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数据丨“我985211毕业,秋招找不到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秋招找到工作的几率 谷雨数据丨“我985211毕业,秋招找不到工作”

谷雨数据丨“我985211毕业,秋招找不到工作”

2023-12-20 0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只有44.8%的毕业生可以在求职季获得offer。

简历在模板下尽量填满每一行;

邮箱保持二十四小时提醒避免错过消息;

各类招聘软件令手指疲于奔命;

左划右划等待命运的小红点

……

2022年秋招的大幕缓缓拉开,毕业生在求职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

得到offer的幸运儿们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大关。

节节攀升的毕业生人数印证着那句玩笑:“史上最难就业季,永远是今年。”

在这场名为“秋招”的战争中,想要从百万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暑期实习、“金九银十”秋招季、春招......应届生们的这一年被招聘计划严格划定为细碎板块,求职的竞争从毕业前一年——或者更早之前就已经展开。

他们往往需要在年初就开始准备暑期实习的面试,通过积攒实习来丰富简历,最后在秋招的竞争中握住一张入门券。

根据应届生求职网发布的《大学生毕业求职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应届生平均求职时长为3个月。

近一半学生投递的简历数量在10-30份之间,还有超过20%需要投递30-50份简历才找到工作。

投10份简历拿8个offer的传奇故事,永远只出现在社交平台的匿名答案里。

大多数毕业生需要经历若干次的投递,才能获得一个面试机会,再继续经历若干次的面试,得到一个来之不易的offer。

45.88%的应届生求职期间共参加了6-15次面试,25.05%的学生参加的面试次数在15次以上。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只有44.8%的毕业生可以在求职季获得offer。

从笔试到面试,他们经历过什么

参加秋招之前,毕业生或许没有想到,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学会观察图形的排列组合和数字的逻辑推理。

根据《2020企业应届生专项调研报告》中对于 935家招聘企业的调查,有42.1%的企业校招环节中有性格测试、39.7%有逻辑测试。

很难说这些测试与专业能力是否有直接关系,但这些笔试的分数同样会作为面试筛选的参考。

笔试只是初级门槛,对于不少毕业生来说,群面或许才是真正的“噩梦”。

《2020企业应届生专项调研报告》显示,33.9%的企业线下面试轮次在三轮或以上,44.6%的企业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也就是群面。

在广大应届生的真实面试体验里,充满对群面遭遇的各种吐槽:

“花里胡哨的表演,没有实际意义”全程吵架,“跟菜市场一样”......

毕业生们刚刚逃离答辩现场,就要投身于另一个战场。绝对的竞争关系下,他们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带上人设卡牌:能力者、领导人、低调组织者……

不可预知的群面场内,人人都可能是陪跑,人人都要随机应变。

在抓耳挠腮之余还得留出精力保持优雅体面,以迎接面试官察言观色的“性格审视”。

脱口秀演员庞博在节目里吐槽剧本杀像开会,但同等比喻放到职场群面上也不违和 | 综艺《脱口秀大会》

笔试和群面仅仅是开始,对于想要进入行业内较头部公司的毕业生们来说,他们还需要经历数次紧锣密鼓的面试。

汇总了牛客网上热门公司的面经帖可以发现,互联网各大厂、大型国企、房地产公司的校招面试流程往往多于三轮。一般包括:群面、小组负责人面试、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领导面试、总监面试、HR面试中的3-5项。

多轮面试之中,同样会有让人打碎牙往肚里咽的奇葩经历。

知乎问题:“你在面试过程中哭过吗?”的高赞回答里,可以看到某些面试官扎心语录里隐藏的有色眼镜。

还有人因为自身选择被反复追问,毕业后的短暂gap成为被拒的重要原因,求职者们一头雾水地收到拒绝通知,转而真的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

很难说面试次数和面试官本人哪个更让人崩溃,但竞争仍旧随着参与者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水涨船高。

经历过秋招的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入职还是要从“螺丝钉”干起。

迷茫

“迷茫”是毕业生们在校招时常常提起的词。

“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盲目海投数百份,但没有结果”“211985毕业,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社交平台上常有诸如此类的分享和发泄。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太迷茫,不知道选什么工作”是毕业生没有获得offer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焦虑和迷茫甚至会提前蔓延到报考专业的问题上,在豆瓣搜索“大学后悔”,会跳出各种曾经的“大热专业”——新传、法律、会计……

而点进组内,大学里专业技能与当前工作的难以对口也成为了他们最后悔的原因之一。

“大学学的某某专业,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职场技能的割裂在应届生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将这种迷茫概括为“教育过剩”:

“大多数实际技能是在职场而非学校中获得的。大学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培养技能,而在于其发放文凭的能力。人们渴望获得文凭的符号价值,以凭借文凭优势做‘脑力劳动’的闲职。”

文凭成为跳板,成为招聘企业划分劳动者的第一道门槛,但却并不能够与专业能力划等号,只会令求职者在高度单一的评价体系和竞争方式下走入白热化的竞争。

211、985的文凭无法成为拿到offer的保障书,实习经历在简历上的篇幅也显得尤为重要。

智联招聘的《2021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显示,缺乏相关实习/工作经历才是应届生求职最大的难题。

与之相对的是,大学生投入职场的时间越来越早。

他们在大一或者大二时就开始参与实习,为两三年之后的秋招做好准备。

或许还没来得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就已经匆忙站上了新的赛道。

迷茫和奔跑并存,他们在人潮拥挤的赛道上往前狂奔。

很难说目的究竟是什么,标准化的考试和单一的目标在迈入社会已经消失。机会变少和容错率降低的环境之下,他们不得不以一种相对的领先来暂缓焦虑。

斋藤茂男在《饱食穷民》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在我们尚未思考出结论时,我们自身中机械性的部分就已经擅自启动,和全家人按照‘幸福家庭’的剧本表演着过家家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群追求和他人一致外表,和他人同等稳定的‘趋同成瘾机器人’。”

意义或许已经不再重要,经历过一场又一场面试之后,他们仍将继续往前奔跑。

出品人丨杨瑞春 主编丨赵涵漠 责编丨郝昊 运营丨菜菜 杨曦霞 撰文丨今鱼 数据丨镝数李璋、镝数赵梦宵、镝数陈凌 设计丨镝数Eve 编辑丨菜菜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