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戏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 2022

2022

2023-09-28 1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第 一 单元第 1 课 主备人: 审核人:课题 1《社戏》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总 2 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重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教学方法: 1.情景法 让学生回忆童年难忘的文化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 通过朗读或默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探究讨论法 在选择教法时,教师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一 知识链接 学生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二 教材自学 快速阅读课文,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三 自学质疑 学生自学完有什么疑问或问题,提出来留待课堂解决。 我的困难(或问题)是: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 1.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老师侯课时,运用教学助手上的移动讲台,快速拍摄学生搜集的文字、 图片资料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留待解决。) 二、聚焦问题 (一)学生自学质疑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1.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三、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快速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探究详略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交流下面的问题。 (1)哪些情节写得详细 哪些情节写得简略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3)作者安排材料的技巧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活动完成方式:合作研究、展示分享、讨论质疑。 具体措施为:首先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教学助手上随机挑人 这一工具,挑选个别小组上台展示分享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有针对性地提问质疑,最后师生互为补充完善。 探究活动三:重点品读,探究匠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9段,思考: 1.“我”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 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2.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去看戏,还要写戏前波折 四、深度构建 (一)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详略得当、跌宕起伏,是本文叙事的艺术特色。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有略地处理了大量似乎与中心思想联系并不紧密的材料。那么,作者想要借这些“枝节”表现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解读。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或思维导图或思想方法等。课后拓学巩固知识 课后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和对应的描写,感受“我”寄寓的情感 二、拓展提升 从主题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习俗的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社戏 民风淳朴 伙伴友善 回忆美好教学反思:第 一 单元第 1 课 主备人: 节银霞 审核人:课题 1《社戏》 课时 第 2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总 2 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探究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教学重点: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探究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讨论。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一教材自学 1探究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自学质疑 学生自学完有什么疑问或问题,提出来留待课堂解决。 我的困难(或问题)是: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 检查作业,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在正式讲解之前先检查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本节课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 上面两幅图画分别描绘了文中哪两个故事情节 你能判断出其中的一两个人物吗 学生回答:归航偷豆、看戏余波。人物有:双喜、六一公公、阿发、桂生等。 本环节采用图片辨识的形式,一方面,形式新颖,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借助图片辨识,巩固上节课所学故事情节,导入本节课对人物的分析,水到渠成。 二、聚焦问题 (一)学生自学质疑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 (二)教师提出问题: 戏让“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三、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一:品析人物。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概括文中关于他的情节并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提示: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抓住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解答时先确定喜欢的人物,然后在文中圈画出作者对他的描写,最后分析其性格特征。 学生根据指导,自己先找到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判断人物形象,完成表格。 人物性格特征情节描写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探究活动二:.品析景物。 (1)家乡不仅人美,环境也很美。请同学们品读课文第10—13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给你的感受如何。 (2)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技巧,让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如此鲜活 (3)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4)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写景的妙处。学生齐读第10,11段。 活动完成方式:合作研究、展示分享、讨论质疑。 具体措施为:首先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教学助手上随机挑人 这一工具,挑选个别小组上台展示分享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有 针对性地提问质疑,最后师生互为补充完善。 探究活动三:.品析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和形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五种吗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内容,举例分析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探究活动四:理解句意,归纳主旨 戏让“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四、深度构建 (一)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一群孩子驾船荡漾在故乡小河上,兴致盎然地去看一场其实单调乏味的社戏,回航时吃的也是“清水蒸煮”的罗汉豆。然而这样的戏,这样的经历,却让“我”一生难忘。作者借看戏一事,表达了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让我们静心冥想,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活动 哪些又让你难忘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或思维导图或思想方法等。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我们的心灵阵阵回响。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到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右侧的这副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课后拓学巩固知识 .完成本课练习题。 二、拓展提升 写一篇回忆童年文化活动的短文三四百字即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2课 主备人: 杨艳艳 审核人:课题 《回延安》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总2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信天游”的特点,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熟读并背诵诗歌。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语言形式和朗读技巧。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信天游”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语言形式和朗读技巧。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朗读法相结合。 2.自学、研学、拓学。教学媒体: 多媒体、文字资料,音频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一 、知识链接 学生收集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点。 二.教材自学 (一)学生自主通读诗歌,标注小节号,注意读准字音并把握朗读技巧。 三.自学质疑 我的困难或问题: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 1. 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巩固文学常识。 2.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二、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 (一)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反复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2.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或学生也可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揣摩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 4.一名学生试读,师生评价,再次明确朗读要领。 (二)小组合作学习。 1.这首诗歌和你们以前读过的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2.诗歌共分为五小节,这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活动完成方式:合作研究、展示分享、讨论质疑。 具体措施为:首先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教学助手上随机挑人 这一工具,挑选个别小组上台展示分享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有针对性地提问质疑,最后教师明确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并补充完善“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三、深度构建 (一)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二)学生配乐朗读本诗。课后拓学背诵课文。 见学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2课 主备人: 杨艳艳 审核人:课题 《回延安》 课时 第2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总2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2.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文字资料、音频。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一 、阅读《回延安》,回答问题。 二.自学质疑 我的困难或问题: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 1.随机抽查一组学生讲解“自学活动”部分,检查巩固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齐读或抽生朗读。 二、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 (一)小组合作。 1.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活动完成方式:合作研究、展示分享、讨论质疑。 具体措施为:首先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教学助手上随机挑人 这一工具,挑选个别小组上台展示分享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有针对性地提问质疑,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善用修辞表达情感,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二)自主探究。 1.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表现了延安人民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三、深度构建 (一)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二)学生齐背本诗。课后拓学见学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 单元 3 课 主备人: 王峰 审核人:课题 《安塞腰鼓》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自 读总1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与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3.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安塞腰鼓气壮山河的气势,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民风民俗,体会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丰富文化素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展示。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1.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语。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②当它 (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2.搜集作者资料并填空。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    ,陕西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        。 3.思考:文章叙写了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表演。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安塞腰鼓的 自学质疑: 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 (把学生的学案拍照上传,随机挑选学生上黑板批阅并对学案进行评价) 二、聚焦问题 (一)学生自学质疑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预设: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研究分享 环节一:范读课文,感受气势。 1.播放录音,名家引路。 2.自读课文,读出气势。 朗读指导: 第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第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第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环节二: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一: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安塞腰鼓的 根据时间顺序,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部分。 鼓响前和鼓声止都是“静”,文章重点是描写腰鼓表演,那么写前后的“静”有什么作用呢 以静衬动,更显出腰鼓给人的震撼力。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以静衬动,写人们沉醉在安塞腰鼓所带来的意境当中,突出它的感染力强。 学生分小组展开合作探究。 预设: (1)写表演安塞腰鼓的场面及给人的联想,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磅礴和豪放。(恢宏的场面) (2)写观众与鼓声产生共鸣,突出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和鼓舞。(雄壮的声响) (3)写声势,安塞腰鼓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突出安塞腰鼓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朴实有力量的后生) (4)写舞姿,极赞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奇丽变化的舞姿) 标志词: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结:整个作品,作者实际上描绘了一场精彩的腰鼓表演,从开始“静”的氛围写起,重点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场面、声势以及表演者的舞姿,展现了腰鼓的激情喧响,最后写表演结束时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闹,再由闹到静,起伏跌宕,回环完整。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探究活动二:细读课文,品作品之美。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归纳:本部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2.元气淋漓的后生美。“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宏伟壮阔的场面美。“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雄伟沉重的声响美。“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奇丽变化的舞姿美。“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归纳: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叠词,极力渲染、铺排,将安塞腰鼓的雄壮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3.“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归纳:议论抒情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 小结:正是排比、短句、叠词、直抒胸臆手法的综合运用,才让作品充满了磅礴的力量,使作品如此富有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技巧。 探究活动三:感悟美文,品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文字意在传递怎样的思想情感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表现出来。 2.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四、深度构建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安塞腰鼓。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课后拓学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背诵。 完成学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1单元第4课 主备人: 审核人:课题 《灯笼》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自读课总 1 课时 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围绕“灯笼”组织材料。感受散文的自由笔法。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围绕“灯笼”组织材料。感受散文的自由笔法。 教学难点: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 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自学法。课前自学自学活动: 1、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了解灯笼的相关民俗知识。(文字、图片、视频) 2、搜集灯笼相关的诗句 3、完成学案的课前自学 自学质疑:如:我的困难(或问题)是:课上研学自学反馈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利用高拍仪展示学生课前预习,其他学生批改点评。 聚焦问题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三、研究分享 探究活动一:朗读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散文的自由笔法。 探究活动二:散文作品,作者抒发情怀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体会作用。 文中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不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的,丝毫不见生硬的拼凑。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文的特异之处,在于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点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议论句很少,这就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 探究活动三: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眼中,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和富贵。围绕灯笼,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的意义村民日常 生活1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割,给人以温暖。3“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5,9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乡村艺术 表演2“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6“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乡村年节 景象7“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8“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历史文化7“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10“‘……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11“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探究活动四:小小的灯笼,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请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承载作者情感的句子,品味灯笼承载的情感。 段落内容概括情感3祖父夜行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5慈母之爱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6乡俗还愿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温暖他人。7元宵张灯太平丰年热闹景象,灯笼入梦。8族姊远嫁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9朱红描字曾经的快事,“喜悦”“爱”“爱好”等词语传达出对乡俗的迷恋。10献帝灯笼献帝是东汉末代皇帝,屡受强人摆布,郁悒而终,这是发历史之幽情。11灯笼下马前卒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四、深度建构: 一个小小的灯笼寄予了作者温暖的祖孙情,母子情,壮烈的保家卫国情。一个小小器物可以怀人,思乡,忧国。一个微小事物,一些微末之人,能述家国之事,抒壮烈之豪情。如果灯笼是小,那么家国情就是大。在写法上我们可以称为:小中见大,以小写大。课后拓学:见学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