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探究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场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祖庙是寺庙吗还是祠堂 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探究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场所

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探究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场所

#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探究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场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帝王出生时总是各种各样的奇景

灵魂不灭观

灵魂不灭观

古人还认为死人的灵魂不灭,祖先的神灵可以保佑他的子孙,令子孙得福、后代繁衍茂盛,所以子孙对祖先神灵必须崇敬至诚,否则就会失去祖先的保佑,祖先甚至会降下灾难,后代可能就要遭殃了。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盟津观兵,负载文王神主征伐,表示武王不敢忘记祖先和企求先人神灵保佑的意思。出于同样的观念,后来武王牧野誓师,声讨殷纣王的罪行,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说他轻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祀,对祭祀的礼节不闻不问,自然殷族的祖先也就不会庇护他了;而自己有祖先的保佑,伐殷的战争一定会胜利。

北宋由宋太祖建国,而后由他弟弟太宗一支继承了帝位。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后,儿子元懿太子夭折,自己又不能再生育,皇位继承无人。上虞县丞娄寅虎上书说,宋朝所以遭金朝的祸害,是因为宋太祖不能在太庙中得到他的直系子孙的祭祀,心里不高兴,所以不再保佑皇家,才打不过金人。因此娄寅虎建议应从宋太祖的后裔中选择有贤德的人做太子,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宋高宗看后很感动,决计从太祖一支后裔中选择继承人,于是择定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六世孙赵伯琮为继嗣,后来伯琮继位,是为孝宗皇帝,此后南宋帝位转归太祖一支继承。两宋共18帝,帝系在太祖、太宗兄弟二支房派中变动,除太祖外,北宋太宗一支共8帝,南宋除高宗以外,太祖一支亦8帝,平分江山300余年。

在这种富于戏剧性的历史安排中,祖先崇拜起了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不灭,祖先的神灵可以保佑他的子孙

二、“一本”的祖先崇拜观念

对祖先的崇拜是同人类的生存以及自身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人口的再生产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发展因素。

古人认为,人的自身及所有的一切,都衍自祖先一人之身,就如上天造成了万物一样,没有祖先最初的繁衍生息,就不会有眼前的儿孙满堂;没有祖先当年的开辟基业,也就没有现在子孙的安享福利。生命、生活都是祖先给的。

《礼记》上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不能“忘本”,其实早先这个“本”是指祖先之本。

“数典忘祖”的成语,常用来讥讽那些忘了自己祖宗的人。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返本求源的心理。

明代大官僚霍韬在其手订的《家训》中就强调说:“凡我孙子暨我妇女,仰我考祖如木同根,如水同源。”告诫子孙不能忘记家族的本源。补充阅读:赵匡胤的节俭与慷慨

江苏宜兴筱里任氏宗族的祠堂名叫“一本堂”,祠堂题楹写着“德厚乾坤惟一本”,他们都在提醒族人今天的一切都是来自祖先一本之身,应该时时敬仰不忘。

崇拜“一本”,是把宗族比成大树,祖宗就是根,有根则有树干,有树干则有分支,有分支则有枝叶,一棵大树的枝繁叶茂离不开它的根深本固,一个宗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它的祖先。

对祖先的崇拜是同人类的生存以及自身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三、敬畏崇拜祖先的形式

祖先神既能保护或惩罚后代,后代也就须对祖先表示敬畏崇拜,其形式便是祭祀。

明代有人生前曾在自己的墓碑预先刻上“子孙贤,思量上坟;子孙不贤,思量坟上”的碑文,儆戒后世子孙不能忘记上坟祭祖敬祖之礼,否则就该思量坟中神灵会降下惩罚,不再保佑他们。

祭祀之礼来自孝的观念

祭祀之礼来自孝的观念

在周代,对人们社会生活作出规范的礼制业已完善,而孝则在礼制中处于首位。所谓孝,有三方面的内容,就是对父母生时的敬养、死后的安葬以及葬毕的庄严祭祀,中心还是祭奉祖先神灵,延续祖宗“一本”下来的香火。

春秋时楚国郧公辛说:“灭宗废祀,非孝也”。在祭祀时,要通过文字或语言表示心愿,或歌颂祖先功德,或报告事项,请求祖宗降恩、指示。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颂诗又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这些颂诗便是周王室、鲁国和宋国(宋国由商朝遗民组成)歌颂祖先功德的宗庙祭祀之歌。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除了以语言颂扬祖先外,还要在庙祠奉上丰盛的祭品。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祭祀时,要如祖先生时那样对待,毕恭毕敬。对于颂歌和祭品,祖先神是会很高兴地享用的。

远古的祭祀舞蹈

祭祀的排他性

祭祀的排他性

此外,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只是宗族成员内部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祖先神只能享受自己后代的祭祀,而子孙后代只有祭祀自己的祖先才能祈福,否则,祭祀者无从求福,受祭者无从享受。

春秋时,晋惠公太子申生在宫廷内争中被冤致死,一次,大夫狐突梦见申生的亡灵准备将晋国送给秦国,认为秦人将会祭祀自己。狐突劝阻道:神灵不能享受非族类的祭品,人们也不祭祀其他族类的神灵,如果您非要这样做的话,供奉您的祭祀香火恐怕要断绝了!

在中国宗族发展史中,越往前,血缘的排他性越强。

在中国宗族发展史中,越往前,血缘的排他性越强

四、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

祖先崇拜是族人对祖先的认同,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在祖先祭祀的旗帜下,族人走到了一起。

而祭祖的地方周代称宗庙,或者家庙。“宗”,《说文解字》解作“尊祖庙也”;“庙”解作“尊先祖貌也”。简单地说,宗庙就是族人尊奉供有祖先形貌的房子,是祖先神灵存在的物质场所。

祭祀的供品,有牛、羊、猪、小猪(豚)、鱼、酒和谷物,宗族用祭祀表达请求祖先神灵庇佑、降福、禳灾的愿望,事关重大。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就是宗庙祭祀与用兵打仗一样,是关系到国家、宗族的要事。不论在殷周时代,还是明清时期,不论是帝王家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祠庙祭祖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皇家太庙

皇家太庙

皇家宗庙也称太庙或九庙。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都知道,天安门的东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明清两代,它是皇家太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的宗庙,是王朝存在的标志。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是家族王朝,有了家族政权,也就有太庙,能供奉祖宗,绵延香火。新君继位常称“奉承宗庙”,说他继续了太庙中的香火祭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要给他送上一个庙号,然后将他的灵牌送到太庙里供奉。

太庙

如朱元璋死后,庙号被尊为太祖,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明太祖;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死后,他的庙号为太宗。一般说,开国创业之君庙号多称“祖”,而后继者则多称“宗”。

一个家族政权丧失时,王朝的末代皇帝常会痛责自己造成“宗庙不能血食”的罪过!也就是不能再到太庙祭祖,祖先神灵再也不能享受子孙的香火和祭品供奉,祖宗牌位要被新王朝的神主所取代。

所以,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在吊死煤山前悔恨不已:“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在别人来看,亦是如此。秦王朝被陈胜发动的农民战争所推翻,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便是以宗庙的毁灭来表示秦王朝的灭亡。

太庙供奉着皇家的祖先,因此国家凡是有大事出现,都要到太庙举行祭祀典礼,宣读祝文,报告所祭事项,这叫“告庙”,表示天子行孝。新皇帝登基,册立或废黜皇后、皇太子,宣布大的战争进行或结束,出师和凯旋,都要举行隆重的告庙仪式。

在祭祀规则上,天子最初设七庙,祭祀天子之父(也称祢或考)、祖、曾祖、高祖,这称为四亲,是世系最近的四位祖先;此外再上排两位祖先,最后再加上一位宗族的始祖。天子七庙,也就是这七位祖先的享堂。

天子七庙制度,到新朝王莽时增加为九庙,其中祖庙五、亲庙四,以后历代王朝皆立九庙,所以太庙又称为九庙。

皇家宗庙也称太庙或九庙

民间祠堂

民间祠堂

在民间,祠庙祭祀也是同样重要。与王朝的社稷坛、太庙祭祀一样,民间祭祀中最重要的也是祭社、灶与祭祖先神两项,至少要在堂屋里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祭神灵中少不了祖宗(亲)之位。

没有祖宗,就等于说这家人来路不明,没有根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古代人们的信仰是多神的,万物有灵,但对祖先神的信仰和祭祀往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民间祭祖的场所一般是祠堂,官员之家也称家庙,但二者的区分有时并不很严格。

总的说来,祠堂始见于战国,两汉时期多是墓前建祠,魏晋至隋唐中绝,宋代出现了家祠堂,元代出现了祭祀群祖的祠堂,自明中叶以来大规模出现,时至今日或者还能见到。

安徽胡氏宗祠

在祠堂发展的历史中,有一种个人的纪念性的祠堂,不属家族性质,一般是纪念已故的名人的。

如春秋时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冤杀后,百姓可怜他,为其修建祠庙以示怀念,到唐朝时伍子胥祠仍存在。范仲淹的《范文正集》中有《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一文,所说的祠堂是后人纪念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子陵的。

另一类祠堂是为活着的人修建的,以颂扬其功德,称为“生祠”。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直言敢谏,多有政绩,名声也很好,他在地方为政宽善,做彭泽令时,邑人为他建立生祠颂扬,不久又做魏州刺史,“民爱仰之,复为之祠”。

这类颂扬功德的生祠,如果在祠主死后能继续保存下去,则转为纪念性的祠堂,如狄仁杰死了多年以后,魏州的官员又重新修葺了早年被毁之祠,祭祀不绝。

这两类祠堂是官府、民间给名人或有权势的人修建的,也举行供奉的祭祀,但不是族人的祭祖,与宗族祠堂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淆在一起。我们今天主要讲宗族祭祖的祠堂。

狄仁杰祠堂

高大宽敞的宗族建筑群

高大宽敞的宗族建筑群

宗族祠堂既是祭祖的神圣处所,必然会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宗族也会尽自身的财力物力,盖造高大宽敞的宗族建筑群。

从族谱中所描绘的祠宇图及现存的旧时祠堂遗迹中,可知多数祠堂是四合院形,内有大堂,另外还有一些房舍,围上院墙。也有的宗祠比较简陋,建于一个建筑物的中央,四隅为族人的住宅。

上面我们描绘的是平民家的祠堂,而贵族的宗祠自是气派辉煌,甚至有御笔匾额,但其主要格局与一般宗祠相比是差不多的。

祠堂的祭祀对象

祠堂的祭祀对象

祠堂的祭祀对象,明清以来因祠堂有宗祠、支祠、分祠等的区别,各类祠堂所供的牌位也不同。

一般说全宗族的祠堂,祭祀自始祖以下的祖先,如前面提到的宜兴筱里任氏宗祠“一本堂”,供奉始祖以来的祖先。取名“一本”,自然是从宗族的始祖开始祭起,有了根本,然后才有枝叶,才有各支的先祖。

祭品

始祖,是宗族认为最老的祖宗,他不一定是一世祖,有的宗族始祖以下世系并不清楚,只能从已清楚的世系中排列出一世、二世、三世世系,予以祭奉。

有过迁徙的家族,通常祭始迁祖及以下祖先,始迁祖是指从他处迁来居住地的祖先。一般说来,大多数的家族都有过迁徙经历,或者说难以确切知道久远的始祖是何人,所以宗族说祭始祖其实也就是祭始迁祖。

祭祀始祖或始迁祖以下的祖先,在大族,先祖太多,大堂中难于摆得下更多的祖先灵牌,于是就要按照一些原则予以处置。为此,参考皇家宗庙的办法及民间的实际情况,根据死者本人及其子孙在宗族内的身份和社会上的地位及对祠堂的贡献,来决定灵牌的放置处所。

皇家宗庙神主的迁易原则,是考虑皇帝生前的功德,以庙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民间也学习这种精神,除必尊祭始祖、始迁祖外,其他先祖要论德、爵、功,以决定其在祠堂中的地位。

若其人道德高尚,为社会所尊重;若其人或子孙出仕,有光宗耀祖之功劳;若其人或子孙为宗祠的修建、宗族义学的兴办出过大力,捐献了祭田、书田、义庄等,有过维护、发达宗族的贡献,那么,宗族就要给予其灵牌以特别尊重的地位。

结语:祭祖是祖先崇拜观念的集中体现,起着凝聚宗族的作用。而宗祠通过尊祖祭祖,维系着族人之心,最终组成宗族群体。

结语:祭祖是祖先崇拜观念的集中体现,起着凝聚宗族的作用。而宗祠通过尊祖祭祖,维系着族人之心,最终组成宗族群体。

祭祖这一祖先崇拜形式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这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