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衲到拼布,来看中国的传统拼布工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技布制造工艺是什么 从百衲到拼布,来看中国的传统拼布工艺

从百衲到拼布,来看中国的传统拼布工艺

2024-07-04 1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件藏品为香港万玉堂所藏,织物时代为明代,出于西藏。这个百衲绸片制作比较简单,很类似现在拼布的某些方块的图谱。但是通过这件藏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拼布的配色理解。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是一斜列的淡粉色方片,左下各斜列依次是黑色、淡灰蓝色、粉色、淡绿色、粉白色、淡褐色、淡黄色、银白色、褐色;右上依次是:淡黄色、褐色、淡绿色、粉白色、淡褐色、褐粉杂色、淡黄色、银白色、褐色。当中有几块跳色了,但是基本没有破坏这样的排列规律。总体来看,对角线中间颜色醒目,两边减淡,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同时用纯色的丝绸布料和带有花纹的织锦面料穿插缝缀,打破了画面的单调感,使得整块绸片简单但是养目,值的驻足,细细品味。

我们知道,西藏保留了大量的元明清时期的丝绸纺织品,而且多数保存在寺庙中。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旧时西藏的政治体制是政教合一的,寺庙的权利极大,珍贵的丝绸制品常被用来装饰寺庙和供奉佛像;另一方面,历代中央政府也会赐给西藏地方大量高等级的丝绸,西藏地方同时也会根据自己需要到内地购买;再加上浩劫较少,气候适宜保存丝织品,僧人的爱护等等原因,使今人得以在西藏的各个寺庙内看到大量的保存依然鲜艳的丝绸纺织品,殊为难得。

“衲”同时也指僧人的衣服,所以也用来代指僧人。最初佛陀规定弟子的衣服要用从民间化来的无用布片拼缝起来,然后进行染色,梵语音译称为“袈裟”,意为“不正、坏、浊、染、杂”等等。而袈裟不止用来形容僧衣,也处处体现在佛教的其他用品上,因此,“百衲”便和佛教多少有了不可分解的渊源了。

图2:元代百衲绸片 西藏 万玉堂

这件百衲绸片排列规律大体如上一件,但是在左向对角线的上下两侧一列,各用了三种不同颜色的布片,其中下部中间用了一块蓝底织金的面料,显得格外的醒目,从视觉上打破了这种对称,却不失美感,有如黄金分割线一般,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这个焦点上,恰到好处。

图3:明代百衲绸片 西藏 万玉堂

这件藏品,在红底衬托的布料上,划分成8×7个方格,每个方格又以左向对角划分成两个三角形,也就是一共112块三角拼缝而成。用料上,使用黑色、粉色、绿色和淡粉色的织锦缎,按斜列排。黑色的使用比较频繁,与现代拼布用色比较,这也是一大特色。整个百衲绸片繁而不乱,格调庄重。

以方片拼缀成整个百衲绸片,并非始于元代,更早的作品我们可以追溯到唐代,如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百衲绸片:

图4:唐代百衲 大英博物馆

虽然残损了,但是从至今依旧鲜艳的色彩来看,还能看出当年华丽的风采。

百衲的方片除了使用各种素色的布料或者织锦缎之外,也可以在每个布片里加以刺绣。

图5:明代刺绣百衲 美国私人藏品

此件藏品,在青绿的底布上,用了深浅不同的蓝色、绯红和淡黄等颜色,对比强烈。在每个方片上又加以刺绣,刺绣的图案为各色的花朵、瓜果、灵芝、如意云纹等,表达了诸如:富贵、多子、如意等吉祥的寓意,虽然局部残损,但是依旧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百衲作品。

有时候百衲的东西并非一定要使用补片拼接,在明清还出现了用织造的方式模仿百衲的拼接效果,比如下面这件明代的艾虎五毒纹回回锦童衣料:

图6:明 艾虎五毒纹回回锦童衣料

这件织锦,将虎与五种毒物以同等大小地布置在水田纹上。水田纹模仿当时流行的水田衣(又称百衲衣或百家衣)的风格,由不同三角形色块组成图案。人们认为,儿童穿百家衣,容易长大,而艾虎五毒更是辟邪祛毒的象征,也有利于健康。

从零碎的布头,到布头上加以刺绣,再到以织锦或者缂丝的这样高级的方式呈现出百衲的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古人对于百衲的喜爱。

但是上面的几件百衲难免让人觉得平淡了些,终究不太清楚其具体使用于何处,而且多是平面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荷包:

图7 褐绿方罗旄袋 金代齐国王墓出土

这个荷包,用的是褐色和绿色的方形罗片来制作的,对比上面的织物,这个就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了。

现代的拼布不仅用于摆设、陈列和制作一些小饰品,而且还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今人想到的,古人自然也想到了。

图8清乾隆 拼色缎卍字纹道姑衣(戏衣)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清代戏曲用的道姑衣。领镶边采用色缎拼接的方法,在浅豆沙和石青缎拼成的方格内,以月白和石青、草绿和雪青缎料做颜色搭配,剪成菱形,以角相对,形成方格中的六菱角图案。衣身用绿色和雪青色缎拼成两色方格,在方格内,以石青和肉粉色缎做“卍”字纹。

从拼布技巧、颜色搭配上来说,这件戏衣一点不逊色于当代的众多出色的拼布作品,足见古人的心灵手巧和艺术修养。

刚才说到,古代将百衲衣(水田衣)给小孩穿或者用于儿童的饰品,认为五色多彩和百衲的形式能为儿童驱灾祈福,使得孩子茁壮成长。基于这样的信仰,我们在孩子们的身上,能更多地看到百衲的使用。

图9 彩缎菱格百家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衣服整体色调为活泼明快的粉色、白色,镶嵌上醒目跳跃的紫色、橘红色,再用蓝色调和,充分显示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的性格。我想,小孩子穿着这件衣服蹦跶的时候,应该是很雀跃的吧?这无形中给人感觉就是,孩子在健康、快乐地成长了。

上面提到的“水田衣”,本是用来形容僧人外披的袈裟的,因其用若干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田的边界,故名。唐代,唐彦谦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诗:“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明代杨慎《升菴集·水田衣》:“水田衣:袈裟名。水田衣又名稻畦帔,...又名逍遥服、又名无尘衣。”清代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水田衣》:“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

但是随着佛教文化于中原文化的逐渐融合,人们不仅对袈裟以为常,还模仿此种拼布的方式给自己做衣服。清代翟灏著《通俗编·服饰》中写道:“王维诗:‘乞饭从香积 ,裁衣学水田。’按,时俗妇女以各色帛寸翦间杂,紩以为衣,亦谓之水田衣。”《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记述到:“……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酡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这里的“水田小夹袄”就是使用玉色(浅绿)、红青(深青泛红的颜色)和酡绒(深橙红色)三种颜色的缎料拼接而成的。

更有李渔《闲情偶记·治服篇》详细的记载道:“……则零拼碎补之服,俗名呼为‘水田衣’者是已。……毁成片者为零星小块,全帛何罪,使受寸磔之刑?缝碎裂者为百衲僧衣,女子何辜,忽现出家之相?”说明在明末清初流行的女子水田衣就是模仿僧人的百衲衣而来。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妇人为了制作这么一件水田衣,不惜将完整的布料剪得零碎,这种反节省而变奢靡的制作方式,受到了李渔的强烈反对。

图10 明 红织金缎彩绣缠枝花四合云纹袈裟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说到衣服,还有一件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套头裙衣:

图11 春秋战国套头裙衣

这件套头衣,出土于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衣服为连衣裙样式,套头,两袖为红色,裙身为褐色;衣服的前后两片使用大块的红色、黄色和紫色拼接而成。如果我们将衣服的剪裁样式按照今天的方法稍作修改,不得不说,就是一件时尚的拼布连衣裙了。

图12 赏析

清代 水田衣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拼各色暗花缎回回衣(戏衣 故宫博物院藏)

衣身为拼各色条纹暗花缎,条纹之色有红、黄、青、粉、绿,左右对称分布

拼各色织金缎缂丝兽面纹云肩外国衣(戏衣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戏曲宫装 两件 故宫博物院藏

*****************************************************************************

堆纱

堆纱,一般指用纱、罗、绫、绸、缎等丝绸面料,背面托纸,剪成预先就设定好的形状,或贴或钉或用刺绣针法使绣片固定在底布上,组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因此也称为堆绫、贴绫、贴补绣等,古代多称为“剪綵、堆纱、包纱、摘绫”等。在现代拼布中,也使用类似的方法,使得平板的拼布布面显得有层次感、浮雕感。

图13 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 黄昇墓出土 福建省博物馆藏

在褐色罗上绣牡丹、荷花、山茶等纹样,花头为贴绣金色彩纸,叶为贴绣暗绿色绸,色彩明快,纹样生动。

图14 绛罗贴绣牡丹纹褡裢 南宋 周瑀墓出土

这是一个褡裢荷包,先用薄绢剪成牡丹花叶的形状,贴在荷包正面,然后用锁针绣制花叶的轮廓线和茎,整体简单而富有实用性。

图15 贴罗绣僧帽 元代 首都博物馆藏

帽边贴绣深褐色罗如意头,帽身四面各贴绣深褐色罗珠焰形图案。

上面几件都是出土物,时间久远,难免颜色蜕变。

那么,让我们把视线转到晚近的藏品上来。

图16酱色江绸钉绫梨花蝶镶领边女夹坎肩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清代的坎肩,花纹即使用了钉绫工艺,以白色绫钉成梨花,再用丝线以打籽针法绣花蕊,枝、叶则用深浅不同的绿色绫钉缀而成,其上以接针和钉线绣叶脉,形成折枝梨花。图案生动形象,蝴蝶呼之欲出,可见古代堆纱工艺之美妙。

图17 堆绫尊胜佛母像唐卡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乾隆时期的一张堆绫唐卡,画面以蓝缎为地,采用红、粉红、黄、杏黄、墨绿、深蓝、浅蓝、月白和湖色缎按画稿纹样剪裁成各式绫片,贴堆成尊胜佛母像,肃穆而庄严。堆绫中略加刺绣,设色于浓淡之间又显清新典雅。工艺之精湛,使观者也赏心悦目。放到今日来看,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拼布贴绣作品。

图18 紫色地贴绣花卉荷包 19世纪 嘉德公司拍卖品

这件荷包,个子虽然不大,但是装饰却妙趣横生,除了一般的贴绣之外,还特意用颜料添画了花瓣,使得花瓣更加富有真实感。用毛笔添色,这也是古代常用的装饰手法。

********************************************************************************

连缀、编织、折叠等

在现代拼布艺术中,除了使用拼缝、贴绣等工艺外,也使用折叠、编织等方法来制作拼布。同样,古人也有这样的作品,让我们来一睹其风采。

图19 球路纹丝绸饰片 河北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 河北隆化县博物馆

用各种色彩的织物做成24片卵形叶片,背面衬纸,镶嵌各色边缘,再将每片叶片缝缀起来,成为一组图案,此图案效果外观类似今日拼布中的“教堂之窗”。此纹样古代称为“球路纹”或者“毬露纹”,纹样为若干大小相同的圆或者主次分明的圆相套相连,向四周循环发展,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织物、金银器、玉器上都有不同的表现。

图20 黄绿绢编绦印金花旄袋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

以黄色和绿色的绢,裁剪制作成一条条长绦,然后再进行编织,上面加上印金的花纹,制作成一个荷包。东西虽小,但是制作费心,装饰也华丽,可见不是谁都能用,比之现在的拼布编条挎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类似的编织品,我们在新疆的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物中,也能寻到一件。

图21 唐代 方棋纹针衣

这是一件针衣,把针别在上面,用到的时候再把针取下来,可谓小巧方便。于是这针衣做的也颇费心思,用酱红色和灰色的布料裁剪制作成窄条,进行编织,然后缝缀而成。物件虽小,但是是女子每日随身用到的物件,可见主人对它的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了。

图22 黄褐色百衲丝织物 辽代 内蒙古代钦塔拉出土

这件百衲丝织物,尺寸有90×46厘米,可谓不小,但是造型新奇,不知何用。由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织物拼接缝制而成,共三层,中空如袋,还别出心裁的再每片织物的接缝处以丝带花结装饰。正中的方形织物是织锦,整件百衲织物形状奇特,做工考究。

少数民族中的传统拼布

图23 云南彝族支系白倮人在荞菜节上所穿的衣服

来自麻栗坡董干镇信息网

图24 滇南地区的球路纹百衲背儿带 哈尼族

这是笔者母亲制作的一件传统背儿带,其中心的球路纹图案,现在也称为“铜钱纹”、“如意纹”,是用折叠拼布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在上方还用各色的布条折成三角形,堆叠制作而成的几何纹样,显示了百衲对儿童的“庇佑”这样的传统思维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这种制作工艺的背儿带在云贵不少地区都可见,也有人用其来制作成挎包的。

此种球路纹折叠的拼布在现代拼布中称为“教堂之窗”,因其形状类似教堂的玻璃窗而得名,归属折纸拼布一类。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保留了不少各自的拼布手工技艺。这些工艺用品或类似,或风格迥异,都值得我们关注。这里限于笔者所知有限,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

倒三针

拼布针法一般和缝衣针法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在局部的装饰针法上却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传统的倒三针,即:每三针回针,缝一针平针,线迹显示得是一段一段的,具有特殊的美感,也饱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中。金媛善老师描述这种针法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我退了一针,退了一针,再退一针,总共退了三针,然后大跨步走一步,在这个针法里完全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格”

图25 清末——民国 纳纱绣荷包第一行即为到三针针法

此种针法常见于各种荷包的拼接压线处理,既实用,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经过国内拼布大师金媛善老师的发掘之后,现在在日本和韩国的拼布界比较流行。可见,传统的好东西一经人发掘并传播之后,仍然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拼布,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古典魅力的、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在简单的针线穿缝之中,通过制作者的心灵手巧,制作出活色生香与众不同的作品。因笔者阅历有限,拙文难免有不足,希望各位朋友及时补充、斧正。同时,也希望我国的传统工艺受到各界重视,继而发扬光大,能在现代社会中或与其他艺术结合,或继续独立发展,展现出更加旺盛的艺术的活力。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