君援助的功劳。

其三,请封无论成功与否,虞卿都得利。成功,虞卿可以向你邀功;失败,你也得感激虞卿。

因此,平原君听取了公孙龙的建议,而放弃了虞卿的“请封”要求。

《平原君列传》是关于平原君的历史传记,虞卿“请封”故事之后,司马迁紧接着来了一句“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主角离世,传记按说也就结束了。但是这个藏头露尾的悬念却萦绕脑海,虞卿、公孙龙究竟何许人也?

公孙龙好“坚白”之说,平原君尊之极高地位。当邹衍以大统一之道驳斥了“坚白”之说,公孙龙渐渐被平原君疏远了。由此可见,公孙龙水平不过尔尔,纯属配角,那么虞卿呢?

司马迁不愧为高手,先抑后扬,虞卿给人以极坏的负面形象,吸引大家注意力从平原君转移过来。“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仍然不紧不慢地推进节奏: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

“蹑屩檐簦说赵孝成王”,这形象与翩翩公子反衬,让人再次对虞卿产生怀疑。然而,“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从怀疑中迅速逆转,不由得对此人产生好奇之心。

虞卿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至赵国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上卿,因为被称为“虞卿”。“虞卿”姓氏加官职,名字却不为人所知,他究竟是何人?

长平不至于惨败

“虞卿”不是自封的,黄金、白璧不是白给的。如果赵孝成王虚心接受虞卿的建议,那么长平之战赵国不至于惨败,更不至于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

长平之战之初,赵国以廉颇为将多次进攻秦国,都没有取胜,还损失了一名都尉。赵孝成王准备继续增兵长平,与秦决一死战,让楼昌和虞卿谈谈个人看法。

楼昌直接说求和吧。

虞卿却分析,楼昌主张求和,无非认为不求和我军必然失败。但是,控制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因此反问赵孝成王,您估计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击败赵军,还是仅仅吓唬一下?

赵孝成王回答,秦国不遗余力全力出击,当然要击败赵军了。

虞卿于是接着说:“大王听我谋划,派出使臣携带着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赵国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臣。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赵魏楚三国联合,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讲和才有可能。”

但是,赵孝成王并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而是与平阳君赵豹商议求和的事,就先派郑朱到秦国联络求和。秦国接纳了郑朱。

赵孝成王自以为是,颇带几分炫耀的意味,再次召见虞卿。“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以为奚如?”没有执行虞卿谋划,却质询他怎么看待。

虞卿一听就预判出结果,“王不得媾,军破必矣。”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

虞卿解释说:“各国都有使臣在秦国。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楚、魏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没有援救,和谈岂能成功。”

应侯范睢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肆宣扬,各国的使臣们由此得知秦赵意欲和谈。然而,秦国却始终不肯和谈,反而继续谋划攻打长平。

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国离间计,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赵国一败涂地,四十万士卒被白起坑杀,继而邯郸又被围困。

“为天下笑”,呵呵,赵孝成王一而再,再而三的失策,导致赵国惨败。司马迁认为赵孝成王听从虞卿建议,可能不会出现长平之战的败局。

关于割地争论

邯郸保卫战之后,赵孝成王却准备出访秦国,就派赵郝到秦国去订约结交,割让六个县求和。

虞卿不同意割地求和的策略,对赵王说:“秦国拼尽全力不能占有的土地,大王却白白送给秦国,这不是等于帮助秦国侵略自己嘛。明年秦国再进攻赵国,赵国就无法自救了。”

赵孝成王针对虞卿的话征求赵郝意见。赵郝说:“虞卿确定秦国今年没有能力再进攻了?不答应这么一块弹丸之地,明年秦国再来进攻,那岂不是要割让腹地来给它求和吗?”

赵孝成王又问,“割让六县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不再进攻?”

赵郝却不敢保证,而且懦弱无能的分析让人觉得可笑。从前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而亲善。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攻打赵国,一定是赵国事奉秦国的诚意不如韩、魏。赵国与秦国签订合约,若明年秦国再攻打赵国,这必定是赵国事奉秦国的心意又落后了。

赵孝成王把赵郝的这番话告诉了虞卿。

对于赵郝所说割地求和纯粹是自取灭亡,虞卿认为还不如不割地,也不求和。“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即使不能防守,也不会轻易丧失六座城。”

“秦国攻打赵国之后,必然精疲力尽,军力疲弱。我们用六座城来收买各国去进攻疲弱的秦军,六座城虽然给了诸侯,但是可以从秦国取得补偿,甚至还可从中获利。这与白白割让土地,使自己变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样好呢?”

“今年六座城给秦国,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又要割地求和。这无异于强大秦国削弱赵国。况且赵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不止,年复一年,赵国势必不会存在了。”

恰巧,楼缓从秦国回到了赵国,赵孝成王又征求楼缓的意见。楼缓是赵国人,赵武灵王的培养的人才,投靠秦国后曾任丞相。国事征求“叛臣”的意见,看到此处真替赵王捏一把汗。

楼缓推让便不发表个人意见,这句话足够表明楼缓“汉奸”无疑。然而赵孝成王说:“虽然,试言公之私。”赵王依然要求让楼缓谈谈个人看法。

楼缓说,“现在我刚从秦国回来,如果说不给秦国土地,那不是上策;如果说给它土地,又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帮忙。假使我能够替大王着想,不如给它土地好。”

司马迁再次用楼缓的话来证明了赵孝成王的愚蠢,楼缓倾向秦国,除此之外就是虞卿的忠诚。然而,虞卿忠诚的卑微。听说此事之后,再次入宫拜见赵孝成王说:“楼缓是虚假的托辞,大王切切不可给秦国六个县!”

赵孝成王就像墙头草摇摆不定,既不能确定谁对赵国忠诚,也不能果断决定主意。楼缓、虞卿两人交替拜见赵孝成王,劝说赵王采用自己的意见。

最终,虞卿成功劝说了赵孝成王,“将六座城交给齐国,齐赵结盟消泯仇恨,边境就不需要驻扎军队。秦国则会主动送礼前来求和。一旦秦赵讲和,韩、魏两国也会与赵交好。如此与韩、魏、齐三国交好,那就改变与秦国的地位了。”

赵孝成王就派虞卿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派来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逃走了。赵孝成王于是封了一座城给虞卿。

虞卿苦口婆心的谋划,忠心可鉴。司马迁用了大篇幅文字,将道理分析通透明了。然而,赵孝成王却左右摇摆,犹豫不决。不得不说赵王的智商确实让人着急,也看得出来虞卿拿这份薪酬真心不容易。

赵国正是有了虞卿的这一谋划才得以延续三十多年。其实,就此来说虞卿对于赵国的功劳,不亚于廉颇、蔺相如、赵奢等文臣武将,一个赵国历史上不容忽略的人物。

虞卿最终因为魏齐的缘故,从赵国逃到魏国,后来著书立说,名扬后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