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论普】为科学传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技传播日是干什么的 【谈科论普】为科学传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谈科论普】为科学传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024-07-15 0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大鹏

  日前,由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都科普星辰行动”正式开始面向首都地区的科学教育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公开选拔科学传播的优秀后备人才,这对于繁荣科学传播事业来说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大事。因为这可以为那些有专业知识储备,又有意愿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提供了一个专业化的培训和推广平台,让更多的科学被传播,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科学。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但不可否任的是,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去从事科学传播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毕竟科学研究才是科学家的第一要务。如果没有了科研成果,那么科学传播也会成为“海市蜃楼”。

  同时,随着公众科普需求的日益旺盛,以及网络平台的日益多元,很多曾经并未有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网络科普达人开始获得了众多关注和好评,正如莎拉·戴维斯在《科学传播:文化、身份认同与公民权利》一书中写道的那样,“科学传播已经不再是少数‘明星科学家’的保留战场。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全职传播者(与许多热心的志愿者一起)组成的领域,无论是那些转向全职传播的科学家,还是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传播人士(如公关人员),或是越来越多的经过专业科学传播训练的个体骨干。”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传播是一个多元的“市场”,甚至也可能成为一个“战场”。因为网络平台让更多有扎实知识储备且热衷于科普的“素人”一跃成为了备受公众关注的网络科普达人,他们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科学传播给了更多的公众。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程度和公众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也导致了很多错误信息和伪科学的盛行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经过算法加持的“过滤器泡泡”和“回音壁效应”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这是“科学传播环境的一种污染”。

  因而,从提升科学传播效果以及遏制伪科学的传播和扩散这个角度来说,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科学从业者有机会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净化科学传播的社会环境。因为平台就在那里,如果你不去占领,其他人和其他的声音就会去占领。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说的夸张一点,就是通过让更多的专业人员站出来,走出去,从而做到“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是,科学传播也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传播技能,也需要一定的科学传播理论的指导。成功的科学传播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不能依附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这种直觉。为此,对有志于从事科学传播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是必要且必须的。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怕是失败的科学传播案例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教训,让他们在后续的传播实践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坑”。比如,要理解你的受众,要知道科学需要讲故事,要善用框架,要了解媒体和媒介……等等。而这些是众多从事科学传播研究的专业人士通过研究而得出的有益于科学传播实践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也往往出现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所以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将这些理论变成可以操作的指南或者说手册与课程,进而提升科学传播人员的技能,促进科学传播工作的质量提升。

  通过招募的方式遴选优秀的科学传播后备人才,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发挥科普的“涟漪效应”,让更多的有志之士了解科学传播,关注科学传播,进而从事科学传播,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稳步提升。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了人间,从而我们摆脱了黑暗,挣脱了愚昧,迎来了光明。期待更多的科学传播人员充当科学的“火炬手”,让科学力量通过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来最大化其价值,并最终“散作满河星”。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张蕃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