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祁东古建筑 祁东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祁东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4-07-01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风石堰镇简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1 09:20

                      镇区概况  

地理位置 : 风石堰镇地处祁东县中部,镇内有风陂堰和石堰,取两堰之首字而得名,位于东经112°51′26″~112°58′26″,北纬26°41′21″~26°53′42″;湘桂铁路和322国道平行过境。东与永昌,玉合街道毗邻,南与双桥镇接壤,西与白地市镇相抵,北与马杜桥和衡阳县关市镇接交。民国18年,(1929年)风石堰属祁阳县第六区;民国28年,(1939年)属祁阳县振汉乡;1950年,属祁阳县第八区即白地市区公所;1952年8月建风石堰乡,属祁东县第七区即白地市区;镇治百家街。1997年始迁堰寺路251号。邮政编码:421012;行政区划代码:430426110。电话区号:0734。距离县城11公里。

自然环境:  镇区属丘陵地区。东南部地势平坦,镇内黄龙町,南北走向,长三公里,宽1.5公里,面积4500余亩 ;香花湾 ,北起原毛坪乡邓公村,南连湾头町,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宽1.5公里,面积近1000亩。西北部为丘陵地区,地势高。石狮岭位于镇内田家村,山顶如石狮状,山上有老龙潭,深不见底,潭水外溢,为白河发源地。山体由砂页岩组成,海拔760米。属祁东县两大山脉之一的四明山脉,也是祁东县名山之一。镇域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摄氏17.9°,最低年气温摄氏17°,最高年气温摄氏18.9°。极端最低气温-6.7°,(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0.2°,(2003年8月3日)。全镇年平均降水日153.7天,降水量为1254毫米。春季降水日46.3天;降水量262.4毫米;夏季降水日48.7天;降水量为520.7毫米;秋季降水日28.6天;降水量为284.3毫米;冬季降水日30.1天,降水量为186.6毫米。常年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期,以偏北风居多。历年平均风速1.2米/秒。全年平均霜日15日,无霜期285天;历年平均年雷暴日49天。镇内土壤主要有红壤土,占总面积的60.48%;水稻土,占总面积的27.07%;黑色石灰土,占总面积的3.43%;红色石灰土,占总面积的6.27%;紫色土,占总面积的2.75%;共五大类。全镇44个自然村的土壤各村大同小异。镇域属湘江一级支流白河水势,源出于镇内田家村石狮岭老龙潭,经境内流经双桥镇,玉合街道办事处,洪桥街道办事处,金桥镇,鸟江镇,于归阳汇入湘江。镇内全长19公里。江泉堰坐落在镇内庙湾村,出水口占地面积8平方米,流量每秒0.3立方米,恒温19°C,流出后汇入白河。镇内铁矿蕴藏量丰富,田家冲老龙塘铁矿经省地基勘探局417队探明铁矿资源总储量为1.09亿吨。镇内松山村有锰蕴藏。镇内仙人井村石灰山有煤矿(未探明),1977年村民自发在哪里挖出了煤炭,但到2010年村民再去采挖时却已经找不到矿脉了。镇内主要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和冰雹灾害,1978年4月16时半至17时半,镇内原和平乡,毛坪乡,花屋乡等部分村遭受了一次风雹袭击,雹块大的如鸡蛋,小的如大拇指,地面积雹厚度10至13厘米,最大风力10级;1981年5月2日13时许,镇内原风石堰乡和紫冲乡部分村遭大风袭击,灾情严重。镇内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以5至7月最集中,占全年暴雨日78.5%。其中6月份又是一年之中暴雨出现的高峰期,占全年暴雨日数的26%,8月份受台风影响,也时有发生。受灾区域多发生在黄龙町,香花湾,以及原花屋乡的花屋,官福,山溪,元木等村。1987年7月28日,镇内原风石堰镇,紫冲乡普降特大暴雨,水库干渠,山塘,水坝,损毁严重;1993年7月20日~29日,10天降水260.1毫米,导致镇内原风石堰镇,紫冲乡,毛坪乡,花屋乡四个小乡镇45个村农户受灾,粮食减产;1994年6月13日~16日,4天连降暴雨,降水量234.3毫米,发生洪涝灾害;1995年6月4日暴雨成灾,镇内部分村粮食受灾减产;1996年7月10日~19日连降10天大雨,降水量214.4毫米,导致镇内部分农户早稻绝收,大部分农户早稻减产;1998年5月22日遭受暴雨袭击,镇内花屋,官福两村大片稻田被泥石流掩埋,早稻绝收。

政区沿革 民国18年,(1929年)风石堰属祁阳县第六区,即老白地市区公所;民国28年,(1939年)属祁阳县振汉乡;1950年,属祁阳县第八区公所,即白地市区公所;1952年8月建风石堰乡,属祁东县第七区即白地市区;1956年6月撤销区建制,原杉铺,紫冲,永和等七个乡并入风石堰乡,属县直属乡镇;1958年10月,全县撤区办事处和基点乡,将原1镇45乡合并成13个人民公社,风石堰属白地市人民公社的1个耕作区(后改为大队);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全县划为11个区,90个公社,风石堰公社属白地市区管辖;1984年撤社建乡,同年撤乡建镇,仍属白地市区;1995年4月全县撤区并乡建镇,毛坪,紫冲,花屋三个乡并入风石堰镇; 2014年11月,镇内上坪,读书两个村析出至玉合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  1985年,辖13个村,173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15684  人。1995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毛坪,紫冲,花屋三个乡并入风石堰镇,辖1个居委会,45个村民委员会,554个村民小组。2014年11月,上坪、读书析出后,辖堰寺居委会;风石堰,杨柳,道头,庙湾,永和,曾家,吕家,杉铺,四塘,仙人井,雄飞,莲花,陡岭,紫冲,龙湾,大坪,城楼,中华山,曹家,云华,将军,宴家,毛坪,易家,黎照,毕花,大高,新铺子,推车,松山,邓公,和平,画眉,沙井,合心,观音,先锋,花屋,官福,元木,山溪,青冲,田家43个村,532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1985年末,辖区总人口 14734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辖区总人口 58226人;2010年末,辖区总人口 59869人;2014年末,辖15109户,总人口 58268人,男性  29601人,占  50.8 %;女性28667人,占  49.2 %;少数民族人口68人,有 傣、土家、苗、壮等少数民族,主要是因婚姻从云南、贵州等地迁入;本镇主要姓氏有彭、徐、谭、陈、唐、刘、张、伍、龙、肖、周、谢等;人口出生率13.3 %0,死亡率6.66 %0,自然增长率 6.64 %0;人口密度为524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 55195人,占总人口 94.72 %,非农业人口3073人,占总人口5.38%;城镇常住人口 1508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4.3公里,总面积109.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6.56%;水域面积36.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3.44%;总耕地面积 28938亩,人均0.528亩,(其中水田面积25121 亩,旱土面积3862亩)林地面积80782.5亩;山塘面积4854.18亩。

                                      经济概况  

农业:   镇内粮食作物素以水稻、红薯为主,其次是小麦、黄豆、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有冬枣、百合、烤烟、辣椒、蔬菜、药材、柑橘、奈李等。解放前,由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种植水平低下,耕地一般只种一季,小有种植两季的,平均亩产在168.69公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958年,稻田开始改一熟为两熟、三熟制,粮食品种由高杆到矮杆,并开始使用硫酸铵等化肥。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每亩171.55公斤提高到235.33公斤,年均增长4.64%。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投入办工业,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至1960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到每亩154.05公斤。1964年~1974年,随着水利工程配套,灌溉能力逐年提高,推广普及晚稻,同时改高杆为矮杆,改进耕作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稻谷产量逐年上升,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亩236.54公斤。1975年试种杂交水稻,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至1978年,稻谷产量上升到每亩318.93公斤。1983年播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提高到每亩425.90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产量,比1950年稻谷总产量增加2.52倍。1985年,稻谷播种面积比1983年减少6.68%,稻谷产量减少23.21%。1986年,为挖掘生产潜力,镇内大力推广双季杂交稻,粮食亩产提高到 740公斤。1997年,镇内同全县各地一样,被列为全省吨粮田开发重点镇。1998年,杂交早稻播种面积11556亩,杂交晚稻播种面积25849亩,分别占早、晚稻面积的38%和85%。是年,稻谷亩产量780 公斤,总产量23720吨,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98年以后,由于粮食市场疲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双季稻面积逐年递减,一季稻面积增加,稻谷总产量逐年下降。2004年,中央取消农业税并给予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渐提高。稻谷总产量也逐渐回升。2012年,镇内永和、庙湾等12个村创建万亩双季早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面积1.15万亩;验收专家组在听取情况汇报和全片目测产量后,对该项目由相关专家按省里统一规程抽样自测的数据,进行抽样验证。经过省级专家组现场测产,风石堰镇万亩示范片早稻亩平产量524.9公斤。超过目标产量。分别比全县早稻平均亩产高39.9公斤,因实施高产创建项目增产早稻稻谷459吨。  

1986年镇内开始优质稻生产,品种以籼优63为主,至1992年形成规模。是年,镇内还建成了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种植了湖南软米。1998年,县粮食局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子,与镇内322国道沿线的村组农户签订优质稻包销合同,大大提高了这些村组农户的收益。  

镇内大辣椒、白菜、蜜桔、奈李远销全国各地。  

耕作方式在80年代以前,都是常规耕作方式,采用牛耕地、人插秧、脚踏打稻机收割;自1986年推广杂交稻以后,逐渐采用机耕犁耙,机动打稻机收割;1997年以后,开始推广早稻小苗带土移栽和晚稻免耕技术;2000年以后机械化在镇内大面积推广,机耕、机插、机收逐渐形成常态;2010年开始,镇内出现了龙会权、周海能、周常足、徐祥明、周伯群、周贵生等人为主的农机大户,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12月成立了以龙会权为法人代表的祁东县幸福种植专业合作社。  

1985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10217亩,粮食总产量4277吨,农业总产值256.6万元;1995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30410亩,粮食总产量22688 万吨,农业总产值4083万元;2000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30410亩,粮食总产量25037   万吨,农业总产值5840万元;2014年,全镇种植水稻面积30410亩,粮食总产量27986万吨,农业总产值7449万元。  

  镇内素有养殖生猪、牛羊、鸡鸭、鱼等畜禽水产习惯。解放以前,当地农民就有圈养生猪、放牧牛羊,放养鸡鸭的传统,生猪、鸡鸭多自繁自养,所产鸡鸭蛋除小量自食外,其余皆用于交易,兑换油盐钱,俗称“油坛盐罐”。养猪以本地花猪,养牛以水牛、黄牛,养羊以黑山羊为主;1992年镇内被授予“模式化稻田养鱼示范乡镇”称号;1997年,镇内被评为“规模养殖先进乡镇”。同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省委副书记储波,分别于4月18日和5月7日来镇内考察鲜鱼市场和三鱼工程等养殖示范小区。镇内现有各种养殖专业户10多户,曾家伍青山2007年在本镇杨柳村创办了大型养猪场,每年养殖生猪10000头以上;易家徐双学每年养羊300头、青冲村刘文华以本村丰富的植被资源每年养羊200头,养牛10多头。镇内还有山塘和稻田养鱼的习惯,明万历年间,镇内黄龙町以养殖“河池鲤”而闻名。黄龙町利用江泉堰的水源稻田养鱼,放养的河池鲤个大色黄、肉嫩味鲜远近闻名。镇内庙湾、曾家鱼苗孵化场每年孵化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鱼苗40亿羽,销往广西、广东、湖南郴州、永州和本地养殖户。畜禽类传统品种有:猪、牛、羊、马、鸡、鸭、鹅、鸽、兔、蜜蜂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鲁西黄牛、小尾黄羊、黑山羊等;特种养殖品种有:竹鼠、贺兰鼠、乌骨鸡等。主要传统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引进水产品有罗非鱼、桂花鱼、草胡子鲢、美国青蛙等;特种养殖水产品有:泥鳅、鳝鱼、牛蛙、甲鱼等。1985年,生猪出栏量2.15万头,年末存栏量1.47万头,家禽出笼量3.36万羽,水产品总量556吨,畜牧水产总值798.6万元;1995年,生猪出栏量2.96万头,年末存栏量1.68万头,家禽出笼量4.85万羽,水产品总量805吨,畜牧水产总值3382.7万元;2000年,生猪出栏量3.87万头,年末存栏量2.12万头,家禽出笼量6.38万羽,水产品总量889吨,畜牧水产总值6646.3万元;2014年,生猪出栏量4.62万头,年末存栏量2.46万头,家禽出笼量8.73万羽,水产品总量1032吨,畜牧水产总值15463.2万元。养殖方式逐渐由传统粗放养殖模式转变为规模集约化,环保科学化模式。  

镇内有林地面积5385.5公顷(80782.5亩);经济林有:油茶、柑橘、奈李、甜橙、脐橙、中秋酥脆枣、冬枣等;生态林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国外松等,蓄积量138978立方米;名贵树种有:合欢、红豆杉、罗汉松、香樟、石楠、银杏、苦槠、白栲、桂花;从2009年到2010年,经过两年,完成了镇内5385.5公顷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登记、数据输机、发证和分山到户等工作。2012年3月12日,由县委书记曾祥月带队,全县机关干部及部分在校师生和本镇的全体干部、职工及上坪村群众在镇内原上坪村靠近322国道和湘桂铁路的山头开展义务植树,栽种香樟、杜英等树苗近万株。镇内林业产业化有松脂开采、油茶、冬枣基地;林下经济有牛羊放牧、药材种植等。  

  工业:   镇内工业起步晚,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以农耕为主,手工业及工商业均不发达。1974年7月镇内成立企业办公室,由企业书记、会计、出纳三人组成。至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毛坪、紫冲、花屋向并入,企业办人数增至6人。管理镇内乡镇企业所有事物。镇内最早出现的开采业是1967年6月,以周先清在镇内杨柳村石料场开采石料,从业人员120人,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年营业收入150万元,年销售收入111.4万元;利润8.6元,税收0.8元;1986年6月因开采地资源有限停办。1972年3月由徐代娥在镇内庙湾村创办竹木制品厂,以竹木器加工为主,固定资产投资1万元,从业人员40人,年营业收入30万元,销售收入22.3万元,年利润3万元,税收0.5元,1989年3月因资金紧张停办。1980年6月由刘新民创办草席加工厂,从业人员60人,年营业收入50万元,销售收入37.2万元,年利润15万元,税收3万元,1993年6月因厂房改建停办。1992年3月由企业办创办饲料厂,年产值800万元,利润200万元;1997年因原材料涨价、利润低、销售不畅而停办。  

由于本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在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民营规模工业企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相继有10几家民营企业落户镇内。1996年6月,祁阳县的桂有良先生率先在镇内紫冲村6组地段创办了祁东富豪家具厂,生产各式高、中档家具,固定资产总计2503万元,营业收入13664万元,销售收入10152万元,利润总额956万元,纳税总额68万元,安排人员就业205人。以后陆续有祁东久红铜套机械有限公司、厦门创新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湖南省祁东县神龙矿业有限公司;衡阳周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祁东县风新冷库有限公司;湖南省知味大师食品有限公司;祁东县华达钢木门厂;祁东县衡利面业有限公司;堰湘福利炮筒有限公司等落户镇内。神龙矿业规模弘大,于2007年3月开工,该矿坐落于镇内田家村1、2组的老龙塘,以铁矿石开采和采选为主,固定资产总计3.65588亿元,营业收入3.9631亿元,销售收入2.94458亿元,利润总额2774.2万元,纳税总额198.1万元。安排人员就业399人,其中女性40人,至2013年6月因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而停产。衡阳周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以糖果加工生产为主,固定资产总计2445万元,营业收入27873万元,销售收入20709万元,年利润总额1951万元,纳税总额193万元,安排人员就业133人,其中女性40人;祁东县风新冷库有限公司,以冷冻和保鲜为主,固定资产总计2866万元,营业收入10734万元,销售收入7975万元,年利润总额536万元,纳税总额54万元,安排人员就业155人,其中女性40人;湖南省知味大师食品有限公司,以食品加工为主,固定资产总计4630万元,营业收入32462万元,销售收入22119万元,年利润总额2272万元,纳税总额162万元,安排人员就业349人,其中女性100人;公司生产的知味大师、福猪、威尔信三个品牌的产品:脆皮肠、腊肉制品、熏煮香肠制品、酱卤肉制品、速冻肉丸制品等四大类, 100多个品种远销港、澳市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以上城市,以及各类四、五星级酒家、西餐厅、中小学生的早餐、24小时便利店等。祁东县华达钢木门厂,以金属门窗制造为主,固定资产总计2610万元,营业收入21111万元,销售收入15685万元,年利润总额1478万元,纳税总额106万元,安排人员就业280人,其中女性20人;祁东县衡利面业有限公司,以淀粉及淀粉精制品加工为主,固定资产总计8543万元,营业收入3964万元,销售收入2945万元,年利润总额277万元,纳税总额20万元,安排人员就业500人,其中女性56人;堰湘福利炮筒有限公司由残疾人伍春生领办,以炮筒加工为主,固定资产总计2025万元,营业收入9264万元,销售收入6884万元,年利润总额649万元,纳税总额46万元,安排人员就业135人,其中女性40人。  

商贸服务:   镇内风石堰和毛坪农贸市场素有赶集习惯,风石堰逢三、六、九为圩日。毛坪逢二、五、八为圩日。主要以农产品和畜牧水产品交易为主。民国25年(1936)和民国27(1938年)年,湘桂公路322国道和湘桂铁路先后通车,经过镇内,商业活动渐趋繁荣,至民国后期,因日军侵陷及国内战争频繁,通货膨胀,市场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初,少数投机商贩乘国民经济困难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扰乱市场。1952年5月在全县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了“五反”运动,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同年8月,境内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入社社员凭证购货,价格较市场低10~15%。1956年底,原毛坪、紫冲、花屋相继成立了供销合作社。1954年8月在乡镇所在地还成立了食品站;1959年镇内设立百货、日杂、副食门市部,1967年建立粮站。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和收购农副产品。以占领城乡商业批发市场。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商业的主导力量。对平抑市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1958年后,由于城镇商业归口国营商业管理,农村市场统一由基层供销社领导,商业竞争机制减少。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村有代销店或经销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流通领域日趋活跃。国营商业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争能力的同时,帮助私营工商业解决原材料和产品销路,提供信息,为繁荣社会主义商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些职能部门的职能逐渐弱化,都相继改制撤销了。1988年,镇内投资33万元,建成风石堰农贸市场,占地面积459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1995年,风石堰镇政府与县直部门共同投资100万元,兴建风石堰鲜鱼专业市场,占地2.67公顷,内设摊位门面150个,鲜鱼池40口、鱼种池40口、综合楼一幢,因可行性论证不够,未形成专业市场效应,被改作他用。1997年,镇内毛坪市场投资16.4万元改建,占地面积2155平方米,建筑面积938.4平方米,赶集商户进入市场摊位,不再在马路上交易,从而基本解决了毛坪马路市场的格局。2000年以来,由于个体商贸业得到长足发展,风石堰市场根本容纳不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和熙熙攘攘的赶集群众,每逢圩日,赶集的人就在镇内322国道地段公路两旁摆摊设点,造成国道交通拥堵,让过往客货车滞留,客人怨声载道,同时也成为严重制约风石堰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在老市场旁以市场改造方式投资四千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29800平方米,拥有170多套住房,170多个摊位的多功能的新农贸市场,2014底已投入使用。这大大地改善了镇内集市贸易狭窄、交通拥堵的局面。现在,镇内商贸流通设施基本完备。  

财政金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3年,镇内财政收支由秘书兼管。实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没有单独财政,收入逐级上缴,支出逐级下拨。1984年撤社建乡,同年撤乡建镇,是年9月,镇内设立财政所,是县财政预、决算的领报单位。1988年,县对区、镇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收支挂钩、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超收全留、短收分担、一年一定”管理体制,经验在全省推广;1989年后,县对镇财政实行“定收定支、超收分成、短收分担、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定”管理体制,超收分成收入允许自主安排使用,超支部分则自理。自1988年至1994年,镇内均完成或超额了县下达的各项财政收入任务,年度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镇内缺少办公场所,于1996年举债40万兴建办公楼,加之兴修乡村公路、改善水、电、讯设施和迎接教育达标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镇内财政负债加重,再加上县对镇财政依然沿用1994年以前的管理体制,按照每年递增10%比例下达财政收入任务,而镇内税源枯竭,被迫“引税”,致使财政日趋困难。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和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为保兑付,镇内再次申请贷款,是年,除贷款外,还在镇内干部职工中和社会上集资,至2000年,镇内财政负债1900多万元。后来,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化解。2007年6月,正式启动财政电算化管理。2008年,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预算共编、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进一步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2009年7月,全面启动村账民理乡代管改革,实施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乡镇、村级财政财务进一步规范。2014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722830元,财政支出5156028元。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祁东县支行在镇内永和办起了信用合作社, 1954年7月始设风石堰信用合作社,1961年5月,镇内各生产大队共建立信用站13个,各大队会计兼信用站站长,管理镇内金融业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原毛坪、紫冲、花屋信用社并入风石堰信用社;2010年,镇内有经营网点3个,从业人员16人,设主任1人,存款余额17721万元,贷款余额9119万元;1993年2月起,镇内先后成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和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同时在各村建立基金会代办站和储金会村分会,至1999年4月9日,“两会”所有经营机构和网点停止一切业务,关门清理。1998年8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镇内设立保险站,承办本地保险业务,至2008年11月停办。2013年 10 月,镇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风石堰储蓄所成立。2014年营业额22929万元。承揽镇内邮政储蓄,电信、移动、联通、电费缴费,地址汇款,贺卡、农药、化肥邮寄,报刊投递,代理车险、车ETC、保险业务,负责粮补、五保供养、退休人员工资发放,邮乐优选网购等业务。  

                        社会发展      

  教育科技 :   民国时期,镇内永和周子勋、周海清二人在本村脚盆大丘创办私塾学堂。每年有10几个受训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逐年发展,50年代,镇内永和、莲花村创办了小学,尔后各村陆续创办小学,至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村村有小学。1985年,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农科教中心1所、小学8所;共有在校学生2433人、60个教学班、128个教职员工,(其中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62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镇内共有在校学生9343人、232个教学班、439个教职员工。其中高级2人,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266人。有中学3所(即风石堰中学、始建于1983年,坐落在庙湾村;紫冲中学、创办于1951年,始称紫冲完小,1968年更名为紫冲中学;坐落于龙湾村;毛坪中学,始建于50年代初期,60年代末期改招初中生,同时更名为毛坪中学,坐落于毛坪村);中心小学1所,(新建于1989年,坐落于风石堰农贸市场);农科教中心1所、小学31所;2000年,镇内共有在校学生8532人、204个教学班、445个教职员工,(其中高级5人,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388人)有中学3所、中心小学1所、农科教中心1所、小学(含教学点)26所;2014年,镇内共有在校学生5014人、115个教学班、380个教职员工,(其中高级19人,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316人)有中学3所、中心小学1所、农科教中心1所、小学(含教学点)12所。幼儿园 8所,在园幼儿1162人,专任教师48 人;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年巩固率为98.3%,小升初升学率100%。中学班级39个,在校学生2354人,专任教师194人,初中升高中85%以上。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以后,调整学校布局,1996年镇内花屋中学撤销,1998年镇内和平中学撤销。1996年6月无底冲小学、观音小学撤销;1998年6月宴家小学、吕家小学、新铺小学撤销;2000年6月山西小学、青冲小学撤销;2001年6月画眉小学撤销;2003年6月沙井小学撤销;2004年6月合心小学、邓公小学、青山小学撤销;2006年6月新屋小学、松山小学撤销;2007年6月,雄飞小学撤销;2008年6月,城楼小学、龙湾小学、曹家小学撤销;2009年6月大高小学撤销;2010年6月,紫冲小学撤销。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具体标准要求:包括校园建设、装备条件、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水平等七个方面。省、市、县三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范畴。经考核验收:2008年,镇中学,2009年,镇内毛坪中学、毛坪联校、和平联校、镇中学小学达标合格。2011镇内莲花小学新校舍落成。至2014年,镇内新建中华山小学及宿舍楼,改建莲花小学、花屋小学,镇中学科技综合楼等,全镇教育设施更为完备。镇中学实行全封闭管教育管理。

镇内有卫生院、农技、农机、畜牧、林业、水利、财税、计生,中学小学等院站所和教学机构;据2014年末统计共有中教高级,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435人,有高级农经师2人 、农经师2人、副高级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执业医师15人、助理医师7人、药师2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政工师7人、医师2人、育婴师3人、工程师5人、农艺师8人、会计师1人、兽医12人等各类科技人员共计512人。1990年县农业部门在镇内紫冲村组织杂交晚稻威优桂33、汕优桂33“双两大”(两段育秧、大兜大行移栽)高产栽培示范,平均亩产501.2公斤。1993年,从江华、会同两县调进杉木无性系50个品系,5000株苗,在镇内龙湾村建立杉木无性系采穗圃0.33公顷,无性系杉木扦插育苗圃地0.67公顷,年产合格苗20万株。1995年,在镇内读书村进行杂交早稻威优974、金优974示范试验,亩产量501.3公斤,首次实现早稻产量超晚稻。1997~2005年,县实用科学专家工作室在村组建立科技示范点58个,镇内龙湾村优质水果栽培及果苗供应基地和镇内畜牧良种基地包括其中; 2001年10月,风石堰镇科技示范户谢国华,从河南省三门峡市药用食用菌研究所引进药材新品种川地龙,试种3.3公顷,亩平纯收入1.5万元,带动当地药材种植。

文化体育:  镇内文化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年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镇内就创办农民业余剧团 。 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减少,除县里一个电影队和祁剧团下水库工地流动演出外,另无其他活动。1963年,风石堰镇和原和平乡农民业余剧团得以恢复。1964年 10月,李维泰采写风石堰公社杨柳三队凿石开塘、整修骨干塘的消息在《湖南日报》发表,中共衡阳地委和祁东县委推广杨柳三队的经验。 1981年1月, 镇设文化工作站,管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1982年,镇内重新组建业余祁剧团。1982年,电影事业开放,允许办个体电影队。风石堰镇和原毛坪乡都有1个集镇电影院。2011年,镇内共投资26万元兴建综合文化站,内有图书室、多媒体室、棋牌室、电教室、“卡拉OK”厅等活动场所;镇内42个村设有“农家书屋”图书室,每个图书室面积约25平方米,配有图书管理员,内有书柜三个、书桌、报夹、标牌、灭火器各一个,有图书品种1352个,书籍1674册,电子音像制品52种、计130张,报刊杂志期刊404种。2013年,镇文化站举办了“庆国庆”大型文艺活动,参加演出人数70人,观众300多人;2014年“5.4”青年节,镇文化站和团委共同举办了歌咏比赛;同年6月,文化站举行了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型文艺活动;8月,镇内组织的广场舞代表队参加祁东“欢乐潇湘、幸福祁东”大型广场舞比赛并获得三等奖。镇内有盘鼓、腰鼓、军鼓等6个专业队,共72人;有渔鼓队1个。每年开展电影进村1000多场次。

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校班与班,校与校之间小型单项友谊比赛比较活跃。各中学、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小学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校运动会。1956年,中、小学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1958年,通过劳卫制锻炼,中小学生达劳卫制一级的60%,二级的20%。1962~1965年,中小学校体育课增加武术项目。“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劳动建校,用劳动代替体育课。1978年,中小学贯彻执行新《体育教学大纲》,中小学校大部分坚持“两课、两操”活动。1980年,中小学校学生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锻练。1982年,中小学普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医疗卫生: 解放以前,境内未开设医疗卫生机构,由私人行医或售药。镇内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10月,初建时隶属于县卫生协会统一管理,始称耕区卫生所,1961年复称联合诊所,1969年8月改称公社卫生院。上世纪70年代,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制,村村建立了医疗室并配备了1至2名赤脚医生。至改革开放后,1978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终止。1984年撤社建乡镇时改公社卫生院为镇卫生院。1985年,境内有公立医疗机构4家,(即风石堰卫生院、原紫冲卫生院、毛坪卫生院、花屋卫生院)1991年镇本部卫生院搬迁新建,1995年撤区并乡后,将原紫冲卫生院、毛坪卫生院、花屋卫生院撤销并陆续将机构并入镇卫生院。2004年对镇卫生院进行了一次全面装修,现卫生院位于镇内堰寺路155号,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业务用房52间,面积1500平方米;住院床位35张,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科和预防保健科,院内配有2000伏安X光机、彩色B超、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仪和多功能手术床等大型医疗设备。全院现有职工46人,医护人员36人,其中副高2人、主治医师2人、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药师2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护士2人;现有大专以上学历32人,中专学历10人;属非营业性差额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卫生局管辖,2009年定为县新农合定点医院,2011年定为城乡救助定点医院。2014年营业收入150万元,门诊6000人次,住院1800人次。医院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栋综合办公楼,通过近年不断的发展,全院检查治疗设备齐备,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能开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业务,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疾病。能施行中腹部、颅脑和胸腹部中型手术,开展生化检验,断层照片、胃镜、CT扫描等。镇内现有公立医院1家,个体诊所26个,村卫生室43个。

社会保障 :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镇内五保老人按全县统一要求,由集体实行“五保”,80%的“五保”户开始享受照顾。1983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五保户大普查,并给查实的五保户发放“五保供应证”,是年,还在春节期间给五保老人送去了慰问品。1984年,镇内五保老人的口粮和生活费由其所在的村民小组供应,每人口粮250公斤,生活费100元;不足部分从集体经济提留、乡镇企业上缴利润、社会减免、社会救济和征收的超计划生育经费中解决,民政部门适当补助。并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1989年,五保供养经费由乡统筹和集体经济提留解决,口粮由所在村民小组无偿提供;2001年,五保供应标准再次提高,口粮300公斤,生活费400元;生活费来源渠道不变。2003年,五保户供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农村税费改革上级转移支付的11.9%用于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仍由村组负担。是年11月,五保户供养经费改由县财政拨付到县民政局专户管理,再拨付到镇民政办发放,供应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2007年4月至10月,共投入80余万元将镇内原中学旧址改建成敬老院,占地面积0.8公顷,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有住房45间,当年有40名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年人均生活费1000元。2011年至2013年,湖南省委督办专员、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唐中元连同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黄玉彪在风石堰镇向敬老院现场捐赠50万元。在省公安厅原副厅长唐中元先生的倡议和热心关怀下,镇敬老院进一步改扩建,增设住房150间,设施更加完备,条件更加改善,当年,入住敬老院人数达到120人。

1981年5月至1998年5月,镇内曾遭受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导致水库干渠,山塘,水坝,损毁严重,粮食减产;镇内花屋,官福两村曾在1998年5月因洪涝灾害致大片稻田被泥石流掩埋,早稻绝收。在受灾之年,县镇政府除发动群众自救和互助互济外,县政府分别拨放了粮食,解决群众生活,并拨放种子,开展生产自救。      

2005年祁东县被定为湖南省城乡社会救助建设试点县,镇内五保户、特困户和因灾、因病、因残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家庭困难,家庭成员人平年收入低于400元以下的人员,被列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当年,镇内享受低保对象2065人;发放低保救助资金 103.25万元。且对低保对象实行编码电脑化管理。尔后每年对低保对象都要求村组按照上级文件规定重新评定,张榜公布,接收群众的监督和上级的检查。对凡患有白血病、尿毒症、肝坏死和恶性肿瘤等四大疾病人员,全部列为大病医疗救助对象。据2014年统计:镇内380多户此类大病人员每年均获得了1000至2000元大病医疗救助。凡低保户中的大病医疗救助者除享有农合医疗补贴和获得此项救助外,还可以获得民政局额外的每次就医的10%的医疗救助。2010年,镇内享受低保对象2280人;发放低保救助资金134.4 万元。2014年,镇内享受低保对象2473人;发放低保救助资金341.809万元。大病救助388人,发放金额58.2万元。

2007年,镇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年,参合人员每人每年缴纳农合基金10元,可享受年住院最高2万元的补偿,当年,镇内参合人数39899人,参合金额 39.899万元;2010年,参合人员每人每年缴纳农合基金增加到20元,参合农民每人每年住院补偿最高限额提高到6万元,参合人数越来越踊跃。当年镇内参合人数44578人,参合金额89.174 万元;2014年,参合人员每人每年缴纳农合基金增加到90元,镇内参合人数 47380人,参合金额 426.42万元。年内补偿住院金额988万元

镇内劳动保障机构于1996年12月成立,有员工3人,负责镇内劳动保障及农业入口的养老保险事宜。农村养老保险数据采集于2011年,当年采集年满16岁以上人数40666人;2012年参保人数22772人,每人每年交养老金100元;当年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8324人,每月可享受55元养老保险补贴。2013年参保人数21456人,当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965人;2014年参保人数21380人,当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784人。是年,国家提高养老补贴,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月可享受75元养老保险补贴。

1991年,县残联开始凭村和乡镇民政办逐级签章以及区级以上医院鉴定意见签发残疾证。1992年后,每年组织一次截肢残疾人到长沙假肢厂装配假肢,车旅费和假肢费全免。是年,县政府按《残疾人保障法》和湖南省《实施办法》,就残疾人优惠待遇作出规定:凡从事加工、办厂场和经商的残疾人,工商、税务部门减免有关税费;农村残疾人减免乡统筹、村提留和义务工。1996年为残疾人子女和残疾人学生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2001年,残疾类别等级鉴定归口县残联负责,每周三为鉴定日,按照中国残联规定的各类残疾标准,现场鉴定。同时启动残疾人康复工作,县人民医院和白地市福利眼科医院定为白内障复明手术点,在这两所医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凭残联出具的介绍信,医疗费给以部分减免;2003年,组织白内障患者免费赴香港驻永州市“健康快车”做复明手术。2005年,镇内共有各类残疾人2998    人。其中:听力残疾719人;语音残疾51人;精神残疾222   人;肢体残疾872人;视力残疾445人;智力残疾201人;多重残疾488人。镇内残疾人按要求均享受国家规定的助残政策。  

2012年 独生子女保健费发放34人,2015年 独生子女保健费发放64人,每人按240元标准发放;2005年计生奖扶39人,2015年计生奖扶292人,每人按960元标准发放;2015年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3人。每人每年按2820元标准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助涉及镇内39个村、189个组、502户、1346人,年发放金额600/年人,总金额807600元。

                     基础设施  

水利建设:   湘江一级支流白河发源于镇内田家村石狮岭老龙潭,流经镇内田家、山溪、元木、花屋、官福、青冲、黎照、易家桥、道头、庙湾、永和、雄飞、莲花、陡岭,最后经归阳汇入湘江。河水常年供流经地居民作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2014年,镇内有水库11座,总库容2171.26万立方米;调洪库容553.39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36.5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94.61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相应水面面积1.64万平方公里;设计年供水量2228.8万立方;设计灌溉面积4.7506万亩。其中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8座;中型水库1座(1:福口冲水库、1957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中华山村,总库容33.3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8万亩;2: 长塘冲水库、1958年1月建成,坐落在镇内大高村,总库容28.4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1万亩;3: 下设塘水库、1958年3月建成,坐落在镇内毛坪村,总库容16.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45万亩;4: 龙岭冲水库、1958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陡岭村,总库容10.3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31万亩;5: 里雅塘水库、1959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紫冲里雅塘水库管理所,总库容7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6: 炉轳塘水库、1960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四塘村,总库容12.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366万亩;7: 车冲水库、1963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车冲水库管理所,总库容17.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48万亩;8: 狐狸冲水库1965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合心村狐狸冲水库管理所,总库容107.6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19万亩;9: 南园冲水库、1968年3月建成,坐落在镇内曹家村,总库容28.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71万亩;10: 杨梅山水库、1974年12月建成,坐落在镇内仙人井村,总库容12.1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036万亩;11:唐福冲水库,1965年8月建成, 坐落在镇内毕花村唐福冲水库管理所,总库容115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13万亩)。镇内有电灌站4处(关帝山、大高、推车、谢家排)装机4台,桩基容量172千瓦,灌溉面积87公顷。唐福冲水库总库容1154万立方米,左干渠5公里,右干渠 21公里;里雅塘水库库容750万立方米,总干渠29公里。塘坝3317处;塘容608.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4854.18亩。

1988年,镇内山坪塘清淤砂、挑塘泥、挖深山塘占山坪塘总数的94.5%。1997年至2005,全镇共完成山坪塘清淤砂、挑塘泥共3100处,硬化山坪塘210口。2000年10月,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保水库安全就是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社会稳定,对病险水库保安工程实行一票否决,是年,镇内唐福冲水库投资100万元,投入工日2.1万个,开展了大坝灌浆、坝肩灌浆、内坡砼护坡,完成了水库保安工程任务;里雅塘水库投资了20万元,投入人工5千个完成了大坝左侧追挖回填、灌浆保安工程。           

小水电建设方面,1984年,镇内唐福冲水库建成了装机2台、装机容量250千瓦的小水电站一座。

交通运输:   民国27年(1938年)9月,湘桂铁路竣工,途径镇内上坪、紫冲、城楼、居委会、风石堰、庙湾村、曾家、吕家8个村,镇内里程5.9公里,镇内建有风石堰简易车站,位于风石堰南面,办理客货运输。1956年,客运发送量2.56万人,货运发送量5459吨,到达量达1814吨。1960年,年客运发送量63.2888万人,货运发送量26883吨,到达量15536吨。1974年客运发送量6.8389万人,货运发送量9.0973万吨。,到达量8371吨。1985年,年发送客运量6.9894万人,货运发送量降至2.0133万吨,到达量降至2760万吨。1988年,风石堰车站改建。1990年,年发送客运量1.9295万人,货运发送量降至570吨。2000年,年发送客运量1.0946万人,货运发送量6740吨。2003年后,客运在镇内停止发送,货运发送量14370吨。1996年,镇内吕家村修建了铁路跨公交通涵,尔后,镇内陆续修建了上坪、紫冲、城楼三座铁路跨公交通涵;2003年,风石堰站定为四等运输站。2013年10月衡缘物流专线动工修建,途径镇内紫冲、大坪、城楼、风石堰、庙湾村等5个村,全长3.8公里。2015年10月已全线竣工。

民国20~22年(1931~1933),境内修建湘桂322国道(1984年民工建勤扩宽),途径镇内上坪、紫冲、城楼、居委会、风石堰、庙湾村、曾家、吕家8个村,镇内里程8.9公里,为公路建设之始。70年代,各乡镇开始重视公路建设,1972年至1973年,完成了风(石堰)毛(坪)公路,长4.98公里;1973年至1974年,完成了风(石堰)花(屋)公路,长9.83公里;1977年至1978年,完成了风(石堰)双桥(柏树塘)公路,长11.2公里;1993年至1994年,完成了将军至何家公路,长4.88公里;2003年至2004年完成了花屋至田家冲公路,长6.29公里;均为四级公路。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分别对风(石堰)毛(坪)公路、风(石堰)花(屋)公路、风(石堰)双桥(柏树塘)公路镇内管理段进行了扩宽。1986年以后,“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逐渐形成共识,县乡党委政府把村村通路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村民投劳,利用农闲时节不断组织修路会战。至2003年,镇内所有村都修建了村级公里,总里程125公里。2005年,贯彻国家通畅工程部署,改造硬化镇政府驻地到建制村中心(如学校、村部、主要人口居住地)或国、省、县、乡道公路到建制村公路铺筑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通畅道路技术标准为: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厚20厘米。资金来源三部分:国拨计划资金10万元/公里,县政府配套补助资金1.2万元/公里,不足部分发动村民投工投劳、社会募集、受益群众自筹。至2013年,镇内45个村都完成了通畅工程,总里程165公里。许多村的通畅工程通行到组和自然院落。2013年,省道S218线和322国道过镇内城区段绕城线开工建设,途径镇内龙湾、杨柳、庙湾、道头、易家、毛坪、新铺子、邓公、和平、沙井等10个村,全长13公里。322国道过镇内城区段绕城线于2015年2月15日基础路面建成通车,分流过境车辆,大大缓解了往年出现的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未造成镇内城区段交通拥堵。

邮政通讯    民国32年,(1943年)镇内属洪桥邮局邮班;民国36年,(1947年)属洪桥代办所。解放后从1950年至1970年一直未变。1971年设风石堰邮电所,内设电话总机室,办理镇内邮政投递、报刊发行、电话电报业务。 1986年,镇内兴建邮电所楼房285平方米,邮件运输委托湘运公司运送;1988年5月1日后,县邮电局开通了东西两条邮路,镇内属西线邮班,周六班。1998年9月邮电分营;2005年,镇内设邮政支局,是年,全县乡村邮路重新调整,村村通邮,天天投递。同年,还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

1951年,镇内电话系白地市总机接转;1952年祁东从祁阳分置后,镇内电话由白地市邮电支局农村电话交换总机接转。1971年,风石堰公社始装总机和载波机,各村都安装了手摇电话机一部,此为镇内电信业之始。1981年,公社安装磁石总机;1985年撤乡建镇,镇政府安装了交换总机;1986年,全县农话交换机容量2790门,镇内农村电话增加;1992年,开通了“127”无线寻呼,1994年农话改制,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风石堰开通程控电话,同年开通“大哥大”模拟机移动通信。2003年,无线寻呼由移动通信取代。2005年,农村电话人均普及率由1986年的0.01%提高到9.5%。  2006年至2010年,镇内大力发展网络建设,2010年镇内接入光缆线。村通宽带率也达70%以上。十一五”期间,县电信公司全力支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通信信息支撑服务。县委组织部、县信息化办公室于2009年11月30日,在县委组织部举行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共享工程站点建设启动仪式,决定同年底开通60%的站点上网业务。同年12月,县电信公司调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营销人员,协助县委组织部门进站入户,加速宽带上网工程建设。2010年底,镇内所有远教网点全面开通上网业务。

供电饮水   镇内供电始于1966年,祁阳至过水坪35千伏输电线路架通后,电网开始对县内城乡居民供电; 1992年,建成白地市110千伏输变电站,供应白地市、风石堰、灵官、马杜桥等乡镇。农网改造始于1998年6月,贯彻落实国务院 “两改一同价”文件精神,1999年10月,成立县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县长与乡镇长签订责任书,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纳入年度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县电力局为全县农网改造项目法人单位,并负责工程施工,整个工程由衡阳电业局全程监理。网改资金分两部分筹集,其中村以上电网改造(称网改)使用国家计划资金,由上级电力部门以贷款方式筹措;村到组(户)线路改造(称户改)资金由村民自筹,按户均摊。农村输电线路改造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5月,第一期农网改造,镇内推车、杉铺、合心、吕家等村率先组织“户改”; 2004~2005年,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镇内有庙湾、四塘、莲花、山西、元木、花屋、官福、紫冲、大坪、曹家、晏家、新铺子、毛坪、易家、毕花、画眉等16个村实施了网改;2012年,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县内启动第三期农网改造工程和农网中西部完善工程建设。镇内有上坪、读书、城楼、风石堰、陡岭、仙人井等6个村进行网改;2014年有关村积极向县两改办争取,是年,杨柳、大高、永和、邓公、中华山、将军等6个村进行了网改;截至目前,镇内尚有云华、雄飞、曾家、道头、松山、观音、和平、沙井、先锋、黎照、青冲、田家12个村、3788户农户未搞网改和户改。占全镇27%。农网改造后,实施网改的村组能使用三相电动机具,电压平稳,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已完成网改和户改的村,执行城乡同网同价,生活照明用电每千瓦时收费0.548元,同时取消每月1千瓦时表损费;未完成网改的村执行台区电价每千瓦时收费0.85元;农村其他用电按已“网改”和未“网改”分别实行最高限价。

撤区并乡建镇以前,镇内未建自来水厂,镇政府、机关、单位和镇内街道居民饮用水均很困难,全部依托原镇政府门前一口小水井和风石堰火车站一口小水井供水,每天居民排队挑水,干旱年成,常闹水荒。撤区并乡建镇后,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于1996年在镇内庙湾村江泉堰投资125万元建自来水厂,铺设管网长度12公里,日供水能力0.14万吨,是年,成立镇自来水公司,负责镇内城乡居民自来水安装、管网维修、水费收缴等事宜。至2014年,自来水公司管网铺设不断扩展,供水也由建厂时的400户2000人扩展到3000户20000人,镇内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镇内唐福冲水库于2011年动工,2013年建成自来水厂,供应毕花、黎照、大高、毛坪、新铺、易家、道头、庙湾、杉铺、曾家、吕家等11个村村民的自来水。

镇村建设   1990年,镇内始设城建站,县建委通过公开考试,招聘乡镇建设管理员2人。1994年,县委、县政府贯彻以经济开发支撑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将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三者融合,同时规划,配套建设,整体推进;在322国道沿线的白鹤铺、城关、风石堰、白地市等4个乡镇建设工业小区,形成工业走廊。是年3月,县直机关选派副科以上干部进驻镇内指导工作,同年5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三线一廊”经济开发的意见》,在“三线一廊”乡镇推行“三项改革”:改革传统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带资进城搞开发;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出让商品房土地;改革建设投资体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位一体”建设。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镇内设建设站,原乡镇建管站撤销。1996年,以新政府迁址堰寺路为契机,带动小城镇开发。投资40万元建成了一栋占地面积1公顷,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的五层办公大楼;还有建筑面积为870平方米的财税所, 500平方米的计生服务楼,450平方米的篮球场、300平方米的绿化草坪及栽种有雪松、桂花、香樟、女贞、玉兰树种等的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办公大院;同年,镇内国土、城建站在风石堰庙湾地段建成了1栋建筑面积 6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派出所在城楼地段建成了1栋建筑面积为 1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自此,拉开了城镇建设骨架, 1995年~2005年,镇内共投入城镇建设资金 2.35亿元;对基础设施进行扩容、改造、提质,实施城镇绿化亮化工程,引进了一批企业落户,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入镇内经商办厂,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品味逐年提升。镇内共扩建、改建街道2条,安装路灯 190 盏;开发商业门面房518间,商住楼 4.144 万平方米;新建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0.14万吨,小城镇居民2万人饮用自来水。2006年,全县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内在中华山村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试点。重点改造农村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整治村容环境。从2006年至2011年这6年间,该村通过湖南省委督办专员、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唐中元牵线,联系湖南省著名企业家陆振林,吴伟,陈共和等为家乡中华山村捐赠近1000万元,修建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现代远程教育站、农民体育场、村卫生室、村小教室和宿舍、渠道清淤防渗砼护砌,建起了村垃圾填埋场及焚化炉,以及兴修从村到各自然院落的水泥路面共计5.5公里。建成了村民盼望已久的道路通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文明新村。2008年,镇内按照县政府出台《祁东县乡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以村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各村都配备了保洁员,并每年从村级转移支付中拿出1000元,支付村保洁员工资。重点整治各村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院落环境卫生,突出清理村内户外路边、水边、屋场边裸露垃圾,实行货币化分段包干保洁办法,做好各村清洁卫生保洁工作。至2013年,全面完善了乡村环卫设施建设,花屋村,仙人井,易家村,中华山村等村,还建了垃圾填埋场,焚化炉;环境卫生逐年改善。

                       特色地情

名优特产    镇内黄龙町养殖的“河池鲤”远近闻名。据载:明万历年间,黄龙町利用江泉堰的水源和稻田资源,在稻田放养鲤鱼,熟称“河池鲤”,以个大(最重的河池鲤有5至6斤一条)肉厚、肥嫩、味鲜、色黄为特点,享誉省内外。镇内种植的大辣椒以饱满、肥厚、味甜,微辣为特点,六、七十年代畅销广东、广西、河南、河北等地。镇内的中华山、吕家、毛坪、大高、推车等村黄色泥土,土质疏松肥沃,种植的蜜桔和奈李以个大、皮薄、味甜为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到奈李和蜜桔成熟季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商贩纷至沓来,订购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知味大师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知味大师、福猪、威尔信三个品牌的产品:脆皮肠、腊肉制品、熏煮香肠制品、酱卤肉制品、速冻肉丸制品等四大类, 100多个品种远销港、澳市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以上城市以及各类星级酒家、西餐厅,中小学生的早餐店、24小时便利店等。2011--2013年紫冲,上坪,读书,龙湾50公顷冬枣基地生产的冬枣、中秋酥脆枣以及由画眉,和平,先锋,沙井等村建成的200公顷百合基地生产的百合,质优价高,远销全国各地,远近闻名。

风景名胜   夜架桥来由:明洪武年间,镇内易家村有一河流阻隔不能通行,当地老百姓为了通行方便,决定修建一座石桥,但不管怎样就是无法在河底打牢基础。相传当时每天做事有100民工,可吃饭的时候总是只有99人,据传有一人是仙人,怜悯百姓疾苦,一夜之间就将这座桥架起了,当地老百姓赐名此桥为夜架桥。

 

皇帽岗、万岁桥、躲营山、马叫停传说:相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撤销三藩。(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触犯了三藩之首吴藩平西王吴三桂的根本利益,他们不甘愿接受朝廷对自己权利的剥夺。同时清廷撤藩也使吴藩属下的广大基层吏民深感不安,多抱抵触情绪。从而激起了他们的怨恨,决定反判清朝庭,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方告平息,历时八年。期间,清兵在讨伐吴三桂的过程中,在镇内黎照村、易家村地段,吴三桂的官帽被风刮走挂在树上,吴三桂也急中生智躲于一座桥下,而吴藩的军队和马匹也在附近的易家村地段藏匿,此刻马匹也停止了嘶鸣,清兵急于追杀吴三桂,经过此地段时又寂静无声,让吴三桂躲过一劫。至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吴三桂感念此福地救过他一命,遂赐脱帽岸为皇帽岸,石桥为万岁桥,军队和马匹藏匿的地方为躲营山和马叫停。

                          沙井古韵

 

镇内沙井村老沙井湾院落因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历史悠久,至今有近200年历史。从建成至今一直保存完好。2014年被湖南省列为古民居保护村。该院落三面环山、山环水抱;坐南朝北、错落有致;环境清幽、屋宇井然;峦石砌基,青砖筑墙;采光通风,纵横相连;杉木架构,青瓦盖顶;浮雕石刻,美伦美奂。既古朴简约又富含神韵。气势恢宏,浑然天成。

沙井湾老屋位于镇内沙井村,距县城20公里。原为一刘姓家族的庄院。据传有约两百年历史。庄院分上下两院,相距300余米,上沙井院坐落在化龙町东部,砖木结构,高两层,120余间房子,为“三进九厅十八井构架”。庄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纵深约5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西面一马平川、万顷良田,东面玉峰山矗立、群山如黛。院前有一小河潺潺流过,后有小丘环抱,树木葱茏。庄院大门上有右刻:山迴水抱,诚如斯言。下沙井院系上沙井院后裔所续建,院内石墙上题字落款为宣统元年(公元1909)已酉十二月十三日子时筑造。下院建筑风格与上院相近,规模略小于上院。坐北朝南,环境清幽,屋宇井然,木刻、石雕保存完好。 解放后,刘家产业在土改中被全部充公,其宅院也被100多户外姓人家分而居之,目前在沙井上院老屋居住的30余户没有一个系刘家嫡系传人,故古居的具体建筑年代以及刘氏族谱,也无法一一考究。

沙井下院系清朝宣统元年(公元1909)已酉十二月十三日子时刘贤灿所创。刘贤灿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克勤克俭,营谋有方,开创了刘氏家族几代的辉煌。子孝孙贤,人才辈出。刘氏后裔中有人及第,有人像贤,亦有人纯武,更有人继承祖业。及第四代刘湘屏,继承祖业;刘西屏曾任国民党县政府秘书,后任教书先生;刘堃屏曾与周恩来总理一同做党的地下工作;刘新屏系黄埔军校06期毕业生,任国民党师长;刘亚屏任国民党县政府秘书。第五代刘学沛,曾任福建福州社会科学院院长;刘醒夫,曾任湖南省纪委副主任兼工业处处长,退休于省政府。刘氏家族后裔现有200人左右,有100余人在福建、海南、广西、广东、江西、天津等省份工作,子孙遍布全国大江南北。

沙井上院老屋的大门古朴典雅,坚实耐用;石凳石缸,青岗岩制成并雕龙刻凤,摆放有序,美不胜收。相传老屋主人艰苦备尝,勤俭持家,历经三十余年才建成沙井湾豪宅,家境殷实,却绝不奢侈;为人十分低调内敛,秉承财不露富的持家本色。相传老屋门前的田土归另外一个村的刘氏家族所有,因妒忌刘贤灿的家资逐渐坐大,刘贤灿即使愿意耗巨资予以调换,对方也不愿将自家土地置换给刘贤灿建房。因此下院落的建造只能绕过对方田地,故而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格局。

 

沙井湾上下两院老屋布局合理,层楼叠院,纵横交错,相互毗邻,疏密有度,紧致规则。巷子成行,排列有序,房屋主次分明,厅房、住房、厢房、客房、厨房、茅房搭配得当。院落大门连接正厅屋的是青石板铺路,阶级和走廊采用长条青石板奠基,方形石板横砌;其他行人路都是鹅卵石铺就,花色繁多,形式多样,视觉效果很好。既便于雨天行走,又能防止路面湿滑,还能起到足部按摩,身体保健的作用,更能保护地下生态环境,防止由于地下水干涸而造成的地面下沉。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在院内走动,脚都不会沾灰沾泥。也不会淋雨。整个庄院建造精致,木门以浅浮雕装饰,缀以花草虫鱼图案。窗花更是刀法细腻,工艺精美,千姿百态。如今都保存完好。院内石凳琳琅满目,形式多样,龟寿、悬壁、雕花、瑞兽等石凳、方凳应有尽有,内容丰富,精美绝伦。院内各种护栏用浅浮雕刻,工艺精美,造型逼真,题材多样,千姿百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花卉鸟兽等等,图案美伦美奂,或人或兽、或花或鸟、或龙或凤,无不栩栩如生。在古建筑围墙和屋檐的墙壁上都用油漆刷墙还绘有彩图,不仅美观,而且耐用;有很好的防水、防腐蚀作用,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彩绘的内容多姿多彩:年年有鱼、鸳鸯戏水、莲开并蒂、松鹤延年,寓意深刻,深情隽永。在院内中,屋宇对称,巷巷相连,采光通风,防火防盗,自然贴切。房屋一层为青砖铺地,二层为木楼构架,屋顶为桁条、椽皮、青瓦盖顶;居住其中冬暖夏凉。院内都是青石砌成的排水沟和储水沟:包括明沟跟暗沟两部分,设计科学,排水合理。在多雨季节既能防止内涝,又可在少雨季节适量蓄水。院内有一处荷花池,附设在院内一处小花园内,用储备的雨水在花池放莲藕养鲤鱼。预示着整个家属莲开并蒂、藕节同心、鲤鱼戏水、年年有余。好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老屋主人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又享有那种闲云野鹤、寄情山水的高尚道德情操。院内古色古香的门饰、讲究的屋檐、规则的青石台阶,很容易将人的思绪带进清晚时期那出神入化的建筑艺术世界。

如今的沙井湾老宅,已褪去了当年火热的气息。穿梭于老屋阶巷之中,扶今追昔,仿佛步入幽深的历史画廊,抚摸着青砖石墙,仿佛能嗅到当年刘氏祖辈们艰苦创业的热汗气息,穿过岁月的烟尘,沙井湾古居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科学构建更加让人折服、惊叹。

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古居距离今天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但它却渗透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气息,为留住乡愁,它发挥了现代建筑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事务    镇内大坪村(原江南村)建有娘娘庙、戏台、长亭(约20米)娘娘庙始建于民国时期,80年代末期,一些信佛教的群众和个体老板捐资重建娘娘庙和修建了戏台及长亭,庙内有观音老母等7位仙娘。供信教群众烧香、许愿、祈求平安、求财、求子。每年2月19、6月19、9月19,信教群众聚会寺庵,烧香许愿。

镇内新铺子村宗显,法号:南岳广济寺宗显大师,现任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山村陈中华,法号:南岳大庙传教师;现任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华山村陈子杰,法号:南岳万寿寺传法师,现任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杨柳村徐建国,法号:广东韶关云门寺民国法师,现任云门寺佛学院讲师;杨柳村李国顺,法号:广东韶关云门寺民定法师,现任云门寺知客师。

撰稿:彭荣华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