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动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建常见植物名录 生物资源(动物)

生物资源(动物)

2024-06-04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兽类

  云豹:豹 食肉目,猫科。身体比狗稍大而似小豹,具云状块斑,尾亦较长。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性凶猛,行动敏捷,昼伏夜出,以各种树栖动物为主要食物。见于连江县境内,仅存数只,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短尾猴:灵长目,猴科。身体粗壮,四肢等长,尾短于后脚,颜面随年龄增长而变红,故又称红面猴。喜群栖,以野果或农作物为食,见于永泰、闽侯、闽清等县山林中。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豪猪:啮齿目,豪猪科。体长60~70厘米,全身黑色或褐色,肩至尾部密布长刺。尾短,也生刺,刺的末端形成囊状构造。穴居于山脚或山坡中,昼伏夜出,以植物为食。见于永泰、闽清、闽侯等山区。

  穿山甲:鳞甲目,鲮鲤科。全身披覆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角。挖穴而居,食物以白蚁为主,栖存在半山或山麓地带草丛或林荫处。昼伏夜出,舌细长,有粘性唾液,可深入蚁穴。对保护森林和建筑物有益,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见于本市山区。

  野猪:偶蹄目,猪科。形似家猪,全身披有硬质针毛。性较凶猛,奔跑迅速,晨昏或夜间活动,除大雄猪外,多结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常拱食植物地下块茎和蕨根,对山区农业危害严重。分布于福州山区,数量较多。

  鸟类

  白鹇:鸟纲,雉科,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雄鸟上体白色,密布“V”形黑纹,羽冠为蓝黑色,下体黑褐色,尾长呈白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雄鸟羽色艳丽,有较高观赏价值。多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灌木丛中,以各种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数量较少,仅见于偏僻林区。

  环颈雉:鸟纲,雉科,为福州地区较多的野禽之一。体型似鸡,略小,但尾羽很长。雄鸟羽色华丽,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羽毛暗淡,尾羽较短。因具白色颈圈,故名。栖息于灌丛、草丛及竹丛间,以野生植物、昆虫为食。

  珠颈斑鸠:鸽形目,鸠鸽科。因后颈有半圈黑羽,形似领巾,并杂以白、粽色细斑,犹如珠状,故名。福州各地常见,栖息于植株上层,以杂草种子和谷物为食。

  暗绿绣眼鸟:雀形目,绣眼鸟科。上体绿色,眼部有一圈白色绒状短羽,故名“绣眼”。为活泼敏捷的小型鸟类,常成群活动于林木间,以食昆虫为主。见于福州大部分地区,常饲为笼鸟,以供观赏。

  画眉:鶲科,画眉亚科。福州地区较为常见,数量较多的鸟类之一。眼周白色,向后延伸作眉状,故称“画眉”。常栖息于灌丛、田野和庭院中。性杂食,所食多为农林害虫,鸣声悠扬婉转,也能仿效其它鸟类叫声,是珍贵的笼鸟,有“鹛类之王”的称号。

  苦恶鸟:鹤形目,秧鸡科。生活于水田及其附近灌草丛中,福州地区终年可见。飞翔力低,亦能涉水。5~7月间繁殖,筑巢于稻丛间或灌草丛中。鸣声嘹亮,作“gu-wuk”声,“苦恶”之名由此而来。主食农田害虫,对农业有益。

  爬行类

  眼镜蛇:爬行纲,眼镜蛇科。体较粗大,头呈椭圆形,颈能膨大,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镜框。体背黑褐色,有黄白色横纹,见于永泰、闽清、闽侯等山林中。性凶猛,受惊时,能竖起体前部并膨大颈部,“呼呼”作声。捕食鼠、鸟、蛙、鱼等,卵生。为前沟牙类毒蛇,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金环蛇:爬行纲,眼镜蛇科,头椭圆形,体较粗大,尾末端钝圆,躯干及尾背腹面黑色,具均匀一致的黄色环纹。见于福清、长乐、闽侯及郊区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生活于潮湿地区及水边。夜间活动,捕食鼠、蜥蜴及鱼类等。卵生,前沟牙类毒蛇,以神经毒为主。蛇肉、蛇肝、蛇毒、蛇胆等有药用和食用价值,蛇皮是上等皮革制品的原料。

  银环蛇:爬行纲,眼镜蛇科。头椭圆形,稍大于颈部,体较细长,尾末端尖细,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有白色横纹。见于海拔750米以下山地或平原近水处及住宅附近,夜间活动觅食,捕食鼠、小蛇、蛙及鱼类。卵生,为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毒力强。肉可食,浸酒可供药用。幼蛇干称金钱白花蛇,对风湿、半身不遂等有疗效。

  

  两栖类

  棘胸蛙:两栖纲,蛙科。俗称“谷冻”。体肥硕,背面深棕色。生活在溪谷石涧里,昼伏夜出,食昆虫。闽侯、闽清等地已发展人工养殖。

  虎纹蛙:两栖纲,蛙科。皮肤粗糙,背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划斑纹,四肢横纹明显,一般栖息于稻田、鱼塘和水坑,主要捕食有害昆虫,对农林业有益,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