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南海时评:弘扬“禾下乘凉”精神,端牢“中国饭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禾下乘凉梦时评 【地评线】南海时评:弘扬“禾下乘凉”精神,端牢“中国饭碗”

【地评线】南海时评:弘扬“禾下乘凉”精神,端牢“中国饭碗”

2024-07-16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上午10时,袁隆平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三亚市海棠区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举行。袁隆平铜像人物净高3.9米,基座高1.32米,配套广场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造袁隆平铜像,旨在深入宣传袁隆平科学精神、南繁精神,宣传三亚在南繁育种中的贡献以及对海内外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追忆和感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弘扬他朴素务实、深耕大地的劳动精神。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令国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袁老生前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稻子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粒像花生米一样大,能够“禾下乘凉”。只可惜,老人夙愿未竟撒手人寰。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当下,特别需要弘扬 “禾下乘凉”精神,为端牢“中国饭碗”而不懈努力。

  弘扬“禾下乘凉”精神,淬炼家国情怀,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回顾袁老的一生,爱国情愫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呕心沥血几十年,他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作人生大事,“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胸怀天下事,爱国为第一。爱国既是一个科学家的基本情怀,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遵循。弘扬“禾下乘凉”精神,就要像袁隆平老人那样,胸怀天下,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安于平凡,无私奉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弘扬“禾下乘凉”精神,端牢“中国饭碗”,守护好我们的“土地红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耕地面积却不是很多,全国可耕地面积不到20亿亩,为此,我们国家划出了18亿亩的土地红线。土地是粮食之母,离开了土地的支撑,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目标就会落空。弘扬“禾下乘凉”精神就要注意节约每一寸土地,守住我们的土地红线,让土地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食之源”。

  弘扬“禾下乘凉”精神,端牢“中国饭碗”,培育好“金种子”,向科技要效益。种子问题关涉国计民生,关涉国家粮食安全。在解决种子问题上,几十年来袁老殚精竭虑,反复探索,不断研究,为我国水稻优良品种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1968年冬季,袁隆平到三亚开展杂交水稻南繁育种,直到2021年4月7日返回湖南长沙治病,整整53个年头。50多年过去了,袁老把端牢“中国饭碗”视为“国之大者”,从三亚走出去的中国杂交水稻以高产量、品质好著称于世。袁隆平先后在三亚基地里选育出数十个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有10多个品种被全国大面积推广。弘扬“禾下乘凉”精神,就要像袁隆平老人那样,依托科技进步,潜心研究种子问题。没有好种子就难以取得粮食高产,唯有粮食高产我们才能端牢“中国饭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喜的是,袁隆平所创建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是继续沿着袁老设定的研究轨迹继续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袁老曾经创建的水稻高产研究团队定会不负厚望,潜心研究、接续奋斗,早日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红军)

责任编辑:杨彦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