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所称颂的证悟二法“顿悟”和“渐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禅宗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汉传佛教所称颂的证悟二法“顿悟”和“渐悟”

中国汉传佛教所称颂的证悟二法“顿悟”和“渐悟”

#中国汉传佛教所称颂的证悟二法“顿悟”和“渐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祖慧能肉身舍利

道生大师,东晋《涅盘经》学者

幼即颖悟聪慧,依竺法汰出家,十五岁登讲座,虽宿学名士也不能抗衡。后依止僧伽提婆、鸠摩罗什等师从学,与罗什门下道融、僧睿、僧肇,同称「关中四圣」。创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说,又阅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提倡一阐提也有佛性,然时人难信,群起攻诘,逐遭摈斥。后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盘经》传入,内容果如其说,众人皆叹其卓识,予「涅盘圣」之美称。着有〈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法华经疏》等。

一是道生大师的顿悟,二是禅宗的顿悟。道生的顿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认为证悟到的圆满究竟之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为圆满究竟。所以道生虽说是主张顿悟成佛,但也是主张由渐修渐悟而顿悟的。只有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一了百了的圆满究竟时才能一悟永悟。

因为众生在流转生死直至悟道成佛的中间,都可以说是在迷惑之中,唯有悟道成佛后才是大觉悟者。而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渐悟而是当下顿悟的。

因为禅宗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圆满究竟之佛性,一旦参学事毕便能廓然大悟达成顿悟,并认为从此即圆修万行。

这两种顿悟理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依照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的次第关系。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所以,菩萨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

道生的渐修到成佛继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但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

提倡渐悟法:北宗神秀

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遗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

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唐代时的禅宗,南宗慧能的顿悟学说和北宗神秀渐悟学说,继而发展形成了“顿悟”一派和“渐悟”一派。可这种慧能南宗顿悟和神秀北宗渐悟之派别学说,并不是五祖弘忍划分的,而是他们各自成就的。虽说法门不同,但殊途同归,皆能圆成佛道。

其他宗派大德观点:

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的二谛并观的。

藏传佛教:也有“极无戏论”和“现空如幻”两宗。

天台宗:还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

龙树《大智度论》:也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

比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即由般若慧泯绝一切相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为见道的实相慧。“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即为泯绝一切而显现一切,显现一切而泯绝一切,就是悟圆中的根据,也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吻合。

唯识宗:也认为:要于资粮位积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

龙树菩萨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即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而妄图去悟入空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资粮和悲心如果不足,就会落于小乘佛教的偏空偏真。这还不算是最坏的结果,稍有不慎,堕于无想外道或空见外道也有可能。从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初期大乘经论说在七地,后期的中观和唯识家都说在初地。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时,空无相性便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

故此在中国也称之为顿悟的“小顿悟。”此顿悟的空性,重在离一切相之平等法性的体验,但巨细无碍的缘起事与功德无边的悲智事,在此时都没有圆满。

所以更须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来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的修可以称为缘修,悟后的修可以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的法性之慧相应而修。

如果能够达到性修不二,便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便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普通规则: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万行。

根据法相宗的说法:菩萨之不定性者,必须经由声闻、缘觉的过程,方能回心而入菩萨道,这样的菩萨便称之为渐悟菩萨,又称之为回心菩萨;菩萨之定性者,不须经此之过程便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这样的菩萨称之为顿悟菩萨,或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由此可见,顿悟是离不开渐悟的,甚至可以说顿悟就是渐悟的结果。

其实,南宗讲顿修顿悟,顿悟顿修,所谓顿修,即是无修之修。北宗的渐修,则是由渐修而渐悟,唯渐无顿的以渐悟而达顿悟。后来的许多学者又作出了南宗讲本觉,北宗讲本净的不同分析。

总结:顿悟法和渐悟法随便选,只要去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就会同登彼岸,圆满解脱。

龙场顿悟

例如:著名的王阳明的“龙场顿悟”。

此典故源自王阳明由于进谏得罪了得势小人,遭受"去衣行杖",后又被贬。一夜,突然领悟“格物致知” 的道理。

通俗“顿悟”和“渐悟”观点: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然而距离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类才开始全面关注和研究顿悟问题。

渐悟和顿悟说通俗点:

如同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镭”,并在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后,终于测定(渐悟)了“原子能量”的结果。

牛顿看到苹果一砸落地,就明白(顿悟)了“万有引力”的结果。

佛教龙场顿悟观点:

王阳明的龙场顿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悟"。因为其贵在"得一"。佛门有云:"识得一,万事毕。"但这种"开悟"在禅门看来,也仅是最初的境界。老禅合子参禅,必问:"万行归一,一归何处?",换句话说,万法归心,心云何而住?这就是《楞严经》阿难七处征心,了不可得的道理,实需破机而悟得。

佛门公案:

阳明先生并非宗门弟子,故其能有此悟,实属难得之至。但他与佛教确实渊源久远,佛门就有这样一个公案:

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轮回往复,因果循环,实难了然尽言。而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乃至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做,岂是偶然哉?

每日一参:

学禅做佛,学佛坐禅,是谁在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