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祭祀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

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

2024-07-11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爽的《“台”辨》中通过大量考察分析,得出“早期的台就是夯土与木建构的结合”[1],“台实际上包括台、宫、室、屋、榭、池、园等多种建置[2]”。由此我们更加确定,高台建筑是利用自然的土台或人工夯筑的土台作为基座的结构和构造手段,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的。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发现,台的高度最高的有20m,一般都在5m到15m之间。这种高大雄伟的高台建筑构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为我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高台到台基:古代高台建筑的历史沿革

2.1高台建筑的产生——上古时期已有记载

台的起源很早,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西有王母之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说明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己经开始筑造高台。

据文献考证,在殷商时期,奴隶主的房屋就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除了具有防潮功能之外,还可以借此显示奴隶主的尊严。尤其是在古代木构建筑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台基是使建筑取得层叠巍巍效果的关键部分。

近年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商朝初期的成汤都城——西亳(泊)宫殿的遗址①,是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该组宫殿就是建造在高高的土台之上的。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也是以高台建筑为主题的行宫,规模非常宏大。楚王在章华台举行盛宴,宾主要休息三次才能达到台顶,因而又叫“三休台”。可见当时高台建筑的壮观及其所体现的高贵的君主地位。

2.2高台建筑的发展——春秋时期达到鼎盛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高台建筑的发展阶段。到群雄竞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高台建筑达到鼎盛。“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建筑,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3]。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高台建筑已成为宫室苑囿的主体。

秦汉魏晋时期高台建筑仍在盛行。加上砖石的大量运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牢固,这时木构架建筑也很普遍,产生了很多像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魏铜雀台那样宏伟的建筑。

在咸阳市东郊发掘出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一座大型宫殿遗址②,该宫殿即建在一个高6m的夯土台上。这种普遍建于高台的诸侯宫室,体现了继春秋以来,显示贵族比庶民更接近于天的思想。

2.3高台建筑的衰落——演变为建筑物的台基

自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木架构技术的发展,高台建筑逐渐为佛教的塔及高层楼阁所取代。即使没有高台也能显示出宫殿建筑的威严与庄重,于是高台之风逐渐衰弱,取而代之的是低平的砖石台阶。

隋唐以后,专门的高台建筑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到宋朝,建筑上越来越追求华丽,台阶也成为美化的对象,低矮朴实的砖石台阶又被一种雕刻华丽且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阶——须弥座所代替。如:北京故宫中的宫殿,即建在豪华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于是高台建筑的发展逐渐走向落没,仅留下建筑物那高高的台基还残存着高台建筑的影子。

2.4高台建筑的社会用途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台》一文中谈到“古代台用于政事者有多种作用,一望祥,二练士卒,三备攻守”。可见,高台建筑有着丰富的用途。

首先它起到了一定的防潮、防洪、抵御敌害的作用。后来古人们在高台建筑上进行天象观测,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汉晋时期的灵台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迹。

随着阶级的出现,高台建筑成了统治阶级的专有物,他们在上面进行重大的军政礼仪、宗教祭祀活动。久而久之高台建筑就成了一种权力及财富的象征,它寄托了帝王们的江山梦想,畅述了敬天法地,崇山慕岳、求仙望气的精神功能。

3原始崇拜的纷呈意象:古代高台建筑文化涵义释读

中国古代的高台建筑构成了城市里的重要建筑物。现在遗留下来的高台建筑台顶上的建筑物大都已经坍塌,损毁,很难真实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与意境,但是,毫无疑问,高台建筑是人的某种观念的反映,在它的物质外壳之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寓意,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3.1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崇拜

高台建筑的文化起源之一就是对天体的崇拜,它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天传统意识。《易·系辞上》中就有:“崇效天,卑法地”的说法。由于上苍难以企及,而且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所以古代帝王们希望能够建造出尽可能接近天国的建筑,高山台地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帝王们修筑高台建筑期望能够与天对话,俯视万物,于高台之上观天上之灵气,努力探究天的奥秘,从而达到人与天的和谐对话,这一行为即带有强烈的类似宗教的法天传统意识。

古代的通天思想反映在高台建筑上的表现形制之一就是筑台观象,取其台高际天。据知周代已开始这一活动,周文王筑“灵台”,用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 现保存完好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观象台,是元、明两代建造的天文观测所。

另一种表现形制体现在祭祀建筑上。天坛的祈年殿、圜丘的祭台、太庙的大殿、明长陵的棱恩殿等建筑。其中,天坛是祭天的地方,太庙是祭祖的地方,陵墓是葬先人之地,都是祭祀之所,这些皇家建筑均建在用石块雕制的须弥座构成的三崇台上。

3.2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山岳的崇拜

在上古神话中,人们认为天地上下可通,而山岳被奉为抵达诸神居所的天梯。在人们的心目中,山既是有意志的诸神的化身,也是天上诸神在人间的居住所,而昆仑山就是能使天和地互通往来的天梯。

在《山海经》中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初。上有木禾,长五寻。西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4]《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惟太帝之居。”[5]

古时的台“四壁立而坚挺,没有多余线条,下部稳如磐石”。一方面衬托出上部纤柔精巧,另一方面直观达地表现出原始崇拜者心目中山岳的特点。人们企图用建筑的造型以及它的巨大体量感成为山的隐喻,高耸入天并俯视大地。

通过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有几座著名的都城将高台建在城的西北部,除了作为加强西北方面的防御功用之外,也是中国古代的昆仑崇拜在建筑上的反映。例如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在邺城曾筑成象征“海上三神山”的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③。汉魏洛阳的金墉城,在洛阳城西北角。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有“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可见汉代已经流行这样的说法。汉人桑钦《水经·河水》曰:“昆仑墟在西北,去崇高五万里,地之中也。”[6]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城的皇宫没有设在城的中轴线上,而是放置在全城的西北角。同时,在宫城的西北角也有三座高台,即观象台、映日台、望景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昆仑山的崇拜。

这种对山岳崇拜的高台建筑在在古代帝王的陵墓中也有所体现。根据考古资料可知,战国中山王墓的“封土平面呈方形,由上而下构成三层台阶”[7];邯郸赵王陵、辉县魏王墓的坟丘均为阶台形;秦始皇陵亦是三层阶台形④。直至西汉,帝陵坟丘演变为四棱台形。至明清时期,帝王的陵墓亦采取高台基似的形式,如明长陵的棱恩殿等建筑。这些陵墓的建筑形式均体现了对昆仑山的膜拜与效仿。

3.3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神仙的崇拜

古人将天神称为“皇天上帝”,皇天覆盖万物,降干旱雨露于人间。人们要想五谷丰登,避祸求福,安享康泰,就要对天地神灵顶礼膜拜。

春秋战国时代,“不死”思想开始流传起来,帝王们都希望能够长生不老。随着神仙学说的流行,人们把高台建筑当做通向天宫的路径,至少也作为接近神明并与神明沟通的环境,并且将宫殿祭祀活动建于夯土台上,期望能够与神仙交流,求得长生。这样一来,高台便象征了人类的永生和再生的希望。中国古代建了很多用来承接仙人下凡的高台建筑,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神仙的敬仰与崇敬。

据《水经注·易水》载,燕昭王曾于台上求仙⑤。此后,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求仙活动,建造了许多高台,企图与天宫接近。如汉武帝于甘泉宫中“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后来,汉武帝又于建章宫中筑柏梁台⑥,后因柏梁台遭火灾,又“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此台“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台上也立“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以饮之”⑦。从上述记载看,这一类台离地很高,并有举行仙事活动的设施,给人造成高入云天、飘飘欲仙的感觉。

结语

通过对高台建筑的发展过程分析,我们得知,高台建筑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基,逐渐向高空发展而形成的。它最初是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结构要求,后来融入了人们的审美及文化思想观念,到后来甚至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等级身份以及进行精神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后高台建筑嬗变为高台基建筑,经明清两代加工提高,须弥座变成中国古建筑的高级台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

高台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产物,人类的思想文化促进了高台建筑形制的发展与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对高台建筑的考察分析,我们能够探索中国古代的思想形态及文化信仰,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注释

① 该遗址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遗址的中部是一座残高约80cm的夯土台。

②“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m,南北宽45m,高出地面约6m,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

③考古发掘证实,现在的铜雀台实测南北长60m,东西宽20m,高5m,夯土台基,夯层11cm左右。保存较为完整的金虎台,南北长122m,东西宽70m,高12m。

④刘敦祯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谓秦始皇陵“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台东西宽345m,南北长350m,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

⑤后世称为燕王仙台(故址在今河北涞源县)。

⑥铸铜为柱,顶端呈仙人掌形状,全高二十丈。

⑦见《汉书·郊祀志》和《三辅黄图》等。

参考文献

[1]张爽:《“台”辨》,杭州大学学报,1994,24(3):116-118.

[2]张必忠:《金台夕照何处寻》,北京社会科学,2002(3):50-53.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袁柯注:《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3年版.

[5][6]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版.

[7]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1):1-31.

摘自:《华中建筑》,2011年,第7期,第174-176页。

【中式营造记录】

中式营造 | 寻踪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 | 寻踪中国现存五代十国时期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宋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金代木结构古建筑

古塔营造 | 辽宁记忆-辽塔概览

稀缺古塔|河北昌黎-金代源影寺塔

中国古塔 | 河北正定古城-四座精美古塔

寺观壁画 | 灵丘-觉山寺辽代砖塔壁画

中华古塔通览 | 河北的41座精美古塔分布

中华古塔通览 | 辽宁境内古塔分布

中华古塔通览 | 山西五台山地区的佛塔信息大全

八大辽构丨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中式营造往期分享】

问道•晋东南 | 考察回顾-高平伯方总圣仙翁庙

考察回顾 | 追随中式营造脚步~记录与发现

考察回顾 | 无限风光在浊漳~航拍采集记录

营造技艺丨北方官式建筑—大木结构

营造技艺丨攒尖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形式

营造技艺 | 《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

营造技艺|古建筑的模数与权衡制度

营造技艺|中国古建筑的形制

营造技艺|古建筑中门窗墙面构件详解

营造技艺|古建筑中的角梁构造解析

营造技艺 | 斗栱在南方叫做牌科?

营造技艺 | 古建筑的大木歌谣(口诀)

营造技艺|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

营造技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即为八大作

营造技艺|七踩单翘重昂平身科

营造技艺丨传统木结构建筑角梁榫卯图文解析

营造技艺|常见柱类榫卯||制作安装技术要点

营造技艺 | 图说中国古建筑木柱

营造技艺 |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技艺传承 |《营造法式》与晚唐官式栱长制度比较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微信号: Chinese-Construction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了解更多中式文化 开启传统建筑之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