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探秘之四:香严击竹,德山点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禅宗的公案一个开悟的人 禅宗公案探秘之四:香严击竹,德山点心

禅宗公案探秘之四:香严击竹,德山点心

2024-07-16 0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丈怀海禅师大宏法席的时候,智闲禅师亲往参学。智闲禅师性识聪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问,他都能侃侃而谈。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了,他便去了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参学。

沩山禅师问他:“听说你在师傅那里,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说明你很聪明灵利。今天,不问你佛法的问题,请你回答:父母未生我们时候,我们的本来的样子是什么?”

智闲禅师被沩山禅师这一问,感到茫然无对。

他把自己平日所看过的经书都搬出来,从头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可是翻阅了几天,结果却一无所获。智闲禅师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他便屡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禅师为他说破,但是,遭到沩山灵佑禅师的拒绝。灵佑禅师道:“吾如果说出来,你以后会骂我的。”(注:为什么沩山灵佑禅师说,如果说破,你以后会骂我的? 因为一旦说出来,“答案”就变了。将来也对不上!因为说出来的是沩山灵佑禅师自己的,不是香严智闲禅师的。)

绝望之余,智闲禅师便将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说道:“此生不学佛法了,且作个长行头陀僧吧,免得劳神费心。”

智闲禅师于是辞别了沩山灵佑禅师,开始四处行脚。一日,智闲禅师正在田间除草,不经意间,抛起一块破瓦片,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师傅大慈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注:你看,智闲禅师大彻大悟了,感恩沩山灵佑大恩超过父母!提到了父母,为啥没有回答“父母未生时”的这个问题?下面的偈子也没有?)并作偈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灵佑禅师看到了智闲禅师的这首偈子,便对仰山禅师道:“此子开悟了。”$经纬纺机(SZ000666)$

仰山禅师道:“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等吾亲自去看看。”

于是仰山便前往河南南阳见智闲禅师,说道:“师傅赞叹师弟已经大彻大悟了,你试说说看看。”(注:仰山禅师也没有问:上次师傅问你“父母未生时”,有答案了吗?哈哈!因为不能问啊,不问,彻悟所得,是智闲禅师自己的,问了,就不是大禅师所为了)

智闲禅师遂举前面的偈颂。

仰山禅师道:“此是早夕修持思量而成,若是开悟,现在说说看看。”

智闲禅师一听,便又作一偈颂: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注:也没有提,当年沩山灵佑的问题吧?)

仰山禅师道:“如来禅大概师弟会的,祖师禅您有没有梦见呢?”

智闲禅师于是又作一偈颂: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禅师这才放心他确实彻悟了,于是便回去报告沩山禅师道:“很高兴,智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注:仰山禅师替师傅去考察智闲,自始至终没有重复师傅当年的问题,回来就说,“很高兴,智闲师弟会祖师禅了。”。微妙吧?)$爱尔眼科(SZ300015)$

是大家都忘了当年沩山灵佑禅师的问题了吗?当然不是! 因为自从问题抛出那一刻起,就成了香严智闲禅师专有的对答案工具。

而从那一刻起,其他人只能是借用一下,而不能真的作为自己“参话头”的契机了。后来有个大阳警玄禅师诗,悟道以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但注意,当时他的悟道因缘可不是参的这个话头啊!这里只是借用。

(注:这则香严击竹公案,有个了空居士解读部分也相当不错,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第二个公案:德山点心。

德山宣鉴禅师是一代大宗师。禅林有临济喝,德山棒,开一代宗风。

德山宣鉴禅师没有悟道前,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曾经对他的同学讲:“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和香严智闲禅师一样也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

宣鉴禅师后来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于是,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准备去湖南、江西,找那里的禅宗大德一决高低。

在去澧阳的路上,有一天,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龙潭山山脚下的一处路口卖烧饼。放下担子歇息一下,顺便准备买一些点心充饥。老婆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个是甚么文字?”

宣鉴禅师回答道:“《青龙疏钞》。”

老婆婆又问:“讲何经?”

宣鉴禅师道:“《金刚经》。”

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

宣鉴禅师瞟了一眼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里并不在意,说道:“请问。”

老婆婆道:“《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宣鉴禅师一听,傻眼了,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当然,烧饼也就没有吃成。$桃李面包(SH603866)$

宣鉴禅师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挑起担子,径直上龙潭山去了。(注:老婆婆也给德山宣鉴禅师了一个对答案的东西)

到了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宣鉴禅师直接走进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注:起作用了,仍然有些痕迹在)

龙潭禅师一听,遂欠身道:“你已经到龙潭。”

宣鉴禅师便默不作声,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旁,龙潭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

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

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蜡烛,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注:龙潭崇信吹灭的是德山求道的心思?还是唤起了德山本体的光明?还是其他?)

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

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

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第二天,龙潭禅师升座,告诉大众说:“可中(恰好、正好)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注:德山宣鉴的开悟过程,有涉及到纠结“点哪个心?”的问题吗?一点也没有!)

宣鉴禅师来到大沩山,便挎着包袱,径直走上法堂,先从西边走到东边,又从东边走到西边,然后看着方丈和尚,问道:“有么?有么?”

沩山灵佑禅师坐在那儿,根本不理踩。

宣鉴禅师便自言自语道:“无!无!”说完便向法堂门口走去。刚跨出门,转眼一想,说道:“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于是便整肃威仪,打算再次进入法堂,与沩山禅师相见。宣鉴禅师刚跨进门,便提起坐具,大声喊道:“和尚!”

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宣鉴禅师一见,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注:德山宣鉴禅师的宗风已然初具)

到了晚上,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今天新来那位僧人还在吗?”

首座和尚道:“当时背却去堂,著草鞋出去也。”

沩山禅师道:“此子以后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同样的,这则公案里,也完全没有就“点哪个心”有任何纠缠,洒洒脱脱,无拘无束,就那么来去自如了。至于究竟要点哪个心?就不是你我操心的事了。呵呵

这两则公案共同的特点是,香严智闲禅师和德山宣鉴禅师,悟道以前都已经是精通经律的大理论家了。离着开悟的境界还差那么一层。但这一层必须是自己来突破。沩山灵佑也好,龙潭崇信也好,不需要给他们什么契机,而是抛一个对答案的东西出来。一旦悟了,自对答案,不需要印证的。也不需要像其他悟道禅师一样呈上自己的悟道偈子求得印证。(仰山禅师去考察,也是基于慈悲和情义)

再重复一遍,这类话头属于“阅后即焚”。只能当事人了悟后随风消散。后人看到的只是这句话的文字。文字的表面。

那么这样的话头,或者问题,是怎样住在了香严智闲和德山宣鉴禅师的“心”中了呢?心里既有它,又不纠结于它,似有非有。它只是在那个境界等着,走到了,灵光一闪之后,它也消失了。应该是这样吧?

这也是,一般人没法把这两个话头,当做参话头目标的原因。

进入现代,参话头其实不可过于执着。守心做减法,仍然会有很多的契机。此谓之新禅宗

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