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祝福鲁迅主题思想 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2024-07-17 0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思想】《祝福》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思想性较为深刻,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阅读、概括祥林嫂遭遇、由问题切入找到人物悲剧根源、品味语言、学生畅谈读后感受等教学环节,努力实现《课程标准》中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关于《祝福》的整体教学,我设计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全文,不少于两遍,解决文本里面不理解的词,简单介绍创作背景,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剖析文本,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主题;第三课时,再读文本,解决文本中的疑难问题,如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的题目,环境描写作用。【教材分析】《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远远胜于男性,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深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遗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祝福》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学生做到“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学习这节课,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欣赏小说语言, 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学情分析】1、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速度多数不达标,本文篇幅较长,学生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初读。加之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缺乏一定的耐力,阅读本身也存在着困难。2、学生对小说感兴趣,多是因为情节或人物,而对社会环境和深刻的文本主题不够关注。3、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过鲁迅的一些小说作品,比如《孔乙己》《故乡》,但鉴赏这类文学作品还缺少必要的经验,阅读鉴赏的方法有待提升。4、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高中阶段处在迅速提升的过程中,但理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而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性为人所称道,而也正因为这另学生头痛不已。【课标要求】学习《祝福》,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拓展性目标 1、我能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2、我能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3、我能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主题。挑战性目标 1.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2.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发掘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封建礼教及封建思想,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更是中国的悲剧。【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没有名字。她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祝福》,看看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把一个善良的妇女逼上绝路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掌握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法指导:查阅资料、知人论世、主动积累学生展示:鲁迅(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故乡》。(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评价:问题2:解析题目:——关于祝福学法指导: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问题3:找出小说的人物,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结构学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人物并理清情节结构,教师点拨学生展示:主要人物:祥林嫂、“我”、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次要人物:卫老婆子、婆婆等。序幕(1—2):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3—33):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112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教师评价:问题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倒叙作用:①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②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小很好地完成了文本的知识积累,并通过概括段意,强化了对文意的理解,正是由于鲁迅先生悲天悯人的心怀,正是由于他不顾自身安危而投身于唤醒民众的事业,正是由于他为了振兴悲惨的中华民族而甘愿牺牲自己,所以,鲁迅先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五.板书设计:六.达标检测:七.课后作业:精读课文,课下思考:1.祥林嫂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2.你认为导致祥林嫂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情境导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的一点,性格必须善良”,祥林嫂身上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主题。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找出文中对于祥林嫂的描写,明确描写的手法,从描写内容概括出她的特点,总结她的形象。学法指导:立足文本、透彻研读、深入挖掘、品评鉴赏学生展示:教师评价:肖像描写(三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纯朴、有青春活力、健壮、能吃苦耐劳、温驯、容易满足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已失去青春活力、遭受沉重打击、极度痛苦死前的外貌: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苍老不堪、精神完全麻木、毫无生命力眼睛的作用:1、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2、揭示她的痛苦和悲哀;3 、揭示祥林嫂性格与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4、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描写外貌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人物的形象,写出了祥林嫂时一位勤劳、善良、纯朴、顽强、能出苦耐劳,极易满足但是却深受命运的打击极度痛苦的农村妇女的形象。2.行为描写(动作)反对再嫁   逃、撞怕被分身   捐(门槛)怀疑灵魂   问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在祥林嫂的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认为“一女不侍二夫”,再嫁是一种耻辱,一种罪无可恕的罪过,所以她有出格的反抗再嫁;而她相信封建迷信,相信自己再嫁后就不干净,相信自己死后会被分身,所以用一年的工钱捐门槛。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典型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形象。3.语言描写重复着“阿毛的故事”问“到底有没有魂灵呢”可以看出,她已经麻木、空虚、恐惧的内心了。4.细节描写祥林嫂“眼神”的描写对空碗、破竹竿的描写可以看出,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没有人同情。5.侧面描写鲁四老爷对待祥林嫂的态度鲁镇上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四太太对待祥林嫂的态度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社会,人民给予她的只有蔑视,轻视、没有丝毫的同情。总结:①是旧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温驯,安分守己,极易满足,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③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她变得麻木,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吞噬。课堂小结《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五.板书设计:六.达标检测:运用肖像描写手法写写你的同桌,100字。七.课后作业:积累: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妻有别 朋友有信三从: 幼从父 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八.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情境导入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祥林嫂这个不孝的女人,却与春天无缘: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她生命中的春天一再被剥夺。二、教学目标1.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2.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祥林嫂在一片欢快的祝福声中,在一个大雪的晚上死了,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她的死跟谁有关系?学法指导:让学生完成鲜明、有个性地超越,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鲁四老爷侧面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德护法神;对联,一边脱落,一边还在,虽崇尚道学,但确实虚伪的假道学几部书: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正面描写:语言描写a大骂新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b.“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这不好,恐怕是逃出来的”“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她沾手”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个字,却把保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的淋漓尽致。总结: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2.婆婆和大伯婆婆: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3.柳妈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赎清她的罪孽,她本是好意,想救她的好姐妹出火海。这不但没有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让她看到希望又彻底绝望。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4.鲁镇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遭遇的态度,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尖酸刻薄、麻木不仁5.我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我回鲁镇后,一次与祥林嫂的对话,“说不清”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想推卸责任的心理是一个矛盾体:既对祥林嫂有愧疚、同情,又不断逃避责任,是一个善良和自私的矛盾体。6、四太太第一次收下祥林嫂第二次收下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吧”有善良的地方,但在现实和鲁四老爷的影响下逐渐暴露出自私的一面:祥林嫂有价值时尚可留她做活,祥林嫂无价值时则无情地驱赶。分析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7. 卫老婆子 唯利是图、巧舌如簧的中人形象。分析时注意其语言特点,学会从语言中分析其性格特点。丁玲:“祥林嫂时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问题2:悲剧之源,究竟是什么?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学法指导: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问题3:.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学法指导: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三次祝福”①“鲁镇年终的大典”(1—2),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你放着罢,祥林嫂!”(73、75、108)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③结尾的祝福景象(112)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2.以“祝福”为题的含义:把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更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课堂小结:小说通过叙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命运。时隔将近百年,禁锢束缚女子命运是四条绳索已被解除,新时代的女性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在春天绽放出人世间最美的花朵,她们的命运由自己主宰。五.板书设计:六.达标检测:七.课后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思考:1、祥林嫂的反抗能否成功?2、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