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接替兄长王审潮成为闽王当真是人心所向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建泉港封城了嘛 王审知接替兄长王审潮成为闽王当真是人心所向吗?

王审知接替兄长王审潮成为闽王当真是人心所向吗?

2023-04-05 0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审知接替兄长王审潮成为闽王当真是人心所向吗?

   文    和运超

       王审知和王审邽之前的策略基本一致,希望全闽局势持续稳定。他说:“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生乎” 。王审知在处理一些流散百姓问题上都本着这一精神。如闽西黄连洞(今宁化县南潭飞礁)挨饿的逃散百姓二万余人围困长汀。王审知亲领大军到该地平息,却没有动用武力,而是四下了解情况。随后安慰大家说:“吏实为虐,尔复何辜?”在王审知的抚恤策略下,不折一兵一将收到“干戈息而民心定”的效果。

      王审知也重视吏治整顿,坚持“任人唯贤”,注意改进吏风。王淡,是唐宰相王溥之子;杨沂,唐宰相杨涉之弟;徐寅,唐知名进士,全都在王审知手下提拔任职。他又设学四门培养闽地的优秀学士,还设立招贤院,吸收“贤能之士”,即使村僻野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网罗加以重用,并对来投的文人学士关怀备至。王审知甚至大力招揽海外部族人士前来沿海一带经商,对促进闽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实效。

闽王王审知的塑像

王审知接位几年后,天复二年(902),唐授赐王审知武库戟十二枝,立于私邸大门之前。两年后,派遣右拾遗翁承赞前往福州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琊郡王。随后,王审知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大大提升,开始扩大福州。

王审知下令修筑福州的外罗城四十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北长约1.7公里,呈不规则的圆弧形。当年攻打福州时让王审知吃尽苦头的子城城墙,悉数被外城所包围。

这次修筑罗城据说外墙的尺寸和字体确立了严格标准,比如刻有产地来源和工匠姓名。四周设八个城门:东海晏门、西善化门、南利涉门、北永安门、东南通津门、东北延远门、西南清远门、西北安善门。把外围冶山(今屏山以东)、安泰河(福州城东西走向的一条河,王审知此次筑城作为护城河)、大航桥河(也是福州城内的一条河道,原河岸有港口码头)以南的居民区、商业区都全部纳入城内,形成内外两重城垣。

原来的内子城作为官署机构及亲贵大臣居住地,外重是百姓居住区和商业区,大体以大航桥河为分界,并且吸收唐代城市的设置方式,开辟坊巷,形成后来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

中原后梁建立的开平元年(908),王审知于福州又加筑南北夹城,根据地势外形,据说也叫月城,将福州大城夹在中间,南夹城将东南向的九仙山(于山)、西南向的乌石山(乌山)围入城内。设两座大门,南为登庸门(今南门兜),后改为闽光门、宁越门;东南为道清门(今水部阔埕街南端),后改为美化门。北夹城跨越屏山,也设有两座大门,北为严胜门(今屏山东麓,后废);西北叫道泰门(今北门三角井之北),北宋改为遗爱门,并增设井楼门(今井大路七穿井附近)、迎仙门(今西门兜)两座城门。

夹城与福州大城合起来共计方圆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随后还进一步开浚河道和江湖相通,福州城全面扩建加固后,把四周屏山、乌山、于山、白塔、乌塔等制高点全部连在城中,大大提高了福州城的防御能力。开平三年(909)四月,后梁朱温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 ,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如此,王审知就在东南闽地形成了一方不容小觑的势力。

     这时候,江淮地区的杨吴遣使张知远来接触,因其举止傲慢被王审知斩首,由此王闽与杨吴之间结下仇怨,但当时双方并未立刻动手对抗。王审知为了加强实力,四处结交盟友。先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将女儿嫁给江浙的吴越王钱镠第五子钱传珦。次年,又命次子王延钧娶岭南刘氏主刘岩之女(实际是侄女清远公主刘华)。

后梁贞明四年(918)夏,杨吴的镇南军节度使、虔州行营招讨使刘信率兵攻虔州(今江西赣州一带),百胜军防御使谭全播向闽王王审知与楚王马殷求救。王审知决定出兵鄠都救援,但在秋八月得知南楚已经战败就很快撤回。这一次闽军出击受挫,似乎激起一些水花,王氏内部发生了一次让人非常意外的风波。

后梁贞明六年(920)冬,王审知居然遇到挑战,他被气得开了杀戒,而被杀之人是僧侣浩源。前面提及,王审知要算很崇佛道的人,待下属百姓也算宽厚。这个浩源,据说怂恿侄儿王延彬对付王审知,要拉其下马。

王延彬是王审知的二哥王审邽的长子,这就印证了笔者之前的分析,王审知的上位看似一帆风顺,实际自知未必顺理成章,搞了不少小动作。虽然大哥王审潮过世后,其子王延兴、王延虹等人失去强力后盾,乐得让叔父来主持大局,算是无可奈何。

二哥王审邽受过儒家熏陶,是兄友弟恭也好,是谦让团结也罢,王审知羽翼已成,主动让位确实也获得一种很好的名声威望,但不代表家族中真的就对王审知没有看法,大哥的儿子,包括二哥按说都比他符合古代传位礼仪(前者是立嫡,后者算立长,王审知的上位应该算一种立贤)。尤其王审邽与其子王延彬在泉州已经十多年,势力也非常稳固。

最初王审潮依靠王审知和王彦复强攻一年,入主福州后,原来王氏最主要的根基泉州就先交给了王彦复,王彦复的身份是王审潮的从弟,比王审邽还大两岁,长王审知六岁。与王审潮是经历各种生死之战的铁杆弟兄,也更武勇,和两个倾向儒学的弟弟明显个性不同。由于攻打福州实际是王彦复为主力,因战事激烈受了重伤。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夏六月,他在泉州实际待了大半年,因伤病发作身亡,年三十九岁,送往福州安葬,如此就由王审邽接手作为威武军节度使兼泉州刺史。

自乾宁元年至天祐元年(904)去世,王审邽在泉州十年有余,之前还曾协助王审潮在泉州数年。王审邽把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安置回泉百姓,鼓励生产,兴办义学都是在王审潮时期就在做的事。在出任泉州刺史以后,王审邽更大力发展经济,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疏江治港,招引外商,吸引各地名士儒生前来投靠(接纳著名的人物有韩偓、崔道融、李贤等),加上王审邽为人谦和有礼,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望。

王审邽死时不过中年,四十多岁,长子王延彬继任泉州刺史,王审知为王延彬一路加官,王延彬起初也对得起父亲王审邽的名声。如其父刚过世,收留举荐著名才子韩偓(即大诗人李商隐以名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扬过的外甥)。本来韩偓是不满中原被朱温占据才远赴东南,但王审知却不断向朱温纳贡,韩偓心里颇为怨言,仅仅两三年就产生离开闽地的想法。但王审知派人前去拦截挽留,韩偓就再往泉州,到了王延彬身边。

韩偓最后选择居住流连在南安的寺庙道观间,在闽地生活有十七八年时间。以个人志趣来说,韩偓一生崇道,积极参加修炼。他对《南华经》《黄庭经》有酷爱和钻研,诗歌中大量引用和描述,结交许多道士和修道之人,赠诗很多。当然也有不少佛家僧侣交往,只是比例不如道家人物,他之所以选择王氏投靠,一是王氏主动邀约,二也是因为王氏崇佛道,这有很大因素。他大约在后梁末年(约龙德年间)过世,将近八十岁。

另一个崔道融的诗名不如韩偓,可能两人年岁相仿,也可能崔道融反而比韩偓略大,据说他和司空图是诗友,而且他们都是李唐刚刚覆灭就去世,当时司空图刚满七十,崔道融按说与司空图的年纪不会差多少。

崔道融本来是荆州人,早年在中原各地游历,只在唐昭宗乾宁年间做过永嘉县令(今属于浙江温州市),所以际遇肯定不算好。朱温在后期得势以后,崔道融也是心怀不满,后听闻闽王广揽贤才,就千里迢迢奔赴。确实受到王审邽的礼遇,在闽地是他生平最后的几年,崔道融写了《东浮诗》九卷(几乎不存,今《全唐诗》仅编有崔道融的诗一卷,只有八十首左右)。

王延彬接替父亲掌管泉州以后,一方面也继续对前来投奔的人才收容,另一方面他积累财赋,渐渐暗中表露对叔父的不满。他很快得了一个奇怪的美誉:“招宝侍郎”。史料评价王延彬“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指他派出的经商海船几乎没有出事故的。当时王审知在福州开拓海口,也同样经营海船,据说出事概率有三四成,作为五代距离唐代很近,当年出海的事故率的确还比较高,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那位执意要去日本的鉴真大师,出海失败多次。

王延彬的塑像

或许王延彬的确在泉州凭借父亲的影响,与各种海外商人交流广泛改进了船舶的安全系数,促使泉州进一步奠定为当时一流海港的地位。王延彬为人开明,闽南一带很多人往外做生意,使泉州地区此后的宋元间四百多年里一直闻名世界,阿拉伯、波斯等海外商人来到这里的非常多。

所以,泉州不仅人文荟萃,且开始有国际化的气象。当地不仅佛道人士较多,曾在长安、洛阳风靡一时的外邦文化,在边远的闽地沿海再度出现,比如摩尼、回等教门,在泉州留下不少印记,一直延续到宋代。

        在长期与海外商旅交流中,闽地的白瓷、青瓷,影青瓷和其他色釉,品种多样,造型亦精。据福建省考古人员在南安、安溪两县普查,发现五代闽地瓷窑就四处,品第与渐江越窑的秘色瓷相近,质量相当高。由于福建制陶技术传播到国外,也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陶瓷造型艺术的交往。

总之,泉州在王延彬手里确实繁盛,最终使他的野心逐渐显现。据说他的生活非常奢靡,每天或是在家举行各种宴饮,招揽各地舞姬表演,或是接待僧道畅谈人生感悟,或是与手下文士游览,品味诗词。因为王延彬也继承父亲偏文人的气质,他也会写诗,也确实精研佛学,到处广修佛寺,甚至招来高丽的高僧元衲万里迢迢来闽地弘佛(安置在南安县福清寺)。

王氏占据福建后,将这一地区的佛道之繁盛创下一个在历史上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说就王审知一人在福州一个地方修建寺庙,就可以超过唐代近300年的总和,达到200多座。此后福建一省的人口虽然多有繁衍增加,可福建引以为傲的数据却延续到宋代年间,当地聚集僧尼之多,几乎达到全国之最,可见《宋会要》等史料记载。

宋太宗赵光义就说:“东南之俗,连村跨郡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单泉州一地就达到数万之众。后来宋人黄裳言:“福多浮屠氏,居百姓十六七”,汪应辰也有类似说法。这些全都是王氏兄弟在福建本有的风俗上更加推崇扶持才造成的影响。

王延彬就有一位会写诗的僧人朋友慧棱,杭州盐官人,十三岁于苏州通玄寺出家(通玄寺是苏州地方史料中最悠久的佛寺,据说始建于三国孙吴年间,唐代一度改名开元寺)。早年在雪峰山修行近三十年,拜在义存禅师门下。唐天祐三年(906),受王延彬礼遇来到泉州创建招庆禅院(一说该寺名绍庆禅院),和王延彬交情很好,但现存诗歌似乎仅有几首。

在王延彬被处置后,慧棱就被王审知请去福州怡山西院长庆寺,赐号超觉大师(后唐长兴三年终,比王延彬只晚两年过世)。慧棱和王延彬的一些交往事迹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都有记载(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的妻子崔氏都和慧棱有过交道)。另外,王延彬的妹妹也出家为尼。

其实,僧人当中对现实有雄心的人在历史上绝不算少,甚至很多人是因为躲避危机,或等待时机才选择当僧人(如后世还有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姚广孝),浩源可能就是这类,他把握了当时出现一些祥瑞之兆,对王延彬施加影响,要他争取成为全闽之主。

王氏子弟都崇佛道,迷信谶纬,不排除一些所谓白鹿和紫芝等祥瑞就是浩源备好找人敬献给王延彬,他对此居然信了!因为王延彬绝不是没有学问见识之辈,既读过诗书,又深明佛道哲理,他居然还如此,结论就只有一个——的确王延彬野心膨胀,对叔父当年越过其父得位深感不满。

王延彬没有直接和王审知动武,他采取的是迂回策略。整个王氏当时算是臣服后梁的藩王,王延彬打算直接向后梁要一个封赏,就可以和叔父王审知比肩了。当时是后梁末帝朱友贞在位,王延彬派使者向后梁进贡,想让朱友贞封他为泉州节度使。

由于王延彬身处泉州,消息来往不畅,当时的后梁其实已经走向末路,后唐崛起已非常明显。即便后梁还稳得住局面,就一个节度使而言,当时天南地北实在太多,就五代十国的全部势力可说都是节度使出身。节度使的地位体现主要是拥有的地盘实力,单凭拥有称呼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其实王审知为笼络侄儿,也给王延彬不少头衔,其中之一就是平卢节度使。王延彬联络中原走海路,从泉州出发,北上要经过福州,然后就与王审知每每进贡的路线汇合。福州一带巡航和监管之人耳目众多,泉州的船只往来和用意,很难不让王审知觉察。

当王延彬的使者被拦截,一通审讯,王审知就掌握情况,下令逮捕杀浩源及其有关人员,然后罢免王延彬(大约是龙德三年,923),就此混迹泉州各大寺庙,成为居士,成天饮茶谈佛。

     后唐同光二年(924)四月,岭南的刘岩忽然领兵犯境,屯兵于汀、漳之境。王审知率军前去迎战,结果被击败。王审知似乎对当时闽军的实力不如岭南刘岩很受打击,加上王延彬对他不满,次年就患病不起了。

     王审知当然忧心未来前途,令长子威武节度副使王延翰主持大事,然后令次子王延钧去泉州取代王延彬。这一年底王审知就过世,年六十四岁。其子王延翰嗣位,自称威武留后。

经过王审知的一番努力,整个福建在兄长王审潮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他和王审邽、王延彬父子一样广揽人才,由中原迁入福建的非常多。史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

王审知的陵墓

在招揽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除了前面提过王淡(王溥之子)、杨沂(杨涉从弟)外,像另一个徐夤是唐昭宗乾宁元年进士,本就是泉州莆田人。早年一直在中原试图科举,长达十七年。朱温得势后,曾在汴梁混迹几年,似乎没有得到提携,天祐元年(904)回到闽地,起初投靠王审知,但对他没有十分看重。

徐夤最后回到泉州为王延彬效力了十年(约905到泉州,刚好王延彬继承父亲王审邽的职务,晚年归隐家乡莆田延寿溪,还在泉州境内,和王延彬的关系并没有断),他和王延彬成了忘年莫逆之交,令人感触。

徐夤年长王延彬三十六岁,经常与王延彬、陈乘、郑良士、倪曙等文士诗酒唱和。他是第一个写武夷山茶的诗人,也是五代十国期间以辞赋闻名之人(在汴梁就给朱温投过一篇《游大梁赋》,早年在长安的赋文据说还流传到辽东渤海),留下赋文近五十篇。诗作有二百六十多首,在当时闽地文人中居首,侧面也可见他回到泉州以后,虽然已经晚年,反而在创作方面达到一个高峰。

徐夤死于龙德元年(921),年七十三岁,王延彬有《哭徐夤》诗,“延寿溪头叹逝波,古今人事半销磨。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人生几何”正是徐夤早年赋文名篇,延寿溪是他晚年住地,诗歌感情真挚,寓意人生浮沉。)通过徐夤的事迹和诗文往来,侧面可以印证,王延彬和徐夤的感情确实非常好。反观王审知虽也雅重名士,但若梳理韩偓和徐夤这两位才学十分拔尖的名士案例,似乎衬托出王审知应该不及王延彬待人真诚。

虽然史书一再强调王审知对中原人才的吸收,但笔者认为,实际王审知对闽地人才的发掘和重用反而更加突出,这才是他能在闽地坐稳地盘的关键。

比如章仔钧是福建浦城人,出身世家,其父章修已经是福州军事判官,章仔钧继承家学,但鉴于黄巢一事,本无意仕途,其实应该是对闽地前景恐怕不看好。据说四十多岁还浪迹乡里,但他善于结交,百姓对他还是很尊重。

王氏入主闽地后,章仔钧起初也觉得王氏就是一藩镇,并没有效力之意。后王审知尊崇李唐的举动所感动,这才主动献上“战、攻、守”三策。王审知与章仔钧深入交谈后,执手相告:相见恨晚!王审知将章仔钧奉为上宾,并任命为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兼高州刺史,实际闽地无高州(高州应在岭南境内,这一职务可能是虚职),因为章仔钧实际一直坐镇家乡蒲城(今属南平市),他领军一直在西岩山,长达三十年,确保闽北长期相安无事。章仔钧死于中原后晋天福六年(941,闽地已经是第五个当家的王延羲在位,他是王审知的小儿子,称臣于后晋,对内也建有年号永隆),年七十四岁。

另外还有蔡俨、颜仁郁、方仁岳等人,都是福建本地人,先后被王审知授予不同官职后都做出巨大的成绩。有研究就认为,这些闽地人才都颇有背景,实际代表了晋江蔡氏、泉州颜氏和莆田方氏等地方豪族的拉拢和安抚。

颜仁郁是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祖上也是中原河南人,颜仁郁之祖父颜景茂入闽任侯官县令,父颜芳后居泉州永福县归德场归义乡,受聘为私塾教师。颜仁郁为颜芳的第七子,自幼聪慧,长于诗文,也是闽地著名文人,而且基本都描绘最真实的乡村农户生产和生活,因为他也是接触百姓最基层的官吏。

他在泉州归德场(今泉州德化县)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土荒民散的局面,做出了一年人来、二年田开、三年民用足的成绩,深受百姓赞誉。颜仁郁在当地一面搞生产,一面写下的诗歌,被当地人称为“颜长官诗”,诸如“夜半呼儿趁晓耕”等不仅为时人竞相传唱,而且流传至今。

当然也有王审知怎么请都不出山的高士,比如黄岳。黄岳此人事迹后来有神化迹象,具体情况已经很难说清。根据流传下来的基本线索,有传说黄岳祖上也是河南的,但很早先迁居江西,然后经历唐末动荡,又迁居福建宁德一带。

黄岳曾经入过唐太学,博通经典,朱温建梁,黄岳坚决不肯效力,回到家乡宁德和家人修建书院,然后耕读为生。后来很多逃入闽地的中原人多起来,黄岳乐善好施的名声也传播开,王审知也久闻大名,很想将此人笼络效力。

但黄岳深受儒家纲常传统影响,坚决认为是李唐忠臣,看不惯王氏接受后梁册封,宁死不肯效力。黄岳先是和家人离开居处躲到山中寺庙,然后再被找到,最后竟然投寺庙旁水潭自尽。还不仅是他一个人,黄岳的妻子林氏随后也跟着黄岳一起跳水自尽。据说黄岳的行为也深深触动了王审知,他既很敬佩黄岳,也很不服气,所以发誓要把闽地搞好,让百姓安居乐业。

      王审知其实在闽地最大的功勋除了扩建福州,就是大力促进全闽沿海发展海外交通,于天祐二年(905)把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贸易用途的“甘棠港”。但另一说认为“甘棠港”在连江定海,因考古人员从海底考古中发现不少从国内外销的磁器及其他文物,因而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有些专家断定“甘棠港”即在该处。福建地处海滨,面对大洋北通日本、朝鲜,南达南洋群岛,交通方便。

福州港口不仅北至新罗、东洋,而且南经南洋,以达印度、三佛齐以及阿拉伯等地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真珠、袱帽、香药等等应有尽有。比如1962年,福建考古人员在福州郊区王审知妻子、王延钧妻子的墓中发掘到三个孔雀兰的大陶瓶,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说明当时闽地和西域、西亚地方的往来。     

     由于海运繁荣,相应的就是闽地造船业十分发达,能制造长二十丈,载人六七百的远航大船,这方面泉州和福州都很突出的地方。另一方面,闽地与中原的往来也日益增多,福州城内已“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所以,王审知在位阶段,闽地几处重要州县像福州、泉州、漳州、建州等,基本已经逐渐达成比较繁荣的景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