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门口的福字到底能不能倒着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字倒着贴好吗 春节期间,家门口的福字到底能不能倒着贴?

春节期间,家门口的福字到底能不能倒着贴?

2024-03-06 1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夏凤梅,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中国人过春节,大年三十在大门两旁贴春联,门上墙上贴“福”字已经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也是新年的重要标志。大红的“福”字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福”字怎么贴,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有正着贴的,也有倒着贴的。前年春节期间,某电视台邀请了一位民俗专家专门讲了“福”字的贴法,认为“福”字倒着贴是错误的。这个视频这两年一直在网络广为流传,多个网络媒体都跟风,认为“福”字不能倒着贴。由此一来,很多人就迷茫了,“福”字到底该怎么贴?

一、民俗专家关于不能倒贴“福”字的理由

首先,我们来看看某民俗专家对“福”字的讲解,他认为“福”字不能倒着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福”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所以倒贴‘福’字等于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倒过来使用,这不是颠倒黑白吗?这是对文字和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第二,是从“福”字的结构来看,“福”字除了部首“示字部”,表示“请示、展示”,右边是由“一、口、田”三个字组成。他进一步解释:按照古代说文解字的说法,“一”代表房子的房梁,“口”是房子里边住着的人口,有了房子、有了人口代表家庭兴旺,然后得吃喝,得有田种,下面这个‘田’字既代表田地,也代表有事业,就是福。如果把这个字倒过来,房子和人口就等于跑到田地下面去了,其实是不吉利。

第三、大家认为把“福”倒过来贴就意味着“福到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倒贴的这个“倒”是“倒掉”的意思,不是“来到”的“到”,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他认为垃圾桶上和水桶上是可以倒贴“福”字的。“垃圾桶上倒贴,垃圾是倒掉的,我们过去说倒垃圾是‘扔灾’,另外,这些东西都是废物,所以倒垃圾也叫‘送穷’。我们倒垃圾的时候,‘福’字就正过来了,把贫穷和灾祸给倒掉了,福才到了。另一个是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家里打水用的水桶上的‘福’是倒贴的,水为‘财’,把水往缸里一倒,进你们家门了,‘福’字正了,这才是福‘到’了。”

他的“福”字不能倒贴的理由主要是建立在对汉字“福”的结构和意义的分析之上的,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是,稍有文字知识的人就会觉得这些分析是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福”字的本义及贴“福”字的起源

“福”字是个古老的汉字,甲骨文中就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因为早期的文字形体不固定。从这几个甲骨文字的形体可以知道,“福”是个会意字,从示从酉,

就是“示”,是“祭祀”,

就是“酉”,是酒坛。第一个甲骨文字是双手捧着酒坛祭祀,第二个甲骨文字是双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后面两个是简化掉了双手,只有“示”和“酉”了,“示”可以在左,也可以在右。这几个甲骨文“福”字尽管形体不固定,但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把坛子里的酒敬献给神灵,祈求富足平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祈福”。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两手奉尊于示前,或省廾,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后来字形演变,金文变为:

小篆进一步改变,误将表酒坛的“酉”写成了“畐”。以后隶书楷书都按照这个来书写,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福”了。

许慎《说文解字·示部》解释:“福,祐也。从示,畐声。”这就是说“福”字形体的变化,使其从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示”的祭祀义是没有变的,并不是“请示、展示”,“畐”也只是声符,并不是“一、口、田”,再说了,“一”在《说文》里一般表示“天”或“地平线”,并不表示“房子的房梁”,而表示房顶房屋的是“宀”。因此,对于“福”字不能望文生义,强作分解。“福”是一个很纯粹的吉祥汉字,表达了向神灵祈求得到神的庇佑,获得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的愿望。

把“福”字贴在门上,有记载的是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历史可谓悠久。

当然贴“福”字的来历也有民间传说,贴“福”字是为了避穷神。相传,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周取代了商,夺取了政权。分封各路神仙,姜太公那丑陋粗俗、嫌贫爱富,弃他而去的前妻也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封神演义》里是给她封了个扫把星。)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过年贴“福”字,燃放鞭炮,驱赶这位“穷神”。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成了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三、倒贴“福”字的民间说法

至于“福”字要怎么贴,能不能倒着贴,这就关乎各地的民俗了。关于倒贴“福”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很多说法,主要有:

第一,和明代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下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第二,和清代慈禧太后有关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谁知又惹出了风波。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第三,来自清代的恭王府

某年春节前夕,清代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丁目不识丁,竟将“福”字头朝下贴上。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可这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之人,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庆之兆。”恭亲王一听觉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到有这种招式呢!”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丁,可真是因祸得福!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意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倒(到)了,福(倒)到了!”

这些民间传说当然是无从考据的,但倒贴“福”字已经是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不能轻易否定。

四、“福”字正贴倒贴都是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我国地广人稠,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渊博,形式多样,同时存在丰富的地域和民族差异,《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年俗之一就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至于贴法,其实“福”字正贴和倒贴都是可以的。倒贴,也就是为了取个好口彩,“倒”谐音“到”,在此就是“到来”的意思,不再有“倒掉”“反倒”之意。如果按照某专家的说法,“福”字只能在垃圾桶和水桶上倒贴,古人没有专门装垃圾的桶,怎么贴?一般是用竹篾或柳条等编成的箕畚,将扫的垃圾装上立马去倒掉。再说水桶要打水,贴了也因沾水会脱落,老百姓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倒贴“福”字,就是表达百姓最朴实的愿望:福“到”了,“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福”的涵义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升华:为国为民是福,乐于助人是福,团结友爱是福,邻里友好是福,尊老爱幼是福,夫妻和睦是福,宽容是福,诚实是福,“吃亏”是福,平安是福……。由敬神求“福”,到着眼于个人的主观努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在“福”字问题上的与时俱进 !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正贴还是倒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