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区界面功能以进行购买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2023-08-24 2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城市空间的共享也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兴起的爱彼迎(Airbnb)与好处(Meetbest)以互联网平台的方式,将闲置的卧室空间与客厅空间进行共享使用。因此,针对存量的共享可以提高利用效率,针对增量的共享则可以视为空间生产的一种新方式。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空间仅作为容器的认知,而将其视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8]。他提出以平等的集体权利代替个人权利和私人物权,以建构一种不同的城市日常生活[9]。因此,城市空间的共享也可以视为一种集体权利的再现。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认为共享资源并非一种特定的事物或资产,是作为社会关系被某种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并强调在城市权利上,也更尊重市民主体地位[10]。共享理念在城市空间中反映了新的社会关系与城市治理策略。

建筑学当中对共享理念的讨论也关注于空间形式与空间的生产。李振宇和朱怡晨的《迈向共享建筑学》一文阐述了共享的三种模式与四种表达方式,开启了共享建筑学研究的新路径并揭示了共享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建筑类型的生成[11]。共享建筑学的兴起,为社区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叶青在深圳建科大楼的实践中将共享作为核心设计理念[12],并主持编写了一系列书籍——《共享设计》《共享建造》《共享运营》[13]。可见共享理念在建筑学领域已有实践与理论探索,并且其对空间组织与形式变化具有影响。

在社区更新的讨论中,童明和任广以上海的昌五小区围墙改造实践为例,提出了一种微更新过程中灵活、协调、有机的城市空间修补策略[14]。其策略与共享理念当中对于空间使用的关注与细微敏感的社区各方协调具有一致性。章迎庆和孟君君基于共享理念研究了上海贵州西里弄的更新策略,指出共享理念对于激发和释放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15]。龚书章以台北为例,研究了城市大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共领域与生活性的缺失,并提出社区更新当中“小区感”建构的重要性[16],其理论也反映了城市更新当中对于重塑社区感的需求。王辉提出社区更新可采用“空间正义”为基础的设计策略,以日常为本体应对复杂的场地情况[17]。“空间正义”本身也可理解为是共享理念的一个延伸,在寻求社会学层面的空间公平、多主体使用、秩序建立上具有一致性。共享理念通过重塑社区空间关系、重塑邻里秩序等方式,具有回应社区空间失序、社区活力缺乏等问题的可能,因此其对社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共享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带有社会属性的功能,并可以将其作为社区更新的一种方法。因此建筑学语境下,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表达研究具有意义。本文聚焦于社区更新中空间的共享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现上海的社区更新当中共享理念与形式的关联显得尤为紧密,共享理念作为一种形式动力,在社区更新当中出现三种场景表达(见图1)。

1.共享理念作为社区更新的形式动力图示

2 共享理念的三种场景表达

上海存在约1.4万个居住环境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2015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体现上海城市发展由扩张模式转向关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18]。随着上海提出要进行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组织推动的“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作为共享社区计划的实践,自2016年起进行了试点性改造探索[19]。上海的社区具有更新的必要性与政策支持,在已完成的社区更新项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其中以微更新模式为主,部分结合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形成面向社区的共享配套设施。

社区中的共享空间作为载体反映了共享理念的形式表达,也成为本文的观察视点。社区中的共享空间则可定义为社区当中不同的主体可以共同或各自相对自由使用的空间。通过调研上海较新的9个社区更新项目(见图2),将其中的共享空间归纳为三种表达方式:边界场所的建构、交通空间的复合、配套设施的兼容(见表1)。在社区更新当中,共享理念的介入可以通过三种表达形式,形成现有空间环境下的共享升级。社区更新中以共享空间的塑造创造更具活力的社区空间,同时激发居民在场的活动与交往,也形成新的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与社会联系。

2.上海九个社区更新案例位置示意

表1.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三种场景表达

2.1 边界场所的重构

边界在空间限定中起重要作用,从简易的栅栏到坚实的围墙,赋予边界不同的形式。常见的封闭社区一般具有类似围墙的实体边界,在保护私密性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隔离与封闭,并因此产生了较为消极的空间界面。建筑与城市理论的相关学者也对边界做出了不同的讨论与思考,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筑五点中的底层架空与屋顶绿化;柯林·罗(Colin Rowe)的透明性理论讨论了一种建筑界面以透明为线索的表达机制[20];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则是提出了边界(edge)作为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21];戴维·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讨论的蜿蜒的法则[22]以及开放街区理等建筑理论与城市理论都强调了边界在事件塑造上的可能性。

边界也不仅具有限定空间的作用,作为异质性空间也存在激发事件的可能性。空间层面与交往层面的边界共享成为社区更新当中共享的表达形式之一。上海的社区更新当中,有多个案例将社区及其建筑的边界空间作为更新策略关注的重点。共享也使得建筑的边界不再必须是刚性的,而可以成为事件产生的场所,并彰显了共享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打开方式反映了当下新的社会需求。

童明主持设计的昌五小区围墙改造项目是以边界让渡共享 ①的形式塑造社区共享空间。项目通过对传统封闭社区长约400 m的围墙改造,以微更新的方式重构了一个供周边居民共享的线性活动空间(见图3)。边界上这个宽度在1 m~8 m之间、原本属于社区内部的边缘空间,被让渡给城市,但其空间分割功能得以保留[14]。原本冗长且单调的围墙,被共享且富有园林趣味的模糊空间所取代(见图4)。边界空间结合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的形式,塑造了一种新的秩序关系,也加载了线性的步行路径,创造出一个“场所化的线性园林”[14],成为共享的社区边界。

左图:3. 昌里园内部共享路径与庭院

右图:4. 昌里园借鉴园林框景的手法

位于永嘉路309号的口袋广场(见图5),是改造利用三面建筑之间的边界空间,所形成的社区共享的口袋广场。设计师尝试在这由低多层房屋山墙与围墙三面围合的基地,塑造富有“私密感与领域感”的空间[23]。通过单侧立柱的回廊,形成口袋广场的围合与遮蔽,广场中间的硬质空地则可供市民休憩并在节日时用于特色市集等活动(见图6)。硬质铺地上的旱喷不仅夏季可供儿童戏水,还成为软性清空广场的方式,兼顾周围居民对安静的需求[23]。广场南侧尽端预留辅助用房最终成为一个小型咖啡馆,使得广场的功能性进一步完善。面向街道的灌木池结合可滑动的铁门,都为空间的管理与经营提供了前置的设想。社区当中这一凹入的空间,在细致且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下,成为共享的社区空间。

左图:5. 枫林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拱形立面与金属枫叶

右图:6. 枫林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柱廊

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是对其沿街界面进行改造,形成具有连续拱的柱廊公共空间(见图7),同时成为社区中心内展厅的独立入口。柱廊立面采用的剁斧石镶嵌大小各异的金属枫叶,拱形入口使用鲜艳橙红色金属板勾勒出半弧形的边缘,内侧采用全玻璃面,创造出一个具纵深感与透明性的边界空间(见图8)。鲜艳的颜色以及墙面上会反射灯光的金属枫叶吸引着街道上的行人,也赋予周边老龄化的社区空间一些活力。这一看似平常的界面,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个可驻足、可穿行、可交谈的檐下空间,日常的活动在此发生,一个具有场所感的共享边界空间产生了(见表2)。

左图 :7. 永嘉路309号口袋广场的沿街界面

右图:8. 永嘉路309号口袋广场被用作集市

表2. 边界场所建构

2.2 交通空间的复合

上海的社区更新案例中,通过对部分交通空间的改造,在保留通过性的同时,增强其共享性与场所感,形成可供人驻留或共享使用的空间,成为共享在社区更新中的又一种表达。社区当中的宅间小路、过街楼、门廊等作为交通空间通常仅具有通行功能。这一普遍存在的空间,其空间感受通常较为单调,常常成为居民侵占的对象,杂乱的社区环境也随之产生。交通空间也自然成为社区更新重塑空间秩序的关注重点。

五原路的聚福咖啡店(Shanghai Lander)则是将居民楼之间原本的平房部分进行改造,形成道路与店铺的结合。场地进深约30 m,设计将街道路径最大限度地延伸进室内(见图9)。通道的一侧为长18 m的连续长椅配合形态各异的独立沙发,另一侧为吧台及展示区。在通道的尽端为放大的阅读区,一张大长桌结合钢琴与采光天窗形成独特的阅读氛围,经由一个直跑楼梯,通向社区内部屋顶平台(见图10)。空间置入咖啡厅的商业属性使得交通空间得以拓展延伸,形成店铺与道路的融合共享。交通空间从街道延展进入室内,塑造出富有街道感的室内空间,也形成线性展开的共享空间。

左图:9. 聚福五原路店将街道空间引入室内

右图:10. 聚福五原路店形成交通空间与店铺的结合

左图:11. 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弄的过街楼被改造为共享图书馆

右图:12. 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弄的巷道置入共享客厅

新华路的新·境口袋公园是对居民楼与社区活动中心之间的闲置空间进行改造更新,形成了一个可漫步通行的花园展示廊。场地原本是社区内的违章搭建的面馆,拆除后成为闲置的空地。更新项目采用不锈钢镜面以及耐候钢板等多种材质,结合丰富的植物搭配,塑造具有视线交流以及安全感的交通空间。耐候钢板被用于入口处,与两侧建筑的涂料立面形成对比,并以凹入的梯形空间结合铜制新华路地图形成入口氛围(见图13)。进入花园后是曲线的步道,结合两侧镜面不锈钢板的反射效果形成视觉上的空间拓展与安全感的塑造。新华路历史建筑展示板被隐藏在可开启的镜面不锈钢背后,形成可开可闭的空间界面(见图14)。穿过场地后可以抵达一旁社区活动中心的入口广场。闲置的空间在此被赋予了展示与漫步的功能,形成社区当中交通空间的共享(见表3)。

左图:13. 新华路的新·境口袋公园入口采用耐候钢板材质

右图:14. 隐藏在镜面不锈钢后的展板

表3. 交通空间复合

2.3 配套设施的兼容

社区配套设施多种多样,如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健身设施等。社区配套的功属性在当下也发生着转变,从单一功能的管理型转变至服务型,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共享型,并逐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经过改造更新后的空间成为共享的社区配套是共享在社区更新中的第三种表达。

上海陆家嘴东园二村内的社区服务中心将内部庭院及屋顶面向社区共享。社区中心的内院被置入金属材质的环形柱廊,形成可走、可停、可坐的休憩空间(见图15)。通透的柱廊取代了原有的围墙与铁门,也成为社区服务中心入口的雨棚,同时与周边的住宅楼形成界面的呼应(见图16)。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围护墙采用了玻璃砖的形式,塑造内外之间的联系。服务中心二层为社区活动室,其所连接的屋顶被改造成为一个阶梯式的露天小剧场,分时共享给周边居民。值得注意的是,内院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是作为景观场地,但在使用过程中被改为了硬质铺地,反映了社区居民对于可共享活动场地的需求。作为社区配套的空间不再是孤立且封闭的,而变为开放与共享。

左图:15. 东园社区服务中心的柱廊同时作为入口雨棚

右图:16. 东园社区服务中心柱廊延伸进入内部庭院

愚园路社区活动中心改造,是将社区配套功能以线性方式在老建筑内展开。改造后的底层形成了为社区服务的配套商业与公共市集,周边曾经存在过的小店在筛选后被重新汇聚于此(见图17),例如老面馆、耳光混沌、泰康食品等[25]。二层为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舞蹈室等共享空间。美术馆主展厅外的彩虹廊既是结构构件也是一件装置展品[25],形成多彩的社区配套空间(见图18)。美术馆内部空间则采用贯通的大空间,赋予场地灵活共享使用的可能性。这一共享的社区配套在延续场地小资情调的同时,也与社区居民的日常性达成和解。

左图:17. 愚园路社区中心底层的公共市集

右图:18. 愚园路社区中心二层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及彩虹廊

三邻桥社区公园是原保温瓶胆厂改造而来,形成巨大的社区公园作为配套,供附近社区居民共享使用。工业遗存在改造更新后被纳入社区生活,形成居民与历史的新互动,也成为社区配套共享的一种方式。部分厂房被改造成为运动主题的活动场所,如篮球馆、健身房等。厂房之间的林荫道被用作健身步道,在地面层串联起周边地块,形成可穿越的社区运动路径(见图19)。位于场地中部的三邻广场作为较大的一个节点,设置了露天影院与广场装饰照明,形成共享的社区活动场地。通过设置二层连廊步道,提供了露天影院的另一个观影视角,也形成多维度的共享空间(见图20)(见表4)。

19. 三邻桥社区公园的健身步道

20. 三邻桥社区公园的二层廊道系统

表4. 配套设施兼容

3 共享理念作为新的形式动力

共享理念可以作为新的形式动力,催生了新的设计场景和手法。当下上海的社区更新当中,可观察到共享理念在其中产生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其一为推动空间与功能产生了重组,其二为改变空间的使用方式与互动方式。通过这两方面的积极影响,赋能社区更新,创造出更具活力且更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社区空间。

3.1 共享理念改变功能组织模式

功能的重组首先体现在共享空间的置入。社区更新通过空间的边界开放、空间分层以及空间嵌套进行重组,形成不同程度可达性的分级,从而产生空间共享的一种物理限定。社区当中开放性不同的空间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共享。按照全民共享、让渡共享、群共享的分类[11],群共享的范围实际上存在多种可能性。张利指出社区空间的美“在于其对生活其中的人的活动的激发” [26]。社区更新中通过置入共享空间可以扩展社区居民活动与交往的范围,同时促进新的社交联系。

其次是消极空间的利用。社区当中的消极空间可以是社区边界的荒地,可以是建筑之间被侵占的道路,也可以是社区配套闲置的空间。在共享理念推动下,可以通过整合利用,重塑消极空间的秩序,提升社区空间品质。消极空间同时也是空间品质提升的潜力空间,通常在利益相关方协商后,对闲置的消极空间进行改造更新能产生空间重组与品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空间重组的具体方法可以是置入硬质活动场地、设置放大节点空间、布置休息座椅等,结合观景视线,营造可停留场所。通过控制边界开口,组织漫游路径,使得边界兼具模糊性与一定厚度,成为可承载事件的场所。路径空间则可以通过丰富其界面,增强空间体验性与探索性,例如结合道路设置展示区域,通过材质及颜色变化改变通行体验,或是将路径延伸进室内,产生界面的凹入等方式。置入的共享空间通常由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治与邻里关系。

功能的重组则反映在开放功能的析出与配套服务的支持。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看,居住功能当中除了卧室、卫生间等私密性较强的功能之外,还有如客厅、餐厅、茶书房等较为开放的功能,这部分功能在当下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析出的可能性,即住户套内不再必须拥有这些空间,而转变为注重外部共享使用这些功能。在当前的社区更新当中,共享厨房、共享客厅、共享图书馆、共享直播间等也随之出现。多种开放功能或从套内析出,或作为新的功能类型加载于社区当中。

其次,配套服务的支撑成为共享在社区当中可持续存在的关键。社区当中的功能组成与分布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着变化。原有社区的功能配置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被放置于社区当中,例如健身房、图书馆、茶室以及市集等功能都在新的社区功能的范围之内。这些新功能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共享使用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例如愚园路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就是在展览之外结合公共市集功能,以应对“场地周边缺少一个更加开放的、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消费亲民的采买空间”[25]。共享服务在此起到了支撑空间运营自恰的作用。

3.2 共享理念作为场所营造驱动力

在信息化繁荣的当下,共享空间的互动不仅在线下,也在线上。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的网络空间理论以网络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并指出“网络形态是关系剧烈重组的一个资源” 2 [8]。周榕指出硅基文明与碳基文明将长期共存,并形成“双重场域”[27]。因此网络在社区更新中也起到资源重组的作用,使得空间的共享形成线下与线上的互动耦合。虚拟空间中的共享与场所营造也许是需要讨论的另一方面,可阅读的二维码是较为基础的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方式。扫描新华路新·境口袋公园的展板上的二维码后,可播放关于新华路历史的陈述。更为自主的互动存在于社交网络之中,微博、小红书以及朋友圈的发帖都是个体的自我彰显,也将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时空要素保存于线上。线上的互动行为有时也会反馈至线下,带来打卡的热潮,例如愚园路社区中心与聚福五原路店。信息时代物理空间的可达性与信息空间的可达性也许同样重要,共享场所的营造需要对二者进行关注。

4 小结

上海的社区更新中呈现以共享为导向的设计趋势,当中呈现了空间与功能的重组,以及新的空间互动方式。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具有三种场景表达——边界场所的共享、路径空间的共享与配套设施的共享,共享也成为社区场所营造的一种新方式。

共享理念通过对空间的组织方式、使用方式、互动方式以及社区场所的营造方式等提出新要求,由此产生社区更新的形式动力。具体可通过控制边界开口比例、增加边界场所厚度、置入硬质活动场地、延伸路径空间进入室内、丰富路径界面等方式塑造社区共享空间。通过设置分时开放的屋顶空间、边界敞开的柱廊空间、连续的立体连廊、贯通的灵活空间等方式可形成串联的社区共享空间的可能性。进一步组织漫游路径、布置休憩座椅等,使得社区内的共享空间成为可停、可座、可看、可承载事件、可激发活力的共享场所。共享的社会属性契合了社区更新的本质,对社区空间的营造提出兼顾使用效率与人文关怀的要求,可以预见共享将对未来社区更新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图片来源:图表均由作者绘制;图1至图20由王达仁绘制、拍摄。)

注释:

1 让渡共享出自《迈向共享建筑学》一文,意为将部分原属于内部的较私密空间,让渡为全民共同参与的市民空间。

2 原文出自:CASTELLS M. The Power of Identity[M]. Malden (Mas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470.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石楠.共享[J].城市规划,2018,42(07):1.

[3]曹政.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4]HANSON C S,HANSON K S. The Cohousing Handbook: Building a Place for Community [M/OL].[2021-04-12].https://library.uniteddiversity.coop/Ecovillages_and_Low_Impact_Development/Cohousing/The_Cohousing_Handbook-Building_a_Place_for_Community. pdf .

[5]筱原聪子,姜涌.日本居住方式的过去与未来——从共享住宅看生活方式的新选择[J].城市设计,2016(03):36-47.

[6]刘根荣.共享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者[J].经济学家,2017(05):97-104.

[7]诸大建,佘依爽.从所有到所用的共享未来——诸大建谈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J].景观设计学,2017,5(03):32-39.

[8]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 [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戴维·哈维.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李振宇,朱怡晨.迈向共享建筑学[J].建筑学报,2017(12):60-65.

[12]袁小宜,叶青,刘宗源,等.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J].建筑学报, 2010(1):14-19.

[13]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共享·一座建筑和她的故事.第一部.共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4]童明,任广.边界重构——昌五小区围墙改造[J].建筑学报,2020  (10):15-21.

[15]章迎庆,孟君君.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上海市贵州西里弄社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89-93.

[16]龚书章.以再生与公共意识启动城市的微更新行动[J].时代建筑,2016(04):29-33.

[17]王辉.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设计直觉——一种朴素的胡同更新实践观[J].建筑学报,2020(10):34-42.

[18]陈敏.城市空间微更新之上海实践[J].建筑学报,2020(10):29-33.

[19]马宏,应孔晋.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时代建筑,2016(04):10-17.

[20] ROWE C, SLUTZKY R.Transparency: Literal and Phenomenal [J]. Perspecta, 1963(8): 45-54.

[21]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2]戴维·莱瑟巴罗.蜿蜒的法则[M]//卢永毅,编.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1—134.

[23]庄慎.城市社区开放空间的私密感和领域感——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20(10):22-28.

[24]童明,黄潇颖,任广.旧里新厅——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里弄微更新,上海,中国[J].世界建筑,2019(01):86-89.

[25]张海翱,梁栋楠.从拟物到共情: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更新改造:城市双修语境下的有机更新策略研究[J].时代建筑,2021(01):146-153.

[26]张利.“城市空地”的美学与可持续性[J].世界建筑,2021(04):8-9.

[27]周榕.硅基文明挑战下的城市因应[J].时代建筑,2016(04):42-46.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4期 有机更新语境下的城市精细化治理 王达仁、李振宇《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王达仁,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 研究生;李振宇(通讯作者),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4期 有机更新语境下的城市精细化治理 王达仁、李振宇《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王达仁,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 研究生;李振宇(通讯作者),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1] 叶青、郭永聪、李芬. 共享·共生 从共享设计到共享建 [J]. 时代建筑,2021(4):70-74.

[2] 王达仁、李振宇.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 以上海为例 [J]. 时代建筑,2021(4):75-79.

[3] 王辉.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空间共享 用罗尔斯的正义论来反思URBANUS都市实践的北京胡同更新案例 [J]. 时代建筑,2021(4):80-85.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标题请写明前缀【有机更新语境下的城市精细化治理】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