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秋天的颜色特点 一篇文章了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蕴

一篇文章了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蕴

2024-07-16 0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金秋、金天:按五行(木火水金土)推演,秋属金,所以叫“金秋”或“金天”。金秋,不能望文生义为“金色的秋天”。

金素、素秋:秋为金而色白,对应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所以又叫金素、素秋。素,白的意思。

商秋、素商:秋天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商音凄厉,所以秋天又称商秋、素商。

西陆:太阳在黄道上,一年走一个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秋天,就是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所以有这个称谓。《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三)秋之节气

每个季节都有6个节气。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到十八个节气。

立秋:“立”,开始的意思,太阳到达黄经135°。

处暑: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是停止的意思,“暑”是热的意思,处暑即暑气没有了。

白露:太阳到达黄经165°,开始有露水。

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阳光直射赤道,昼夜等长,秋天分为前后两半。

寒露:太阳到达黄经195°,地面的露水更冷。

霜降:开始见霜的意思,太阳到达黄经195°。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以中原(洛阳一带)为标准,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表现在节气特征上也有早晚、强弱、有无的差别。

(四)秋天的重大节日

国庆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国庆”一词由来已久。西晋文学家陆机《五等诸侯论》中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古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过于帝王登基、诞辰等,这些常常就是“国庆”。今天世界各国多以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一说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一说与隋末唐军裴寂发明月饼作为军饷有关。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主要以月儿圆、人团圆为寄托来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和幸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催生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宫中进行的娱乐活动,唐代才被定为全民节日。习俗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重阳节寄托了人们祛灾祈福、辟邪求吉的愿望。“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重阳不知道给了中国人多少美好的情感。

(五)秋季养生

秋天以干燥为特点,秋天的发病特点在于秋燥伤肺,人们在秋季后会感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口渴欲饮。

由于秋季的这些特点,所以不宜吃热性的食品,肉食类的食品要控制。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蜂蜜也是不错的补品。

(六)灿若星辰的秋天诗篇

描写、咏叹秋天的诗文,数量之多甚至要超过春天,居四季之首。如果把秋天的诗文去掉,中国古代文学将大幅度的黯然失色。与发现早春的惊喜、赞美盛春的万紫千红、怜惜晚春的不可挽留相比,诗人在秋天抒发的情感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也更加感人。人生所有的情感,都在秋天找到了寄托。不妨重温以下这些吟诵秋天的名句。在几乎没有穷尽的咏秋诗文中,这些还是沧海一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三国.曹操《观沧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眺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唐.李白《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曹丕《燕歌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山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宋.秦观《满庭芳》)、“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宋.杨万里《秋凉晚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七)千古文章——《秋声赋》

秋声赋

(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注释】欧阳子:作者自称。方:正在。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明河:天河。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注释】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惨淡:黯然无色。烟霏:烟气飞散。云敛:云雾密聚。日晶:日光明亮。晶,明亮。栗冽:寒冷。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绿缛(rù):碧绿繁茂。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余烈:余威。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注释】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注释】有时:有固定时限。渥(wò):红润的脸色。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奈何:为何。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戕(qiang)贼:残害。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唧唧:虫鸣声。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人生艰难,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八)秋天的十大经典古琴曲

《秋风词》。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全曲短小,故为初学者作开指琴曲之用。是一首典型的闺怨曲。触景生情,将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相思之苦寄托于落叶、秋风、明月、寒鸦。词为李白《秋风词》。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尽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宵步月》。南北朝南齐柳世隆所作。柳世隆晚年致心于琴乐,“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全曲充满了闲庭信步、怡然自乐的情绪,区别于其他以秋为主题的严肃忧伤的曲风,故而非常适合在雅集上演奏,烘托其乐融融的氛围。由于调式是罕见的碧玉调,演奏之前,需要调琴。

《秋江夜泊》。相传为苏东坡所作,谱后题解:“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写景。另一种观点为认为是据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之意所作。曲谱出自明代《松弦馆琴谱》,深邃而高远,风格非常典雅。含人世沧桑漂泊、落寞惆怅之意。

《秋夜读易》。又名《读易》《孔子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改编而来,故琴谱又名《韦编三绝》。孔子秋夜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带子,可见读书十分刻苦。曲子虽然精短,但有着余音绕梁的旋律,尤其是高音部分,极为出彩,很能令听者产生共鸣,久久不能忘怀,故而成为雅集中频频出现的经典小品。

《秋夜长》。原名《秋闺怨》,为清末诸城派琴人王宾鲁据琵琶曲改编而成。唐代诗人王勃有一首同名诗作,“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此曲以抒发闺怨愁绪为主题。“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全曲流美动荡,既绮丽缠绵,又凛然大器,不失琴韵之正。

《秋月照茅亭》。东汉蔡邕所作。《醒心琴谱》中《秋月照茅亭》之题解曰:“东汉蔡邕所作。其曲之取意者,天宇之一碧,万籁之咸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万象。当斯之时,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抱琴于膝,鼓弦而歌,以诉心中之志。但见明月窥人,入于茅亭之内,使心与道融,意与弦合,不知琴之于手,手之于琴,皆神会也。”全曲轻柔幽缓,特别是中间的泛音部分,与曲名分外契合。闭目听取,犹如置身于茅亭之中,秋叶静谧,月凉如水。琴音缭绕,思绪悠远。令听者有种神游月夜之感。

《梧叶舞秋风》。清初庄臻凤所作。苏璟春《草堂琴谱》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全曲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梧叶凋敝的景色,以此来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怀。全曲曲调疏密相应,细致婉折。写尽秋风萧瑟,桐叶凋零之意。

《洞庭秋思》。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距今已有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乃一首描写洞庭湖秋天景色的琴曲。听着琴曲,放佛漫步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面对苍茫湖水和萧瑟秋景,心中思绪万千;又或许是泛舟于洞庭之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全曲平缓温和,意味深长。在碧水秋天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秋塞吟》。最早见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有人认为表达了屈原问天的郁郁不得志,也有人认为是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无奈与哀怨。故又名《搔首問天》、《昭君怨》。全曲曲风细致、悲凉,写尽悲怨之思,传达了难以抑制的忧愁。此曲在《琴书千古》、《兰田馆琴谱》及《自远堂》等琴谱中又名《水仙操》,故有人将其其理解为俞伯牙学琴的故事。

《秋水》。出自清代《天闻阁琴谱》。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曲正是以秋水为切入点,琴音中正醇和,高旷空澈,劲气饱满,余韵激响,空净醇澈,飘逸虚渺,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涤荡心境之感。此曲取《庄子》篇名,又叫《神化引》,借庄周迷梦蝴蝶的典故,表现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诗云:“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夜来宫调罢,明月满空山。声出五音表,弹超十指外。鸟啼花落处,曲罢对春风。”

更多阅读

元曲中的秋天,给你不一样的惊艳!

毛泽东诗词里的秋天,如此壮美!

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秋天!30首咏秋古诗词推荐

人人用得上的思维导图课——有效提升你的思考力与学习力

最强亲子记忆课 让你的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让读书考试不再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