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学术圈里的利益冲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研论文利益冲突包括哪些 刘岩:学术圈里的利益冲突

刘岩:学术圈里的利益冲突

2024-07-14 0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岩:学术圈里的利益冲突 2012-06-08 14:12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 岩 字体大小 - | +

利益冲突,指利益群体之间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矛盾。西方人解决利益冲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但在中国,调和利益,往往是靠权力。学术界有学术利益,所以,利益的冲突同样存在。下面就简单谈谈三种最典型的利益冲突关系。 第一种类型:师生之间的利益冲突。一般讲,本科学生和教师之间是没有潜在利益关系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利益冲突。但研究生就不同了,由于研究生直接接受老师的指导,在学术上有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最主要的体现是,学术成果的占有权的冲突。 在世界范围内,一般进入研究生阶段跟导师学习时,学生都已是成年人了,这时,是人的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出原创成果的黄金阶段。但是,导师一般年龄都要高于学生一些,大多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阶段,都已走过学术高峰,利益冲突就出现了。按正常的规定,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的做出的学术或成果应该属于学生本人,至少在欧洲大多数国家是这样规定的。所以,这些国家,学生在研究阶段做的东西,导师基本上不属名,更不能拿去报奖,这一规定,就解决了成果属性的利益冲突,学生做的东西归学生,导师无权占有。 但是,在中国,美国就不同了。在中国,大多数大学,研究所明文规定,研究生阶段学生做的成果(包括论文,专利等)都属于导师,或者属于单位(一般指专利成果)。体现在论文上,中国名校由于导师名下的论文数量较多,一般很少争当第一作者,在二三流的中国大学,一旦学生做出好论文,导师第一作者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学生的学术成果就被导师堂而皇之地拿走了,在中国这已经成惯例。在美国,导师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占有学生学术成果,除了极少数的华人学者,但是也不会轻易放过学生,而是采用一种相对温和的做法,我不当第一作者总行了吧,我的名字放在最后,但是要当通讯作者,这样,学生的论文上自然少不了导师的大名。 所以,学生也就是敢怒而不敢言,这种成果归属权的利益冲突,直接的恶性后果就是,学生为防止导师占有自己的成果,往往在研究阶段不出尽全力而是将一些有用的idea深藏起来,甚至不和导师交流,而是凑足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后,通过论文答辩一走了之。 在中国,学生一走了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因为光有论文还不行,大学考评还要有学术奖励,所以,中国导师一般都很“聪明”。学生在他们手下时写的论文他轻易不会拿去报奖的,要等学生毕业若干年后才去报奖,这时学生早就远走了,甚至不知道导师拿论文做什么去了,所以,报奖不写学生的名字,自己独占,学生是不会找上门来讨说法,更不会诉诸法律。 当年,我在哈工大应用化学系本科阶段毕业论文是开发一种低温储能材料,经鉴定,优于国外同类型的所有样品,导师说鉴定后申报当时的航天工业部科技二等奖。并且还煞有介事地找来了申报书让我填写,但是,我人离开后,他就销毁了我原先填写的表格,又让他的一个硕士研究生重填,我的名字被一笔勾销,这个二等奖就成他和他夫人二人的了。 中国,美国学术界的成果归属权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恶化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使心眼多的学生在读学位阶段总是要“留一手”,特别是优秀的idea通常自己保留,日久天长,结果是学生的惰性就被培养出来了,研究生质量一代不如一代。 上面谈的师生之间的学术利益冲突是学术界最普遍的,一旦你步入工作岗位,同样会有学术利益冲突,这时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出现了。 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学术团队,没有独立的经费,这样就和做学生别无二致了。你天天泡在实验室,但是,你的上司什么也不干,都要在你的论文上属名,要拿你给他属名的论文报奖,由于你在他的单位,他是你的领导,你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只好任人宰割。 目前,中国的什么“学术团队”,学术大腕们就是靠如此手段巧取豪夺发迹,不少人还因此混上什么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 欧洲,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这样的荒唐现象。每个科研人员几乎都是独立的研究人员,有时也组成团队,但是人很少,一般3-5人,论文一般采用循环属名方式,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学术成果的归属问题的利益冲突。 最后谈一谈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利益冲突。这个类型的冲突,在欧洲,日本学术界解决地很好,竞争性经费比例很低,不超过20%,其余是人头费,这样,大家就不会为争经费而互相“踩乎”。 但在中国就不同了,90%的基础研究经费是通过“同行评议”方式竞争性分配,所以,为了获得经费,就必须发生利益冲突,使出各种手段,因此,学术腐败愈演愈烈。 上面谈的学术利益冲突,欧洲、日本都有学术规范,尽量弱化。但在中国、美国,问题就很大,尤其在中国,这些学术利益冲突,将学术界搞的和官场的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决学术利益冲突,一要靠法律,二要有根本的学术制度保证,但在中国。这二者都缺乏。 这也是在中国为什么众多优秀的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学术研究为职业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