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访】彭倩:但丁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神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社科专访】彭倩:但丁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科专访】彭倩:但丁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4-07-06 15: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到16世纪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其影响力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科学技术以及智力探究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修辞学家、方言文学理论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恩格斯评价其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021年是但丁逝世700周年,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纪念但丁。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教师彭倩。

  中国社会科学网:但丁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在文艺复兴的进程中,但丁对意大利、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彭倩: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人文思想百花齐放的辉煌时代。但丁正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先驱,他的思想先进性在于其作品孕育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但丁主张人应当追求美德和知识,崇尚理性,摒弃中世纪蒙昧观念。尽管但丁受基督教神学理念影响,但他大胆谴责贵族和教会统治的罪恶,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要求解放人的思想,歌颂人的才能、理性与智慧,肯定了现实生活的意义,浸润着人文精神。《神曲》是但丁最著名的著作。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神曲》是一座衔接两个时代的桥梁,是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这部描写永恒苦乐的雄伟诗篇是世界文学中最具价值的作品之一。作品包罗万象,知识性与理论性兼备,很好地总结了当时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反映出人类对理性的渴望。但丁运用渊博的学识,在《神曲》里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全方位描述。这部学术经典巨著广泛反映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涉及古希腊罗马及中古时期欧洲的哲学、科学、神学、文化、政治、诗歌、绘画、伦理等方面,并采用艺术手法进行总结,它几乎包含了古代和中世纪的一切学问,因此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虽然他的作品多采用隐喻与象征,但这些隐喻与象征性的事物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便是抨击神权与专制。《神曲》是意大利文学早期发展的转折点,对欧洲文学脱离拉丁语传统框架以及文艺复兴之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论俗语》与《飨宴》对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如何评价但丁的文学成就?但丁在其他方面有哪些成就?

  彭倩:但丁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深度和广度无人可匹敌。作品中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诗句美妙动人,一些作品至今仍是人文通识读物中的经典之作。他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启发了从乔叟、弥尔顿到巴尔扎克、艾略特和贝克特在内的众多作家。但丁的第一部作品《新生》虽然篇幅简短,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他将31首献给贝雅特里齐(Beatrice)的诗歌用散文连缀起来,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温柔新体诗的最高成就,可谓最早剖析作者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作品之一。但丁的《飨宴》之名源于他希冀将丰富的知识作为精神食粮献给人民,他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等知识通俗地介绍给一般读者,希冀人们实现道德完善。

  除文学外,但丁对于意大利语言的形成和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他在《论俗语》中陈述了自己的语言观,至今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他区分了“俗语”与“文言”,认为书面的拉丁语虽然更为优雅华丽,但却远离了大众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俗语,而俗语则更为自然高贵,可生动地表达思想,更鲜活有力。但丁致力于扩大俗语的适用范围,他把借自意大利方言,拉丁语和法语的几千个词汇引入意大利文学。但丁希望实现一种同时具备五种特征的语言:荣耀的、重要的、皇室的、法庭的、意大利本土化的。而这样的语言是当时意大利所有方言的理想化集合,实际并不存在,仅是他的理论构想。但丁的语言实践与理论对现代意大利语的形成和统一具有较大影响,是近代意大利语的奠基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此外,但丁早年热衷于政治活动,30岁起成为人民首领特别会议和百人会议(即市议会)的成员,5年后被选为行政长官。他长期致力于维护佛罗伦萨独立自由,争取意大利民族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但丁的著作《神曲》是一部长篇史诗,而且充满故事性、比喻特别多,您如何评价《神曲》的写作特点?

  彭倩:《神曲》的写作特点可从最直观的结构和诗歌性入手。神曲的谋篇布局借用了中世纪宗教中地狱、炼狱、天堂三分法,采用梦幻与写实意境交融的艺术手法描写作者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情景。每篇33曲,加上序曲,正好100曲。每3行分节,长达14233行,各部诗行也大致相等,工整匀称协调,这种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世纪文化中数字3和10具有的“至上完美”神秘象征意义。再则,意大利民族语言有较强的音乐性,文字具有乐感,但丁首次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创作,强调诗歌语言与乐曲的相似性,整部作品的严密工整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他进行精心构思和设计,采用独特的奇偶连韵,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的三韵体创作方式,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此外,《神曲》具有崇高的格调,诗人运用绚丽多彩的比喻,刻画出鲜活细腻饱满的人物,写人状物细致入微,许多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却描绘得十分逼真。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如何理解《神曲》中故事与隐喻背后深层的含义?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神曲》在抨击中世纪的神权思想?

  彭倩:《神曲》从头至尾都充满象征意义,可谓诗中哲学,较为晦涩难懂。隐喻使《神曲》的语境和结构都披上了诗性语言的外衣,并加强了批判的力量。我主要研究《神曲·地狱篇》中的故事与隐喻。如灵泊狱中的尊贵城堡,但丁在《神曲·地狱篇》曲四“灵泊狱”中构建了一个“尊贵城堡”,其中住着40位“伟大灵魂”。但丁将“伟大”的美德作为选择标准,拥有伟大的成就和完美的德行是灵魂们入住城堡的条件。又如,但丁将奥德修斯视作善于使用阴谋诡计之人,由于他试图越过上帝为人类认知所设的极点,即赫拉克勒斯的擎天大柱,所以他的旅行被但丁贬为一场“疯狂的飞行”。虽然但丁赞颂了奥德修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但这位英雄仍被但丁刻画成为挑战上帝法则的“自负者”。

  但丁在这本不朽名作中以辛辣的笔触猛烈抨击了当时的佛罗伦萨政府,他无情揭露批判教会的贪污腐化以及对信徒的欺骗剥削,否定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观点,坚决反对教皇掌握世俗权力,还揭露教会的罪恶,谴责僧侣们的无耻勾当。他对教皇挪揄嘲笑,在作品中让教皇尼克拉三世倒栽在地狱第八层,受烈火炙烤,当时还在世的邦尼法西八世也被打入地狱,忍受各种酷刑的折磨。

  《神曲》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早期杰作。但丁深受古典文化影响,为古希腊罗马的杰出人物构建了尊贵的城堡,歌颂了他们的成就和美德。他肯定争取恋爱自由的情侣,对坠入爱河而招致悲惨结局的男女满怀同情,保罗和弗兰采斯加(Paolo e Francesca)因相爱而被害的爱情悲剧使得诗人因同情竟至晕倒。他还刻画了为了追求知识而抛开个人幸福,扬帆于天涯海角的奥德修斯。这都表现了诗人对于理智解放和感情自由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恩格斯曾对但丁作精辟的评价,“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从这方面来看,您认为但丁对整个欧洲的改革运动乃至推翻旧世界起到了什么作用?

  彭倩:正如恩格斯对文艺复兴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但丁正是这种意义上的巨人,《神曲》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中世纪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的标志,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中世纪时代,迎来了新的时代曙光。《神曲》既是宗教诗,又是政治诗,他抨击了中世纪黑暗腐朽反动落后的社会弊端,冲破旧时代蒙蔽,无情地鞭笞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文艺复兴重新弘扬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智慧精华,亦创造性地利用了从拜占庭帝国传来的新观念,但丁本人也深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明影响,他的作品浸润着新世界的希望和理想时代的光辉,他颂扬理性,肯定现世幸福,宣扬个性解放,大胆否定禁欲主义。既体现着中古时期文化面貌,也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倡导人类对智慧和理性的追求,是中世纪黑夜中的一缕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网:但丁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状况如何?今天国内的但丁研究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您认为我们的青年学者在研究但丁的道路上将发挥什么作用?

  彭倩:19世纪末期但丁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在戊戌变法之后但丁的作品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梁启超创作了《建国英雄三杰传》,随后撰写倡导民族精神的戏曲《新罗马传奇》,突出表现但丁的爱国情怀和革新精神。此外,王国维也是最早表示对但丁感兴趣的文人之一。鲁迅以但丁《新生》为名创刊,胡适从《论俗语》中汲取灵感,希冀推动中国俗语的发展,他们想以但丁精神解决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实现民族复兴。1921年但丁逝世600周年之际,中国学者举行了小规模纪念活动。部分文艺刊物载文纪念,如《新青年》出专号,又如陈衡哲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纪念但丁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纪念文章莫过于1921年第一个节译本的诞生,钱稻孙以中意文对照的形式用《神曲一脔》为标题,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9号。此译本极大地推动了国内但丁研究。钱稻孙翻译了《神曲》前三曲,出版了国内第一个正式发表的《神曲》译本,推动了国内的但丁研究。茅盾、老舍、巴金等著名作家同样出于自身热爱,反复阅读神曲,将其视作精神向导。今年恰逢但丁逝世700周年,国内但丁学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致力于深入剖析但丁的思想,不止于仅介绍和翻译传播。新世纪的国内但丁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体系更为完善,视角更为丰富。

  国内目前举办的“文艺复兴思想论坛”,今年已是第九届,但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议题。来自哲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多视角深入挖掘但丁,这对于深刻研究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代特征及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但丁的文学实践包罗万象,是时代的具象化,他的哲学及政治理论尽管不如其文学作品著名,但同样有助于了解时代。

  在新时代的但丁研究中,许多学者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语,其中不少是高校教授。他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但丁的文本,了解意大利语从拉丁语至俗语的转变过程,领略但丁无可匹敌的诗歌造诣,在其严密工整的韵律中感受意大利语语言的魅力,这不仅对于意大利语学生专业提升具有极大价值,对于学习第二门外语的学生甚至仅对拉丁语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辅助。

  今天国内的但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上世纪的意识形态限制,成为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语专业人士,包括海外留学归国的研究者都选择加入到中国但丁研究队伍中。尽管国内意大利语专业出身的研究人员仍然较少,但幸运的是,许多学者的意大利语造诣都很深,在文本阅读上并不存在障碍。如果说存在可以待改善之处,我认为国内但丁研究借鉴西方但丁学理论阐释框架较多,毕竟意大利本土和海外其他国家对但丁的研究更深入,学习他们的理论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国内学者能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阐释理论,必将丰富世界但丁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这也是我自己力求努力实践的目标,希望能与各位学者共勉。

  2021年3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了纪念但丁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大批青年学者进行系列讲座,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教授文铮,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教授王军,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教授李婧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明德青年学者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娄林以及其他多位尚在海外的学者等纷纷参与,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我们从2021年3月22日“但丁日”开始,共计12周,分析《神曲》的重点篇章,这对于推动但丁学的研究与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中青年学者是国内但丁研究的中坚力量,大部分都是专业的但丁研究人员,并将但丁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具备专业的科研素养,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比如这次活动发起人朱振宇致力于兴盛国内但丁研究。我们应以老一辈领路人作为榜样,在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中积极推动但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想 采访/整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