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飞吧 嫦娥》:硬核科学的硬核速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秘密追踪剧评 央视剧评|《飞吧 嫦娥》:硬核科学的硬核速写

央视剧评|《飞吧 嫦娥》:硬核科学的硬核速写

2023-03-20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执行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任务。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壤返回,这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规划的最后一步。在这个中国航天历史性的光辉时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即时推出七集科学微纪录片《飞吧 嫦娥》,硬核呈现我国航天领域的科技突破。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纪录片《飞吧 嫦娥》总宣传片

聚焦奔月环节

剖析技术要点

《飞吧 嫦娥》围绕发射、测控、落月、采集、交会对接、月壤转移、返回等“嫦娥奔月”中七个最为重要的作业环节,着眼科学原理,详细剖析了关键技术,并展现科学家的解决过程与最终方案效果。

第四集详细分解了“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采样环节。在月球表面采样过程中,机械装备如人的手臂一般可以伸缩“肘关节”、转动“腕关节”,挖掘月壤并转移样本。而深度采样也面临挑战,为了在各种地质条件下采样,科研人员专门研发了专业设备,钻的同时解决了取的问题。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一系列动作不是由地面人员实时操作,而是将指令事先编写成计算机代码,仅通过地球上一个指令,全部自动完成。

三维模型展示

视听气质冷硬

用直观的影像呈现技术的逻辑思路,视听手法的选择是关键。在本系列中,为了“透视”嫦娥坚硬外壳之下的秘密,影片运用大量三维动画演示技术原理,直观清晰地阐释了嫦娥五号的运行原理。第二集着眼于测控环节,讲解了地面科技人员如何追踪、控制航天器的轨迹。因为地球在自转,一个测控站不足以随时追踪探测器的行踪,于是科研人员启动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三个测控站与探测器保持通联。在讲解这一工作原理时,影片专门制作了模拟地球自转、探测器飞行与深空站遥测的工作方式的三维模型,直观演示了测控这一环节的工作原理。

这样的三维动画演示贯穿系列片的始终,再配以逻辑清晰、精炼简洁的解说,短短七集五分钟的影片里,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嫦娥五号“登月、采集、回收的全部技术流程。

与影像相配的音乐音效也呈现非同寻常的气质。影片运用了大量如电子音乐等具有金属气质的音乐元素,编曲气质冷硬,再与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画面组接恰到好处地结合,好似一部摇滚乐。第三集的内容是“嫦娥”落月的环节。一开片就是一段极具视听风格的段落,画面运用黑白色调,影像在三维动画、月球表面、测空器、发射站、月球照片等素材中快速切换,节奏感极强,同时,闪烁的字体、充满悬念感的音效设计共同营造着紧张的氛围。

追踪时事热点

拓展科学纪录

《飞吧 嫦娥》的播出时间几乎与“嫦娥五号”回收的新闻报道同步,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它以短纪录的方式延伸了新闻热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矩阵传播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同时,科学纪录片以微纪录的形式,与实事新闻结合,也是对节目形态的大胆探索。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纪录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和科学性等方面,特别缺乏“硬核”内容,甚至偶有影片企图用叙事技巧“掩盖”核心内容的缺失。近两年,《飞吧 嫦娥》、《Hi,火星》、《大国重器》、《飞向月球》等科学纪录片,立足科技本身,解析技术环节,探索理性世界的规律。

这样的变化不仅因为我国科技硬实力的提升,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选题线索,同时也在于我们对纪录片认知与创作的拓展——它不仅擅长记录人物、事件和情感,对工具世界的呈现也毫不逊色;它既可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也能展现数理、算法的逻辑真实;既能描摹外观世界的感知美,也能展现精确的理性美,用真和美引领观众走向科学世界。

(评论员:谢寒)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主编 | 杨 珺

编辑 | 罗石曼 孙乾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