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管理科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学管理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管理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管理科学

2024-07-10 0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管理科学的研究特点、发展规律与战略地位[*1]

  (一)管理科学的研究特点

    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科学研究主要从科学属性的角度,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适性客观规律。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科学基础研究解决的是从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科学问题,对这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模式并加以检验,从而构成管理科学的理论。管理科学研究追求“发现现象、解释现象”的目标,探讨大量存在于人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中的特性、关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掌握来寻求最优的管理决策,进而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现代基础研究的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管理科学研究主要是由实践驱动的。在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困扰管理实践者的新问题,对这些新问题的凝练,形成了管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而对这些科学问题之答案的探究,则推动了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另外,与其他学科相同,管理科学发展的另一主要驱动力也是学科自身知识体系完善的需要。

    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人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包含人的主动影响。人的管理行为受到人类本身固有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这一最基本特征;而许多研究发现人的行为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现象,如损失厌恶、参照依赖、现状偏见、不等值贴现等,导致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是追求“效用最大”,而是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因此,对于有人类参与的管理活动,必须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基础。

    管理科学的研究结论具有有限的“普适性”,依赖于众多因素复合而成的复杂前提假设(情景)。人类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可能受到技术、制度、文化、心理、价值观乃至自然环境等长期动态变化环境因素所形成的“情景”的影响。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可能依赖于给定情景。在这种情景依赖的特性下,一些管理理论的成立需要一些假设和应用条件。在这些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形下,相应的理论往往能够作为方法层面的工具直接指导实务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在应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虽然这些理论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但也往往能够起到借鉴和开拓思路的作用,进而提高人类管理活动的效率。

  (二)管理科学的发展规律

    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主要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宏观管理与政策三个子学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开展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工具与技术的研究;工商管理主要以工商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开展微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宏观管理与政策是研究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宏观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的学科群的总和。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备密切相关,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实践对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有着强烈需求,且这种需求不断增长,正是这一社会需求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管理科学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迅速发展甚至超常规发展。

    在研究方法论上,随着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演进和人类管理活动中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也在演化。研究“简单”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在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研究“复杂”系统的思维模式的整体论开始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两种方法论的不断融合。当前,管理科学研究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高效率地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建模计算,进而在更微观层面上分析个人与社会组织的管理行为互相影响下显现出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能够用过去无法运用的实验手段和实验设备来探索管理规律,形成新的管理研究方法;能够用演化的思想和复杂性科学理论来描述微观个体行为所“涌现”出来的规律。

    长期以来,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大致分成三类:数理方法(如优化建模方法)、实证方法(如提出假设,以实际数据或案例验证方法)和实验/观测方法(如行为金融学、营销科学中以真人为被试的实验)。近年来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也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管理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的主流方法从早期的实验/观测方法、实证方法,发展到近期的数理及“计算”方法,当前的趋势则是在研究方法中考虑了数理方法、实证方法、实验/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平衡,体现了研究方法螺旋上升的趋势。

  xi

  xii

  (三)管理科学的战略地位

    现代科学有两个极端的发展趋势。一是朝着细分学科的深度方向发展,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精细;二是朝着综合交叉学科的方向前进,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给予全方位探索。在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格局中,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特性决定了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以数学、经济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为基础,综合形成了其研究范式。例如,在管理科学基础研究中,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说明管理中组织的基本目标,应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知识解释组织中个人与组织的动机和行为,应用数学建模优化工具分析管理的基本规律。除此之外,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的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沟通手段,系统科学的原理奠定了管理的逻辑系统。总之,管理科学始终是综合交叉的。

    除了以上交叉学科的定位外,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其他自然科学提出了科学问题,进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例如,金融管理中提出的特殊期权定价问题,推动了有关数学分支研究的进展;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推动了关于大规模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另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涉及管理科学的领域如下:科技体制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的项目管理、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制造生产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各种信息系统管理(如农业信息管理、医疗诊断智能管理)与智能决策、战略能源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国防安全等。由此可见,这些科技战略发展领域的发展,也需要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

  二、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1]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2]

  1管理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知识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管理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管理科学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三方面特征。第一,由于参与学术研究的人数上升,产出总量得到较快发展;第二,中国内地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比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但将中国香港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在内后在国际上的排名则会跻身前列;第三,除2007年外,中国内地学者各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国际平均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率。中国管理科学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获得了较大增长且潜力巨大。

  2管理科学的优势领域、薄弱领域和交叉领域的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利用在部分基础领域积累的相对优势及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问题这一研究机会的出现,发展出一些国际优势领域。例如,在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交通运输管理、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等基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另外,在一些中国特色的管理问题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在国际合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推动了部分领域的发展。从中国学者(不含台湾地区学者)在2004~2008年发表的国际论文(含合作)数量看,金融政策与管理领域进入前四位,科技管理与政策领域进入前七位(81种重要国际期刊)。在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城镇与区域管理等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接近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在一些新兴领域甚至具有中国特色问题的研究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依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前者如服务科学,后者如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公司治理等领域。

  xiii

  xiv

    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最多的领域。例如,在“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与管理同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其他学部交叉研究项目最多的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新兴电子商务重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运作管理”等重大项目获准立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正在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热点研究领域。伴随当前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与环境政策等方面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学术界围绕污染治理、生态管理、资源权(水权、林权)交易、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很多探索性研究,各类创新型研究课题和成果不断涌现。

  3管理科学经费投入与平台建设

    我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有少量资助来源于教育部的有关项目和少数地方政府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的应用性和政策性研究经费则较多地来源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务院各部委[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地方政府的基金与专项经费、国际组织与国外科学基金也有少部分资助。

    各类基金开始形成较为鲜明的资助风格。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在我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侧重资助我国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侧重宏观与公共政策研究范畴;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主要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则主要资助政策研究;企业界的资助主要用于解决工商管理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4管理科学人才队伍情况

    过去20年间,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与科研两支队伍都得到迅速发展。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数由2004年的4361人上升至2009年的8976人。基数与增幅最大的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由2004年的15 995人发展到2009年的34 493人,而2009年具有副高级与初级职称的教师分别为24 542人与17 989人。

    科研队伍呈现整体年轻化的特点。以2004~2008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人员为例,约40%的负责人集中在36~45岁。而在2006~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的面上项目负责人中,年龄分布为30~39岁的占40%左右,40~49岁的占40%左右,与2000~2004年的分布有了较大变化,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些优秀的学术团体开始涌现,如在交通管理、农业政策、运作管理等领域开始出现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的骨干作用逐步凸显。此外,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海外优秀人才,为提升和发展我国管理科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管理科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第一,随着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强,结构性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研究产出的主要问题:一方面,高校、咨询机构与企业三种研究力量不均衡;另一方面,研究队伍中,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师级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数量不足,不同分支学科的队伍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某些分支学科的研究力量薄弱。第二,与中国管理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强,在重大管理问题研究中切实结合社会与企业变革的深度还远远不够。第三,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数据和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的瓶颈。第四,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偏少。

  xv

  xvi

  (二)战略目标

  1我国未来10年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10年,以中国管理实践的经验与数据资源为基础,推动国际管理科学领域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与全球管理科学家共同致力于发展、传播与应用具有原创性的新一代管理科学理论。在此期间,其总体指导思想是立足中国实践、促进合作发展、关注社会责任。①立足中国实践:对中国特色管理问题的观察、总结、提炼是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是中国学者为世界管理科学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②促进合作发展:研究者、教育者及实践者同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主力军;知识与经验在三者之间的流动、融合与创新是管理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根本;促进与西方学者的合作、对话与竞争,是中国管理科学界保持竞争力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知识创新的来源。③关注社会责任:将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的社会责任作为管理科学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内容;管理者与决策者既是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服务与教育的对象;管理科学研究与教育对于决策者社会责任的塑造与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未来10年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问题的研究,使其成为新一轮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在此过程中,中国管理学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问题研究的主力军;管理科学提供的知识成为企业在处理管理效率、决策及社会责任问题时的主要依据与手段;同时,管理理论将极大地影响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与领导风格的形成;管理知识能够在理论界、教育界及实践界相互转化与迅速扩散,建立一个开放、合作与创新的知识创造群体。

  2)学术发展: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问题成为管理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之一,并形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突出特色和优势领域;力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学科论文的国际发表数量进入第二梯队的前列;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论文发表数量进入第二梯队;在解决重大的国家需求和企业实际管理问题中,切实发挥我国原创性管理科学知识的支撑作用。

  3)人才队伍:促使中国管理科学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的先行者,成为国际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在优势和特色领域中出现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使中国管理科学家群体成为中国管理科学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知识源泉和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重要创造者。

  4)基础设施:完成国家级的管理科学研究开放性基础数据及案例库、开放式实验及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工作,并完成资源整合的运行制度建设,使基础建设从资源条件供给到运行制度设计和实施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布局、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

  交叉领域[*1]

  (一)发展布局

  1)管理科学发展布局与优先发展领域遴选的科学依据要符合以下五点。一是符合管理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的特点;二是符合整体学科战略目标;三是有利于增强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能力、提升成果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四是平衡国际前沿热点与中国管理实践需求;五是强调问题导向和学科交叉。

  2)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遴选原则:通过学科需求和学科基础相结合,着眼于我国已有的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以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推动部分学科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学科发展需求(或者称知识需求),包括重大管理实践(这一点对管理科学尤为重要)和科学知识体系自身完善两方面对管理科学研究提出的迫切需求;第二,学科发展基础(或者称知识供给),即当前的学术积累,包括知识积累、人才队伍积累等;第三,符合整体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保持已有战略规划的延续性。

  xvii

  xviii

  (二)优先发展领域

  根据以上遴选的原则和方法,从研究的视角、边界及目标、研究的重要实践对象两个角度,划分出四组优先发展领域:具有行为复杂性的管理系统、全球化和信息化引发的管理科学新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区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具有行为复杂性的管理系统

    领域1:复杂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

  1)复杂管理环境中预测、运筹与管理;

  2)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

  3)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管理研究方法;

  4)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研究方法论。

  领域2:具有行为复杂性的管理问题。

  1)复杂金融系统的动力学;

  2)行为运作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问题;

  3)交通/物流网络规划与管理;

  4)复杂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领域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与危机管理。

  1)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2)金融体系中的创新及其安全管理;

  3)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新问题。

  2全球化和信息化引发的管理科学新问题

  领域4:新兴信息技术下的服务科学。

  1)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

  2)服务系统建模、分析与优化;

  3)服务中的交互、创新与价值评估;

  4)服务技术基础及其应用工具开发原理。

  领域5:全球竞争中的创新与创业管理。

  1)产业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研究;

  2)全球化中的企业创新模式及其战略影响;

  3)企业家行为、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企业的影响;

  4)创业融资模式创新及其原理。

  领域6: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决策与知识管理。

  1)面向网络/复杂数据的智能决策分析;

  2)社会网络条件下的知识管理;

  3)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风险规律及其管理;

  4)社会网络博弈、社会网络学习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领域7:新兴信息与通信技术引发的管理变革。

  1)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变革及其影响;

  2)信息技术对需求和消费行为影响;

  3)开源信息社会中的电子政务及其影响。

  领域8:全球化环境下的重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

  1)重要国家战略资源的预测预警;

  2)重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

  3)国际战略资源的定价机制研究;

  4)战略资源行业和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研究。

  xix

  xx

  3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

  领域9: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

  1)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组织管理;

  2)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

  3)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管理;

  4)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公司金融。

  领域10: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问题。

  1)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

  2)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组织和政策体系研究;

  3)新时期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基础规律。

  领域1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

  1)农村和农业基础制度改革研究;

  2)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政策研究;

  3)农业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运营与管理规律;

  4)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管理。

  4区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领域12: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管理。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研究;

  2)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关研究;

  3)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发展研究;

  4)城乡、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与政策工具研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