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是什么意思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2024-07-11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成果是在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转型发展和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旨在使地方高校统计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协调课程关系,优化教学内容,最终实现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统计专业人才的输送。

一、项目背景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理学门类下,统计学类设置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其中,统计学侧重研究如何测度、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有关信息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应用统计学则从所研究的领域或专门问题出发,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以解决所需研究的问题。

海量数据给天生与数据打交道的统计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与基于传统样本数据的分析相比,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给我们打开全新的、更加开阔的视野,为统计学专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产业的稳定增长对统计学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他们在掌握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懂得如何判断数据质量,如何评价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准确清晰地呈现分析结论。传统统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在大数据环境下已不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输出统计应用人才为社会服务。

因此,在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传统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变革,而后制定切合实际的变革方案,使之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二、改革内容

(一)端正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审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聚焦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

以统计学专业为例,通过就业岗位需求调研,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统计学与信息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具备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决策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工作的创新型、实用型统计人才。

(二)契合大数据背景,基于需求导向,整合相关学科,优化课程体系

开展就业岗位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所显示的需求岗位、需求技能等,对原有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管理、分析与挖掘的技能与方法类课程,体现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坚持数学基础课程的坚实支撑。调整了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如将数学分析课程从19学分缩减到17学分;将高等代数课程和解析几何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学分从14学分降为11学分;相应的,教学内容上删除了与统计学后续课程无关的内容,在学时学分缩减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了数学建模课程群(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变函数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讲授论点集、极限之概念、函数、距离及联结、容量及可测性、线性体系、可测函数、定积分、不定积分及加性全连续集合函数等内容。另外,数理统计方向还开设了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等数学类课程。

(2)重视统计理论课程的稳固基础。以统计学专业为例,除了开设专业基础课概率论以外,将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计算与软件等课程整合成共享课程模块,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选修这次课程,目的是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具备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决策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工作。

(3)注意经济理论课程的适当引入。统计学专业开设了很多经济理论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统计学、风险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等课程,旨在促进与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开拓学生新的就业方向。应用统计学专业则开设了保险精算学、精算模型、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实用精算软件、投资组合理论、投资风险管理等保险精算和风险管理类课程。

(三)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高师院校统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准绳,构建系统的统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促进统计学专业学科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的统计专业人才。

系统构建了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市场(社会)调查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其中专业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是学生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理论方法的实践教学环节,穿插与理论教学过程中;市场调查实践、社会调查实践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一项实际调查项目;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则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具体的统计工作,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开始实验课程,增加实验课程学时和学分。以统计学专业为例,原有课程设置中除了大学物理实验和程序设计基础实验两门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以外,仅仅为抽样调查和统计软件两门课程安排了实验学时,但却没有单独开设实验课程。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将抽样调查和统计计算与软件(统计软件课程调整而来,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计算方法基础知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开设抽样调查实验和统计计算与软件实验;同时还增设了5门实验课程:数学建模实验、多元统计分析实验、回归分析实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

通过将统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融入到课程实验、调查实践、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传统课程与生产研究实践的融合,综合提升统计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优化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其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发展

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主要是保证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体现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要让课程容纳更多的教学信息和典型的案例,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和思维能力,从而让他们对统计专业课程充满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实践知识,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实践案例,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

以《应用回归分析》课程为例,一方面,对重要理论作严格的数学证明、公式推导,使回归分析的学习不失严谨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学时限制对一些过于复杂的数学理论,只介绍它们的意义而忽略推导过程,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另外,增加课本上没有的应用案例,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五)健全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优化培养环境

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实施中,做到“四个重点跟踪”,落实质量监控措施。一是跟踪重点阶段。坚持把开学、期中、节假日后与期末作为跟踪重点时期,着重把握教学准备、教学效果,侧重教学环境、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态度、按纲施教、实验实践、考试组织、成绩测评等环节的监控。二是跟踪重点对象。坚持把承担开新课教师作为跟踪的重点对象,着重把握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侧重师德、师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的监控。三是跟踪重点课程。坚持把主干课程、主要方向课程作为跟踪的重点,着重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侧重课程设置、课标执行、信息化手段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等环节监控。四是跟踪重点环节。坚持把课堂授课、实验、考试、毕业设计等环节作为跟踪的重点,侧重教学效果反馈和信息交流,准确把握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考试、毕业论文等重点环节,突出监控职能,强化跟踪措施的落实。

三、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新体系。本成果契合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大环境,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探索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把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统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形成了“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实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拥有深厚的学科发展沉淀,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在本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在课程设计上加强学生对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进行优化与设计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活动强化统计理论的应用和创新训练。

第三,探索出多元化的创新型、实用型统计人才培养途径。将统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融入到科学研究、学术竞赛、调查实践和创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传统课程与生产研究实践的融合,综合提升统计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本成果旨在更新统计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系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发展,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体现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项目实施初期应用于我校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2017-2018学年度和2018-2019学年度已经在信阳师范学院统计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抽样试验,实施效果显著,对统计学类专业学生的统计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人次。其中,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一、二、三等奖1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企业提供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服务。2017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高嘉蔓注册成立市场调研公司,为企业、政府以及研究机构提供了相关调研咨询服务;以统计调研协会为依托,圆满完成10项企业和机构委托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项目。(3)学生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人数持续升高。2018届毕业63人,当年就业率达95.23%,考取研究生9人;2019届毕业64人,考取研究生16人,考研率达25%。

黄淮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运用此成果在2018-2019学年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改革试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活动强化统计理论的应用和创新训练,综合提升统计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调查、数据分析、预测决策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效果。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统计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信阳师范学院王娟教授的教学成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制定和完善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瞄准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强调了重数学和统计基础、懂金融知识、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等方面;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创金融和大数据特色”的培养要求,构架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的机会。经过对此成果的应用与实践,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效果显著。

五、理论成果

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项目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展研究和实践,共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1篇发表在CSSCI源刊上。

[1]王娟,何俊杰.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3):66-69.(CSSCI)

[2]王真,徐柏林,吴金蔚.基于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师范院校理科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统计与管理,2019(07):75-80.

[3]王燕,李彦.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重构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16(03):48-49.

[4]何俊杰,王真.统计软件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分析.电脑迷,2017(13):90.

[5]-[10] 见支撑材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