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记忆:文人笔下的福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州美食视频大全 一座城的记忆:文人笔下的福州

一座城的记忆:文人笔下的福州

2024-06-26 2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闽游滴沥》之二

“酒的颜色,红得来像桃花水汁;浮在面上的糟滓,一勃一块,更像是美人面上着在那里的胭脂美点。……尝了几口之后,却觉得这种以红糟酿成的甜酒,真是世上无双的鲜甘美酒,有香槟之味而无绍兴之烈。”

——《闽游滴沥》之四

“天气暗爽,或岁时伏腊,迎神赛会的关头,南大街,仓前山一带,完全是美妇人披露的画廊。”

——《饮食男女在福州》

林徽因留世的著名水彩画描写了家乡福州的小景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只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林徽因在福州居住的时间仅几个月,却始终视其为根之所在的故乡,亦回不去的故乡。故乡的乡土风情对林徽因的影像是潜移默化的,这在她带有一定自传色彩的小说《模影零篇•钟绿》有充分的体现。

“我”小时候见到过一个家乡来的美人,她来给“我”祖母送殡,因她已孀居,“照我们乡例,头上缠着白头帕”。以后“我”留学美国,见到另一个美人,一个外国女孩,叫钟绿,她很希望有一天到中国来,她爱坐帆船。“当我回国以后,正在家乡游历的时候,我接到百罗一封长信,我真是没有想到钟绿竟死在一条帆船上”。

——《模影零篇•钟绿》

林徽因游鼓岭照

庐隐对福州的感情是复杂的“又似眷恋又似嫌恨”,而在鼓岭的闲散生活是庐隐在福州最美好的记忆。

“这是我们故乡三山之一。鼓岭位于鼓山之巅,仿佛宝塔之尖顶,登峰四望,可以极目千里,看得见福州的城市民房栉比,及汹涛激浪的碧海,还有隐约于紫雾白云中的岩洞迷离,峰峦重叠”。

——《房东》

庐隐在鼓岭避暑的日子

“两个月之中我得到比较清闲而绝俗的生活”,“那里住着质朴的乡民,和天真的牧童村女,不时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微风穿林,涧底流泉,“别成音韵,更是使我怔坐神驰。我往往想,这种清幽的绝境,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离开它,“真仿佛离别恋人的滋味一样呢,一步一回头。”

——《寄梅窠旧主人》

作为福州的“女儿”,冰心对福州的热爱流动在她的文章字句里,真挚而热烈,朴实而清丽,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入读者心田。这也是冰心对故乡最美的赞歌。

冰心故居

“以后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就過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秋......歲時節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豐富而有趣。特別是燈節,那時我們家住在南后街,那裡是燈市的街,元宵前后,‘花市燈如晝’,燈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絢麗的情景就說不盡了。

——《我的父母之鄉》

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无论是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走到一棵大榕树下,就像进入一片凉爽的丛林,怪不得人称福州为榕城,而我的二堂姐的名字,也叫做“婉榕”。

——《故乡的风采》

黄永玉与夫人张梅溪

著名画家、诗人、作家黄永玉在福州的流浪经历非常浪漫,吹着小号谈着爱情。那些关于青春的日子,永远活在他的回忆里美好而永恒,包括那福州。

“我年轻时节衣缩食,在福州仓前山百货店买了一把法国小号,逃难到哪里都带着。刻完了木刻就吹吹号,鼓舞自己的士气。那时,我刚刚认识一个女朋友,远远地看到她走近,我就在楼上窗口吹号欢迎。女朋友的家人不许她跟我来往,说:“你嫁给他,没饭吃的时候,在街上讨饭,他吹号,你唱歌。”抗战最后的那几个月逃难,我把小号失落了。去年,我在九龙曾福琴行用了近万元重新买回一把。”

——《音乐外行札记》

邓拓是福州人,他的故居就在乌山东麓的“第一山房”,靠山而筑,三面围墙,有石阶可上山顶。岩壁上除有“第一山房”题刻。

另刻邓拓诗作《赠杨述同志》一首:“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志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此系建馆后邓拓夫人丁一岚所选,谓其最能展现邓拓对革命事业不尽的追求和依恋。

二十岁左右离开福州的邓拓,一生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这一抹乡愁始终贯穿他一生的创作和生活。

空林芳落照,残色染寒枝。

血泪斑斑湿,杜鹃夜夜啼。

家山何郁郁,白日亦凄凄。

忽动壮游志,昂头天柱低。

——《别家》

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也是福州人,出生在乌山南麓原“道山冠社”。胡也频在诗集《也频诗选》中作诗一首《乡梦》中也提到自己的故居,反复细读其思恋故土之情溢于纸上。

胡也频故居

醉一般的走进了久别的故乡,

旧居依然是寂立在乌麓山首;

依悬在乌麓山首的皎皎圆月,

似犹未减那五年前的情和美;

系念在我心头的那株槐树,

还茂盛的依依在墙旁,

月照着叶儿宛如她向我微笑,

风吹落花儿又像她对我落泪;

哦!昔日的母亲唇上的甜蜜,

昔日的父亲嘴旁的微笑,

一切可恋慕的那已逝的童时,

啊啊,我不能忘记!

——《乡梦》

建筑是城市最显著地烙印。福州街巷里,古朴的门墙、斑驳的石桌、生动的雕像、木刻雕花,一进三出庭院,在阳光下日久陈腐,弥漫着岁月的味道•••••林斌笔下的福州古院落,繁华依旧。

“你看到了一幢豪门大宅,看到了朱漆大门边凶神恶煞的门子司阍,看到了二门边的廊柱旁一只貌似昏睡实则伺机而懂的披毛大狮子狗。接着,你被巨大口腔般的门厅吞了进去。你茫然地站在门厅中,对口腔后边的格局一无所知……你感受到的是真正的豪门大宅的富丽堂皇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你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而每进中轴肃然森严的厅堂,厅前天井中置放的所答官窑花缸,天井左右翘角飞檐泥塑彩绘的花厅、回廊、披榭,以及中轴左右隔着围墙自成院落的书斋、庭院、花园,更使你感到你就像一只渺小的蚂蚁;在第四进的藏书楼阁前,你看到了用太湖石精心堆垒营造的鱼池假山。其间奇花异草繁茂葱郁,你甚至听到了鸟雀们徜徉枝头的呜唱清音…”

——《宫巷摭忆》

朱天衣一家

朱天衣是一个浪漫而质朴的才女,自小在家人熏陶下成长的她多才多艺,做过模特儿、唱过歌、当然,也喜欢写作,这也是一家人的喜好。写作就是将生活的美好记录下来,朱天衣曾有缘来台湾的彼岸,熟悉的美食与熟悉的口音、文友的热情都好似福州的茶汤,那回甘久久萦回不去。

从台湾过海而来的饮食不少,但也才惊觉从小吃到大的许多餐点是从福州而来的:福州鱼丸、佛跳墙自不必说,基隆夜市的鼎边锉、金门贡糖也找得到,传统喜饼糕点如雪花片、绿豆糕,竟也都源自于此,不禁觉得所谓的“两岸”,端端指的是台湾海峡的这岸与彼岸了。

—— 《彼岸》

梁先生的古老往事夹杂在美食馨香中扑鼻而来,这是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最美味的日子。本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但是那些飘香的美味和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的异地美食也被收录其中。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都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雅舍谈吃》

鱼丸、扁肉是福州街头最常见的小吃,有煮的、烤的、炸的花样百变,当然,还有三坊七巷里的百年老店,味道尤为地道。汪曾祺笔下的这些街边小吃,自成一美食种文化。

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甚。鱼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圆大,不是用刀斩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制成的。入口不觉有纤维,极细,而有弹性。鱼饺的皮是用鱼肉捶成的。用纯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纸薄,以包馄饨(福州叫做“扁肉”)谓之燕皮。街巷的小铺小摊卖各种小吃。我们去一家吃了一“套”风味小吃,10道,每道一小碗带汤的,一小碟各样蒸的炸的点心,计20样矣。吃了一个荸荠大的小包子,我忽然想起东北人。应该请东北人吃一顿这样的小吃。东北人太应该了解一下这种难以想像的饮食文化了。当然,我也建议福州人去吃李连贵大饼。

——《初访福建》

榕树下,老人带着孩童散步、玩耍,这是福州街边最美的风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儿孙绕膝,这里的人和座小城就这么安详,这么迷人。我们看一下董桥先生笔下可爱的房东。

“一九六四年台南读完书我搬到台北住了小半年。我住在罗斯福路一条小巷里日本房子的小房间,房东先生六十多岁,天天只忙三件事:吃饭、散步、练书法。他的楷书十足柳公权,大字小楷都不出色,一块凤梨酥尺寸的字最漂亮。是福州人,一口福州官话说快了难听极了,第一次跟我谈台静农的书艺我听了五十秒钟才悟出他在说台先生。老先生说古往今来只有台静农写得出地道的倪元璐:「台教授连胸襟都是晚明名士的胸襟,烈酒似的孤愤尤其造就了他笔下深山老林之气!有一天,老先生请我到他的书房里看几张零碎资料,该是旧书旧报剪来收存的样板,都是倪元璐的字和画,漫漫漶漶我看不出什么苗头,一心静静听他解读倪元璐的笔势,说是晚明这位书家画家写字画画都以苍润著称,一辈子不屑描头画角取媚世人。”

——《倪元璐的字真帅》

转载来源:闽都文化研究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