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科技光明”背后的人文温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学追光者含义 追光者|“科技光明”背后的人文温度

追光者|“科技光明”背后的人文温度

2024-07-10 0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迷你书香亭、喜德盛奥运战车、非遗烙画、飞亚达航天表……本周落幕的文博会,不仅遇见十足科技范儿,还能回味醇厚的文化气息。

刚满“三周岁”的光明,在这场国家级文化产业盛会上,提交了一份科技韵味十足的“人文答卷”。对于肩负时代使命的光明来说,人文与科技,究竟该如何相互托举,相得益彰?构筑“科学人文之城”的魅力之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深层内核和底蕴?

文博会三张“光明名片”:折射人文之光

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降下帷幕,前沿科技激活文化动能,让很多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流光溢彩的展台,是本届文博会上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生动注脚。光明区展团以“文化+科技+旅游”为主旋律,结合各类新技术呈现现代影像简约的展陈风格,整体表现开放、包容、进取的科学人文气息,突出光明区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展示这座科学人文之城的崛起。

三张“光明名片”亮眼全场,科技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① “奥运战车”讲好中国故事

一架刚从东京奥运归来的“战车”,吸引无数市民的驻足。这是来自光明喜德盛生产的全新款的山地自行车,重量仅9.6千克,它跟随中国健儿征战东京奥运会,这也是深圳本土自行车品牌首次登上奥运会。

战车凝聚的创新精神和情怀故事,更是弥足珍贵。

“奥运战车从研发立项到结构设计、外观设计及实地测试,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时间,从原版的工程样车开始,经历了近百次改进改良。”回顾这份荣耀之路,喜德盛的一位技术人士坦言,它运用高端碳纤维竞赛器材制造上的造诣,由获得过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化工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团队为中国国家队专门研发的特殊标号的碳纤维材料,裸车架净重只有1.15千克;同时联合资深外观结构设计工程师团队,与国家队队员及教练组数以百次的深入沟通与信息收集,最终定型的产品设计方案。

在国际最高的体育舞台上,“光明制造”不仅为国争光,更诠释了“自主创新”的新高度,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一次范本。

② 科技点燃书香,沁人心鼻

高新科技的护航下,阵阵书香来袭,润物无声。

这是光明企业自主研发的迷你书香亭,诠释了文化与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研发人员说,别看它占地不足3平方米,却可容纳352本图书。

小身材,却大有乾坤。书香亭采用RFID(射频识别)、网络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正常运行24小时用电量低于5度,还具备实时记录、自助借还、查询定位、远程预约、短信服务、电子支付等功能。现在,光明区已在6个街道设置71台书香亭,全区30%以上图书外借量来自于书香亭。

“没有想到,科技创新也可以如此沁人心鼻,润物无声。”酷爱阅读杨先生是一位科技咖,他在光明的创新创业基地工作,书香亭就是他闲暇时的最好陪伴。

③ “中国时间”向世界呐喊,文化图腾呼之欲出

主场之外,一场主题为“时间文化·创意光明”的分会场活动在光明时间谷文化创意港拉开,这也是本届文博会在光明区设立的唯一分会场。

对于国人来说,深圳是中国手表之都,深圳制造代表着中国钟表业的最高水平。然而,也许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光明是深圳的钟表摇篮。

“光明时间谷”,成为聚光灯下的第三张名片。

据光明区相关人士介绍,时间谷作为深圳市优势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入驻飞亚达、依波精品、精瑞机芯、瑞辉、格雅、天王、伯尼实业、中瑞钟表、君斯达、森丰真空镀膜和电连电子等12家知名品牌企业。时间谷地标建筑“时间谷创意大厦”已经在招商引资,不久的将来,将汇聚包括五家中国钟表十强企业在内的近100家企业、机构进驻,投产后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如今,作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时间谷文化创意港已探索出一条助推钟表行业创意文化发展、促进钟表行业成功转型升级为“科技文化产业”的路径。

置身于充满设计感的时间谷,有点时光穿越的感觉。在智能终端大行其道的时代,钟表为何还有如此魅力?实际上,它早已经超脱了产业的范畴,就像瑞士钟表一样,锻铸成为一种国粹,向全世界绽放人文光芒,这也正是光明期许打造“中国钟表之都”的文化图腾。

显然,注入了人文基因的传统产业,开始华丽蜕变。这里还举办“时间的朋友”——创业图片展;发起“博物馆:让大众爱上钟表”的大众科普活动,并组成“中国时间·向世界出发”的精品特展,让这种人文气息愈发浓郁。

④ 动感热血向左,国潮非遗向右

一个富有深圳特色的文化标签,与光明手牵手,激发出更多想象空间。在本届文博会光明展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正式启幕。

据悉,短片节作为深圳城市文化菜单项目,今年突出展示作为国家级、国际性节展活动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在业内有识之士看来,短片节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影视和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未来正可通过深化“平台化运作+产业化布局”的运营思路,进一步释放光明的品牌矩阵效应和产业聚能。

文化和科技的碰撞,还不止于此。在本届文博会上,光明举办了首届高校电子竞技大赛、Coser巡演舞台走秀高校快闪舞蹈、红满庭特色小镇传统文化节第六届匠人嘉年华、“国潮”文创消费节、森林文创艺术音乐节……从现代到传统,每一个维度,都辐射着光明的科技内生力,传递着文化与艺术的温度。

互为佐证的是,《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1)》显示,光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127亿元,其中文化制造业105亿元,文化批发零售业12亿元,文化服务业10亿元。随着科学城和重点实验室的推进,光明区在高端文化装备领域大有潜力。

光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志伟在文博会上这样传达了殷殷期许——

光明区将与各方一道,充分借鉴往年的成功经验,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光明特色,为业界精英搭建好交流互动平台,努力把活动办出亮点、办出水平,为推动深圳光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探秘魅力之境:科技反哺人文,人文滋养科技

当前,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浪潮激情澎湃。

从文博会的“光明答卷”延展思考,伟大的科技创新,更需要人文土壤的滋养。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人文与科学共舞,显然是一道社会的共同命题。深谙此道,光明打出了“科学人文之城 宜居宜业宜游”的SLOGAN,为观众传达了“魅力之境”的憧憬。

那么,科技创新背后的精神要义是什么?

“科技的创新发展,不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意大利学者加林曾表示。知名作家尼尔·波斯曼则认为,“人文”二字就是技术发展的内核。

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必须注重科学与人文,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动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这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科技反哺人文,人文滋养科技”——手握创新利刃的光明,更懂得激活这种能量,让科技更有温度。

光明样本:“科学人文之城”的蝶变之路

实践验真知。

既然科学与人文是有机整体,那么对于光明来说,科学的速度与人文的温度,该如何完美融合?人文如何滋养科技,孕育创新?实际上,光明在“科学人文之城 宜居宜业宜游”的转型发展路径中,也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

9月15日,十大城市文化新地标在光明正式推出,包括科学城体育中心、光侨游泳中心、光明羽毛球运动中心、光明区民间博物馆、玉塘文体中心等在内,所有项目总投资近70亿,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与“活力之城”相互映照,光明区还将着力打造羽毛球之区、足球之区以及自行车、攀岩等户外运动之区。

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认为,十大文体设施正式推出,标志着光明区十大文体设施从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全区文体服务体系迈上更高台阶,迈向更高能级。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刘大岭坚信,十大文体设施为打造“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世界一流科学城配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意味着光明在服务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此时,文化产业之花也竞相绽放。9月25日,光明区森林文创艺术音乐节暨丰收节开幕式及签约仪式在深圳时尚生态谷自然教育中心举行。以农耕文化为魂、山水田园为韵、生态保育为基、科技创新为径,在光明建立“深圳现代科技都市农业展览峰会+高科技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一次大胆探索。深圳时尚生态谷董事长马庆成坦言,未来希望结合“农业+文创”、“文化+旅游”、“文化+非遗”、“文化+科技”等内容,从文创、设计、科技、非遗、科普、美育等方面,打造以“农耕文化”和“文创艺术”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新范式。

按照官方部署,未来光明将深度挖掘光明科学城科技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互联网、设计、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人才,更是光明区营建“科学人文之城”最敏锐的感知神经。

“现在整个光明的科创氛围日益浓厚。除了产业链要完备,我觉得创新创业的包容氛围也很重要,这比资金支持更加重要。”赛桥生物CEO商院芳在清华攻读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专业,在校期间承担了国家生物仪器重大专项课题。2015年,商院芳博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创业六年,光明“人才之城”的姿态,让她感到名至实归。

在光明区近十年,贝特瑞研究院院长任建国是城市蝶变的见证人。他说,当看到了光明区不断为人才的到来、扎根解决后顾之忧,身边的教育配套、整体安居环境在不断提升后,他4年前将孩子从北京转学接了过来,在这边正式安家。

光明“呵护到牙齿”的人文关怀,对于这些硬核科技工作者来说,总是感触良多。

引凤当先筑巢。挂牌三周年的光明,正在加速城市蝶变。光明区已成为人才保障房的最大供给区和建设区,推出人才优先、科学家优先的住房保障机制,至今已累计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4620套。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总数达8.6万多个。按照蓝图,2023年,光明科学城将被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人”融合发展典范。

推窗见田园,迈步入山水——在无数人的追梦路上,是永恒的“光明”在召唤。

寻根溯源:厚植人文的土壤因何而生

追梦者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溯源追根,光明的人文土壤从而来,因何而生?

实际上,光明厚植人文精神的背后,其实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而这片袤土,曾经是深圳的“西伯利亚”。

“如果可以回到60年代,你还会选择光明吗?”

“一定会,无怨无悔!”

作为老知青,江奶奶不久前参加新羌社区“寻找光明记忆知青”活动时这样掷地有声,感慨万千。她脚下的知青亭,镌刻着光明农场的演变史和知青下乡的奋斗史,代代相承。

新生代的光明区,在人文结构上,可谓独树一帜。现在,这片土地融合交织了独特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农场文化、侨民文化、知青文化等脉络。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之后周、黄、麦、陈、曾等各姓家族陆续来到光明,择地而居、形成村落,留下大小宗祠、文化传承。300多年的德淳书室、500多年的麦氏大宗祠、800多年的黄氏大宗祠,留下深深的光明印记。

醇厚的历史,让这片土地,既艰苦奋斗,也开拓进取,既海纳百川,也创新不止。这种城市精神,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前世今生沉淀的文化血统,是光明人骨子里的基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他们更懂得人文宜居的真谛;在科技浪潮中,也更珍视湖光山色之美。

结语

人文之“柔”遇上科创之“硬”

“茅洲河里鱼翔浅底,山湖绿道玉带缠腰,光明小镇繁花似锦,科学城里群贤毕至。”这是各界对光明未来的真诚期许。

手握“国之重器”的光明,在科技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也营造了日渐丰盈的精神家园。人文的“柔”与科创的“硬”,在光明水乳交融。人文土壤,托举了科学高地,让科学创新更有穿透力与辐射力,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张力,继续滋养着科技创新历久弥新,澎湃不息。

此时,在人文温度的加持下,光明区肩负“建设高质量、高颜值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使命,也就有了厚重而坚实的底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