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票据的主要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

2023-03-26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票据总是呈现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在周朝至隋唐时期,票据最早出现于周朝的质剂、傅别及书契等契约、借据,大多用于借贷,刻书于竹笠,是时人协商一致达成的文书,上面记载着双方的承诺以及协议。

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

到期时,债权方便可以凭此约定向债务方索取款项。若债务方出现违反约定不履行承诺的情况,此类契约文书便成为诉讼凭证,可据此报官。政府也针对这一类契约文书制定了相应的管制机构,“质人”就是专门管理契约的官府职员。由此可见,周朝时出现的质剂、傅别及书契等商业契约,已经开始发挥取款凭证的功能,具备了票据的雏形特征。

秦汉时期的票据主要用于借贷,与周朝的票据发挥着相似的功能。之后隋唐时期票据的形态进一步丰富,发挥的功能也进一步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存取款及转账凭证。当商人与第三方交易时,如果交易涉及金额较大,也可以委托柜坊直接转账,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支票——书帖。二是用于异地汇兑。飞钱的存在方便了商人之间跨地域的贸易往来,降低了交易风险,促进了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随着票据功能的不断演变,票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而言,票据的出现便利了百姓的存取款以及转账,方便了百姓生活。对经济而言,在古代社会,市场的形成依托于交易信息的扩散,因此,各地市场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各自的商业特点与习俗,市场自发演化的路径漫长。在交易中,不仅要考虑交易本身,还需要考虑交易的成本与难易程度。实物通货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交易成本与大额贸易的难度增加,票据的出现则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旦交易引起争议,官府还可以凭票据文书作为依据依法断案,从而降低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票据的使用与普及,不仅能够避免运现,降低交易风险、交易成本,进而促进贸易发展,促进市场加速形成,也可以通过大商户之间的跨地域汇总,降低不同地域之间的市场不整合程度。

而宋元明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历经波折,信用发展也几经起伏。这个时期的票据,在原有的存取款凭证、汇兑功能的基础上,支付结算功能有所加强,特别是在宋朝时,商业经济发达,实物货币渐渐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的需求,再加上印刷术的问世,交子、会子等票据便开始逐步用于市场交易,特别是南宋的会子在收归官营后,被允许在临安城内外与铜钱一并流通,成为政府法币,可见当时会子和现金一样成为交易的交付手段。

这一时期的票据使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发挥的作用更强。对经济而言,相比之前的朝代,票据对商业交易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对宋朝商业经济额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金融而言,票据的使用很好地缓解了金属货币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社会货币供应的充足。

清朝前中期,市场上流通的票据主要为会票和钱票,相比之前的朝代,清朝票据的流通更为广泛,票据的设计内容更加全面,现代票据必须具有的票据要素大部分都已具备,票据防伪设计也越来越完善。与前朝的飞钱、交子、会子均反映一定程度的官府信用不同,会票由商人和权贵负责经营,经营方式更加灵活,会票的应用场景相比之前的票据更加丰富,不仅可以用于汇兑,而且也可以开立期票用于背书转让,但必须在票据上记录流通情况。随着汇兑的广泛开展和票据流通制度的逐渐完善,票据的流通更加便利规范,票据的汇兑和支付结算功能得到了加强。

会票的逐步规范和广泛使用保证了汇兑业务的顺利运行,方便了商业远距离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钱票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小范围流通的货币,可代替现银、现钱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银铜复本位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晚清时期,随着工商业、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信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大规模出现,这些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票据,从而带动了我国传统票据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本票、支票、汇票均已出现,票据种类进一步增加,市场中传统票据和新式票据并存,票据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识了解并使用票据,票据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晚清之前的票据便利了百姓的日常资金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票据存取款凭证、异地汇兑以及支付结算的功能,而晚清时期这些功能均有所增强,体现为票据业务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票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票据汇兑体系,庄票成为国内交易和对外贸易普遍的支付手段。同时,晚清时期出现的票据贴现活动也说明票据的融资功能始终被发现,这也为民国时期票据融资功能的进一步显现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期,庄票是票据市场的主导。庄票信用卓著,具有“直等现金”的作用,商人使用庄票支付结算,促进了华洋贸易的开展。申汇在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出售,被视为“现金筹码”,各大商埠可以通过申汇买卖来调节资金头寸,是重要的资金调拨方式,是全国各地联系上海的金融纽带,促进了国内异地贸易往来。

20世纪30年代以前,庄票一直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庄票的“直登现金”特征使其支付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随着全国性的申汇网络的建立,票据的汇兑功能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本票、庄票、联准会公单、政府公债等融资性票据也逐渐发展,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社会与经济动荡时有发生,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资金问题较为突出,作为解决危机较好的方法,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被积极提倡,随着承兑汇票热潮的推进,承兑贴现市场相继形成,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承兑所承兑汇票等新型交易工具逐渐被推广开来,贴现业务作为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受到各界的重视,票据的信用功能得以显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缓解工商金融各业资金周转困难,在大后方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推进贴现市场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银行对金融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票据业务活跃战时金融,节约现钞准备,有效化解了以往信用制度下资金周转不畅的问题,扶植大后方矿农工商金融德国各业发展。国民政府特别注重生产事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对基于真实交易基础而产生的工商业承兑汇票、农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给予大力支持,成立联合票据承兑所对工业汇票、农业汇票承兑,给予信用支持,并成立联合征信机构,一方面支持了大后方生产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工商信用的发展。革命根据地发展票据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敌对势力的入侵,通过发行本票替代货币流通,缓解了通货膨胀,支持了大后方商业流通和经营生产的发展,支票和汇票的发展促进了根据地的贸易流通。

在大后方,国统区发展票据业务主要为了活跃战时金融,扶植生产发展,通过开展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重贴现等业务,融通资金,发挥的主要是票据的信用功能。

在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银行发行本票主要是为了替代货币流通,山东北海银行还曾发行本票、支票以替代北钞流通,主要发挥的是票据的支付功能。汇票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贸易需求,汇票作为汇兑业务的主要信用工具,主要发挥的是汇兑功能。

解放战争时期,在此期间票据主要发挥了信用功能、支付功能与汇兑功能。南京国民政府发展票据承兑与贴现制度,以期为全国范围内推行票据承兑与贴现,工商业者用承兑、贴现方式融通资金,发挥的是票据的信用功能。此时期,通货膨胀严重,法币濒临奔溃,金圆券滥发现象严重,中央银行转而发行大额本票和定额本票替代现钞流通,票据的支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革命根据地的票据仅仅是为了生活方便,发放的初衷是便利生活与替代货币。但是,票据的背书、交换程序停留在制度规定上,并没有实际操作,一般工商业仅仅发挥了票据最基本的汇兑功能。

新中国成立至《票据法》出台前这段时期,首先,票据很好化解了经济转型期中的“三角债”问题,票据的出现可以把应收应付债权债务票据化,不但厘清了债务问题,还为债务问题带来市场化资金渠道。其次,票据有力地支持了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大发展。早期改革开放及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相应金融工具的支撑;反过来,票据的推出,保障和加速了商品流转和贸易的进行,为后续改革开放更深层次的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这一阶段的票据制度实践,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本票、支票和汇票,为后续《票据法》的出台提供了实践基础,加快了《票据法》的出台,促进了票据的更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票据功能可以总结为信用发展是源头,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开始出现。解决“三角债”问题和发展商业信用是票据恢复使用的特殊背景,用票据承兑置换债权债务关系和商业信用票据化,是票据承兑业务发生的推动因素,因此可以说此时期的票据产生于信用功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支付和结算的金额越来越大,全部使用现金支付和结算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因此票据支付结算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的票据市场基础建设远滞后于票据业务的创新试点运用,票据的支付结算总量相对还很小。同时,融资功能在银行和企业间出现,因此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在此阶段开始出现。

《票据法》出台后至电子票据出台前,票据的作用体现在:

① 对经济的作用:

票据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明显加强。票据承兑发生额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底的11.58%上升到2008年底的22.10%;票据贴现发生额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底的14.02%上升到2008年底的42.06%。票据市场承兑、贴现的不断发展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更加便捷的融资,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

发展商业汇票成为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有力武器。信用体系的长期缺位让我国企业在“多角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资金流的脆弱困扰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商业汇票凭借自身特有的属性,引导企业的商业信用票据化,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在商业汇票市场上,只有资信好的企业发行的票据才容易被接受,资信差的企业只有取得银行承兑才可能发行票据。如果银行不愿为其提供承兑服务,则这类企业难以在票据市场上融资。当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资信好的企业才会感受到紧缩的压力,这样就避免了货币政策紧缩“一刀切”的后果。票据市场的存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企业相互拖欠问题得到解决。票据在这一系列政策和环境的促使下,开始走上了规范发展道路。

伴随着票据业务的增长,票据融资也成为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1999年到2008年间,票据融资占短期贷款的比重逐渐上升,2008年,票据融资占短期贷款的比重为15.40%,这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票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融资状况,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签发的商业汇票是企业有效的融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较低,并且以真实性交易为背景签发的票据,总是与一定量的原材料和商品联系在一起,这种真实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会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因此,票据到期后偿还的暴涨相对可靠,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 对金融的作用:

我国货币市市场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再贴现逐渐成为中央银行调控的重要工具,并在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上发挥出特有作用。再贴现工具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对存在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再贴现援助;再贴现工具可以配合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对中央银行优先支持产业的票据给予优先(优惠)再贴现,对中央银行需要特别支持的区域扩大再贴现,而且在配合区域政策的同时,还可体现产业政策的要求。

发展票据业务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是指银行替代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的业务。票据业务从资产风险角度来看属于低风险业务,且票据具有流动性强、信用等级高、交易量巨大等特征。因此,很多金融机构都配置大规模的票据资产,一方面可以提高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票据可以调节日常流动性。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较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提高资产质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票据业务凭借低风险、高流动性成为商业银行的“宠儿”,各大商业银行都配置了大量的票据资产,商业汇票成为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新工具。

票据业务促进融资结构再平衡。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国家,而间接融资中有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为基本途径,因此,社会资金的集中和配给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导致企业的资金需求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其结果是商业银行基于安全性的原则更愿意把经营稳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作为贷款对象,导致社会资金向它们集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迁,广大的中小企业替代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的部分。但是,我国的融资结构却并未相应改变,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担保,作为资金配置枢纽的商业银行仍然不愿向这些企业提供资金。资本市场也未向它们开放,无法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资金的流动因此被阻断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抑制,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融资途径来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商业汇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商业汇票既能够实现企业间直接的资金融通,又能通过贴现取得银行资金,票据的融资功能开始被企业所认识和利用,票据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一直存在着“三角债”的支付难题,随着票据这一支付工具的大力推广使用,其支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角债”难题。伴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也在慢慢兴起,企业不再单一地依靠银行承兑汇票,这使得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信用及资本获得新的融资方式,票据的融资功能也走入人们的眼帘。在票据市场的基本大法《票据法》出台后,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业务规范文件,《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票据也进一步发挥了调节功能。

之后,电子票据出台后至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前,这一时期票据发展对经济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承兑量大幅上涨,票据承兑环节能为实体企业的支付结算提供便利,满足企业间短期资金支付的需要,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促进贸易往来。二是以企业间的背书转让和票据贴现为代表的交易方式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并且与普通信贷相比,具有操作流程简便、获取资金周期短等优势。三是票据融资成了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方式,票据融资相比较于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而言,具有易获取、低成本两大优势。企业如果需要短期资金周转,可以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业务,获取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并且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对企业而言,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而对金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金融创新、推动市场规范和发展商业信用三个方面。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传统的票据业务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资金融资与管理、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盈利方式,票据市场在这一时期坚持创新,推出“票据池”业务帮助企业管理票据资产,实现企业资金与资产的合理配置;票据资产证券化有效实现票据业务表外化,减缓银行存贷比指标压力;票据同业业务创新在活跃了同业市场的同时为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

票据是集支付、结算、投资、融资、交易、信用等作用于一身的金融工具,这一时期票据发展较快的功能是交易和投资功能。这一方面是由于票据理财市场十分火爆,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一度热衷于回购业务,使得票据市场交易量突增。

2009-2012年,票据市场发展得十分迅速,具有高收益、低风险、零门槛、期限短等优势的票据理财在市场上发展迅速,直至2102年,中国银监会下发文件禁止了票据理财中的“信托模式”,使得票据理财的市场热情一度下降,但是到2014年,票据理财再次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金银猫等票据理财火爆一时,这些都是票据投资功能的具体表现。同时,商业银行在2009年开始面临资产荒的局面,票据资产的配置比例在商业银行中不断增大, 所以商业银行也大量地开展回购业务,使得票据的交易、投资功能进一步显现。

自2009年开始,票据市场的承兑量和贴现量都大幅上涨,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发生额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承兑量从2009年的10.3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2.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8%;全国金融机构贴现量从2009年的23.2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从余额数据来看,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余额从2009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末的10.4万亿元,贴现余额受到信贷规模的调控影响有涨有跌,2015年末贴现余额增长至4.6万亿元。票据承兑、贴现与GDP高度相关,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说明票据作为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其融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票据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推动实体经济结算与融资两方面:第一,推动实体经济结算。票交所时代,票据市场全面进入了电票时代,并基本形成了交易利率市场化的格局。各大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客户的营销,并注重加强线上业务系统的建设,不少商业银行推出了线上秒贴业务系统和票据池业务系统,一方面便利企业办理业务,另一方面推动了票据业务的普及,使得更多主体参与到票据市场中,特别是企业客户。第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票据除具有支付结算特性之外,还具有融资特性,是一类较为便利的企业融资产品,尤其适合中小微企业。一般而言,小微、民营企业等签发的商业汇票在进行贴现时往往可以有一定的优惠,随着供应链票据业务模式的推广,依托于生态链存在的小微、民营企业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利用供应链票据模式,能够提升实体企业的融资能力、减少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对实体企业融资的效率,降低实体企业融资门槛,全面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而票据对金融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是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推进普惠绿色金融发展。票据是一类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产品,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助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试点推行“绿色票据”,有针对性加大对绿色企业的资源倾斜,引导全社会企业注重绿色健康发展。第二,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规范化、法制化发展。2016-2017年,监管机构加大了对票据市场的违规行为检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引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特别是筹备建立了上海票据交易所,不断完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使票据市场乱象得以肃清,票据业务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化发展对于金融市场意义重大, 是对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有益补充。第三,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票据曾是金融市场风险高发领域,2016年,一连串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干扰,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波动。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以及电子票据代替纸质票据进程的加快,票据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幅加强,2016年以后,票据市场风险事件大幅度减少。

票交所的成立为票据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票据的融资、调节、交易、投资功能更加突出。票据融资是指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对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端而言,票据融资不仅可以帮助其解决资金融通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企业信用的建设。票据融资相比较于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而言,具有易获取、低成本两大优势。2016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票据额融资功能也更加突出。2016年票据贴现余额占金融机构企事业短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5.43%,2019年,票据贴现余额占金融机构企事业短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8.16%,票据贴现余额占比的进一步上升也更说明票据的融资功能更加突出。

自2010年开始,伴随着票据理财的沉浮变化,票据市场产品也不断推出。2014年票据理财更是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使得票据理财在市场上一度火爆,此时票据的投资功能更加突出。伴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国内收条票据收益率曲线发布,次年票交所在此发布城商行票据收益率曲线,使得票据市场定价策略不断完善,公允价值也有所定位,更加促进了票据投资功能的发展。

在《关于做好票据交易平台接入准备工作的通知》的推动下,市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电子票据对纸质票据的更换。截至2018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的覆盖面达到94.09%。伴随着电子票据的普及,票据的支付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比较2017-2018年票据的平均面额发现,票面金额快速下降,2018年末票面金额下降至100万元以内,表明票据支付流通的功能正在提升。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饶晗彤

研究方向:票据经营与管理

喜欢 (0) or 分享 (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