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文献综述论文 安徽日报

安徽日报

2024-07-12 2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将直接影响人民的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对社区公共

卫生治理的认识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基层的直接体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社区公共卫生治理得到社会的认同,也被寄予更高期望。当前,以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公司、自治组织、居民组成的社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还不够系统严密,要建立强大的社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还需更系统的政策支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到社区,让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治理有着更好的体验、对“健康中国”建设有着切实的感知。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须兼顾常态服务和应急管理。应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日常公共卫生治理,建立强有力的防控体系及应急管理体系,发挥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防输入、防蔓延、防输出”的功能。建立强有力的预警体系,包括监测、响应和报告系统;建立强有力的突发卫生事件控制体系,包括一线防疫和医护人员培育、储备系统,基础保障设施和战略物资储备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信息摸排以及确诊和分诊系统等。同时,夯实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采取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并能即时切换。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要协调强防控与保民生。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民生需求。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要将疫情防控举措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因疫情防控而受到影响的特殊群体(如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群体等)实施精准化、精细化帮扶。健全“三社联动”的机制、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和居民互助机制,使社区健康服务更显温情、更加无死角。

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的路径

当前,我国社区承载便民服务、拥军优属、养老助残、疫病防控、慈善救济等诸多功能。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要避免“碎片化”,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智慧化水平。街道和社区应评估、诊断和反思疫情期间社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将疫情防控经验教训作为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起点,充分依托大数据和各类信息化手段,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纳入智慧社区重要组成部分,搭建防控管理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智慧党建、社区客服热线等途径,引导居民通过社区信息平台构筑社区防线。有效管理和使用信息平台,为基层社区工作减负增能提效,为疫情防控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准。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全员培训,壮大群众防病治病“守门人”力量。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普及应用,发挥区域人力资源优势,梳理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特长,构建立体型的团队结构,形成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统一接受社区任务分配,迅速组织居民开展有效自救和互救。

提升居民公共卫生素养和社区安全韧性。要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素养提升活动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开展安全与急救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健康知识素养等专题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要引导公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组织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和专业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测评及筛查,精准掌握居民心理变化;结合居民心理应激不同层级,依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热线、心理健康讲座等实施居民心理危机干预及服务,增强社区公共安全和居民心理安全韧性。通过日常学习和演练培养居民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增强社区卫生安全韧性。

提升社区物资储备和环境整治能力。把应急物资储备作为社区卫生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摸清底数需求,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政府划拨、物业投入和居民自筹等渠道落实经费,做好防护和消杀用品、必备药物等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和更新工作。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以社区活动范围为中心,事先与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协调,建设和指定临时避难和隔离场所。将社区环境整治纳入社区治理,配合其他部门协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高标准加强维护和管理,织牢环境卫生防线,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做实做细,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

相关新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