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包括的内涵是哪四个(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礼仪的核心就是什么诚如孟子所言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包括的内涵是哪四个(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礼仪包括的内涵是哪四个(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024-03-05 2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礼仪的内涵;

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现在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礼仪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

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扩展资料:

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

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

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

3.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

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

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

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4.礼仪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礼仪的内涵;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现在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

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

“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

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

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5.礼仪是什么

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二、礼仪的涵义

在中文里,最早的“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礼仪”同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主要是指礼仪。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纵观中外对“礼仪”的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

1、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2、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说“你好”。

3、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三、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1.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2.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3.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4.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6.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

(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

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

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

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

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7.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礼仪的内涵;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现在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

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

“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

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

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8.礼的内涵是什么

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

“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3)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4)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

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

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节的含义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

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礼仪的含义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

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5)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