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下最佳多盘阵列方案探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磁盘阵列不显示 Windows下最佳多盘阵列方案探讨

Windows下最佳多盘阵列方案探讨

2024-07-16 0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文后续会一直更新。初版发布于2021.11.30。图后面补。本文不涉及各种方案的详细设置,如有需要可以在后续的文章中单独说明。

谁更好用?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各种方案的试用和折腾中,暂时摸索出一个对于Windows来说最佳的多盘阵列的方案。(由于以下文章限于B站安全限制,无法添加外链名词解释,如果看到有不懂的自己动手查一查。如果有知道怎么添加外链的大佬还请告知。)

首先罗列一下自己的配置:华擎Z270-ITX/AC(魔改BIOS)Intel 9900K-ES联想的3200MHz 32G*2内存(时序22-22-22-52-CR2)三星PM981 2T作为主盘三星SM863a 1.92T作为阵列的缓存盘5*HGST 3T(淘宝咸鱼的清零盘)---->5*HGST 6T(服务器退役盘)计划下一步---->5*16T WD He盘

关于为什么要在Windows上使用阵列的原因:

首先,当然是为了美观。多盘在文件管理器里一大坨盘符,是非常惹人恼火的,2T的NVME系统盘也只有500G的系统分区和一个存放其他文件的分区。其次,当然是为了容灾。在10年左右的时候,坏过一次硬盘,丢失了过去近十年的所有文件(不过容量不大),非常痛心,从那时开始硬盘的灾备一直是在做。一开始的时候是用冷储存,但是总是会忘记备份,偶尔在折腾系统的时候会导致一些文件丢失,那时候的网络和机器的性能也都比较一般,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这方面,所以时不时也会又经历以前的心痛……从14年开始搞了第一个多盘位的机器,从此开始了漫漫探索之路(细心的你发现,14年怎么可以用Z270?因为Z270是后来升级的)。最后,是为了多盘位更好的读写性能。当然这里在Windows上一个巨坑……所以才有了以下方案一换再换的经历。

为什么要使用Windows作为这个载体的原因:

其实,折腾了这么久的虚拟化,Linux,个人感觉使用Windows当载体,多种功能一体化的方案,Windows还是最好用的,不仅有多种虚拟化方案可以选择(当然受限于网卡的速度还是只能用Hyper-V(10Gbps的虚拟网卡),Vmware只有祖传100Mbps的虚拟网卡用个锤子(可以在配置文件中手动改成1G甚至10G的网卡,但是据说速度还是100Mbps,实际没有测试过),VirtualBox也只有1Gbps的虚拟网卡,而Wireguard已经支持了100Gbps的虚拟网卡,不知道什么时候Hyper-V可以跟进一下相同的速度。)

使用过的一些阵列方法:

1. Snapraid+StableBit DrivePool2.Intel RST(即主板的软阵列)3.Windows存储空间4.ZFS for Windows5.虚拟机TrueNAS|6.基于WSL2的自编译支持ZFS内核的方案(没有成功,纯属来凑数的)7.以上方案+PrimoCache的组合方案

以上的方案按照时间顺序来一一解释其不足和优点。

起始

刚开始构建的时候,那时的NAS硬件方案,尤其是机箱并没有现在这么五花八门,可选的特别少,四盘位和八盘位的机箱还算比较多,但是六盘位的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心满意足的。当时的基础构思是这样的:1.体积要小巧,所以安装ITX主板。在这一条限制的情况下,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去找合适的主板,发现ITX、M-ATX,基本都是4*SATA,很少有6*SATA的主板,ATX也基本都只有6*SATA,更多的口只能是特殊的板或者是尺寸更大的其他平台的板,如服务器或HEDT平台就会有更多的选择,而这,价格会上天,所以PASS(而且这些主板似乎都不支持SATA port multiplier,当时查的时候据说是有一部分主板的控制器是可以支持的,但是没有找到详细的可以支持的相关资料,倒是类似的外接卡淘宝上有很多,这对于跑不满SATA接口的机械硬盘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2.要有6盘位。(因为能找到的ITX板子最多只有6*SATA,在满足以下需求的情况下)3.CPU有可以升级的余地。有比较好的功耗比。(高性能的低噪音解决方案也是可以的)4.可以安装性能不错的显卡。5.良好的供电。(这一点,最廉价的选择便是服务器的1U电源了)6.双网口,可以有更多的用途(这里又是一个坑。一般的双网卡主板,很少有两个网卡相同型号的,而我现在的这个,一个是I211,一个是I219-V,而只有I219-V支持NIC Teaming,WOL以及其他的一些功能。因此这种双网口主板是不能NIC Teaming的)7.尽量良好的噪音管理。8.如果有IPMI那就再好不过了。9.RGB,fxxk off.

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应该是14年年底,在淘宝偶然发现了一个退役的安全监控主机,安达泰监控系统的多盘存储服务器。问店家要了详细的说明后,经过一番查询,主板是Portwell的WADE-8656,是Q965芯片组(最高可以上到Q6700),支持Vpro(即有简单的远程控制的功能,Web界面可以重启、开关机,没有其他的功能了。

主板做工非常扎实,想当年应该也很贵吧

不清楚是外置的其他芯片提供的功能,还是主板芯片组提供的。但是Intel ME的功能没有用起来,可以进去设置界面,但不知道怎么使用……),双网卡,单槽PCI-E,五SATA外置硬盘位,内置一个工控SATA硬盘固定板,即6SATA支持,以及全汉1U的电源,白牌80Plus,但为双路12V*16A(这是个伏笔……),后置的12cm或8cm风扇孔。看了机箱的内部空间,硬盘位的后面完全可以装一个120的水冷,这一看,md,完美啊,这机箱的做工,几乎符合上述的所有功能,除过使用Q6700功耗高一点,其他的没得说,于是在满怀期待下用350大洋不包邮的价格打包回了这个09年的垃圾。店家慷慨地送了两个2G的金士顿正品内存,一个E6700亮机CPU。然后上了从家里带出来的两个500G的硬盘,暂时先用起来了。

当时是在大学,所以经费有限,想要折腾的话几乎没有多少试错成本,只能在前期的挑选上花更大的功夫,去确定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而这种能力,到现在竟然成了我最有用的能力……买东西买出技能,可以说是非常贫穷了。

从此开始,折腾Windows的方案就开始了。

发展

一开始的时候宿舍由于自己有笔记本,所以这台机器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当服务器,用一根网线连接到笔记本即可。当时的它充当了(某个功能)的角色,也扮演者笔记本备份的功能,还有PT,其他由于知识和经费限制还没有开发。

用了一段时间,发现CPU的涡轮风扇和电源的风扇噪音确实很大,当时主机就放在我室友的床下,我在上铺都可以停到噪声,总觉得挺对不起他的……于是我开始了寻找静音的方法,花了35块大洋买了一个铜底的超薄散热器,给电源换了两个建准的磁悬浮风扇,于是噪音的问题解决了。(后来折腾的时候,发现这个铜底的超薄散热器,原装的1900转的风扇虽然只有65W的解热能力,但是我换了一个4000转的台达8015后,这玩意竟然满转速可以压105瓦不到90度。这让我非常震惊,只是噪音有点大了。)

大约这样子

后来,这台服务器中间经过了多次的软件更替,Ubuntu,PVE,ESXi(印象中当时这个好像失败了),还有一些其他的花样,从此也开始了学习使用Linux的道路(即,遇到问题Stackoverflow),不过这个过程里,探索的性质比较多,而且由于自己的记录习惯并不好,遇到问题查询解决之后不去记录,再次遇到的时候又得重新开始,直到后来使用了OneNote,才开始有了一些个人的积累。也变成了义务修理员……(当时还有个女同学找我给她修电脑,修了一两次后我说以后有问题先用Windows疑难解答,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于是以后便没有找过我了……PS:工科班级,仅有的两个女生之一……)后来在折腾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Windows,中间换过一次电源,购置了两个3T的HGST硬盘,就这样一直用到了18年。

到18年有了一点闲钱,所以开始物色升级的事情。因为以前的笔记本的独显坏掉了,而这台电脑的PCI-E是空闲的,所以加了一个RX550 2G的工程样品,单风扇单槽(我记得这个好像是当时最强的性价比单槽,180元,1.8TFLOPS的FP32性能,不到30W的功耗,虽然不是满血版,不过完全够用),置办了一个DIY 4K显示器,开始了台式机桌面之旅。

就在这个时候,物色了华擎Z270-ITX/AC这个板子,同时换了8700T-ES的处理器,从四核四线程升级到了6核12线程,散热依旧使用原来的。硬盘也退役了那两个500G的硬盘,换了三个HGST 3T的硬盘,5*3T已经成形,添加了一块sm961作为系统盘,这个时候看到文件管理器里那五个盘就觉得很不舒服,有两个已经是处于红色的状态,于是阵列的想法开始了。补充一句,这几个3T的可靠性还是可以的,在买来的时候,清零并没有清理掉SMART self-test信息,所以用GSmartControl可以看到以前的自检记录,买来的五个盘基本都在8000-12000小时左右。这五个盘到退役在我手里使用了大约15000小时,计算了一下年写入大概在100T左右,也就是一个盘20T左右,这距离企业盘年写入550T负载还有特别远的距离。

GSmartControl,很好用的软件

所以加起来30000小时的使用时间,没有出任何问题,这让我对灾备有了新的看法(说白了个人用灾备就是备突发事件以及手残,不过有时候手残都救不了,所以还是上云吧)。

在仔细评判了自己的使用需求,一开始我便选择了Snapraid+StableBit DrivePool的方案,感谢一个大佬提供这个方案。

这样用了一年多,到19年年末,由于不满足单盘的性能,开始折腾加速的方案,先后使用了几个加速的软件方案,但基本都只能是内存加速,而那个时候的电脑只有8*2的内存,完全不够用,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方案,转而买了一个镁光P300 100G作为缓存盘,使用PrimoCache为机械硬盘加速。说实话,这样的方案现在来看,其实对于读写不频繁的使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乱折腾,这个方案的可恢复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比整列要高很多,如果升级了二级缓存盘的大小和内存大小,关掉Stable DrivePool的Balance,完全可以一直用下去,并且不会存在阵列的Reserve Space的问题,每个盘都可以在99%甚至100%的时候再更换,而阵列如果想要在不下线的情况下热替换,就需要经历无比冗长的重建时间,而且在保留空间不够的情况下速度可想而知。而且换盘也非常方便,只需要在Stable Drivepol里移除这个盘,把里面的东西按照原来的结构拷贝到新的硬盘里,即可完成替换,也不需要经历阵列的重建。可惜,因为后来在一次折腾的过程里,忘记了先取出硬盘,一个盘的结构受到了损坏,也不知什么时候打开了StableBit的Balance,导致那个损坏的盘有个一部分写入,其他盘的文件结构也受到了破坏,而那个损坏的盘不知为何就是无法从StableBit的“阵列”里删除,导致在后面使用Snapraid恢复的时候丢失了一部分数据,所幸大部分都是PT保种的文件,没有丢失太多的个人文件,也算是万幸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再想用StableBit了,想找一个替代的方案。毕竟这软件的可靠性(或者说是我自己的可靠性)太低了,在出事故的时候,很难让人有放心的使用体验。

这个时候内存也降价了,于是在半年之内从8G*2升级到16G*2,又升级到现在使用的32G*2,内存算是已经没有可以折腾的空间了,而这也是我可以肆无忌惮使用虚拟机的一个铺垫。

因为不想损毁已经有的文件,也没有多余的硬盘做备份,因此开始用虚拟磁盘开始折腾存储空间,ZFS等方案,每一个使用大约3-6个月,其中模拟各种情况,来考验性能和灾难恢复能力。当然,为了可以安全地折腾,用5*6T替换了以前的5*3T硬盘,原来的数据拷贝一部分常用的到阵列里去测试,测试完毕后便可以放心地销毁。

对于Intel RST和Windows存储空间,我是没想到,这两个的Raid5的性能可以如此之差,5盘Intel RST大约100M/S的读写速度,Windows存储空间也基本差不多,于是这两个方案在套了PrimoCache后使用了一个多月后就放弃了,因为在缓存盘写满之后,性能的下降是无法接受的,如果再有多线程的写入,那么性能会更加糟糕,尤其是Windows存储空间,甚至会掉到几百KB的速度。那么,是时候替换Micron P300了。于是现在使用的三星SM863a成功地成为了缓存盘。然而,受限于PrimoCache不太可靠的异常重启恢复,每次异常关机时,好不容易写满的缓存就被清零了,这让人很是头大,而且其中还遇到过几次作为REFS缓存时,开机无法正确恢复REFS分区,删除缓存之后可以恢复。只是有一次完全无法恢复了,REFS分区也变成了RAW,无奈之下,只能使用Windows自带的refsutil把一部分没有备份的数据恢复出来。这可难倒我了,又不能部分恢复,所以只能咬牙买了一个WD 16T的氦气盘,作为恢复的载具。

至此,我觉得这两个方案已经可以PASS了。不过需要补充的是,Windows储存空间在服务器版本的系统上还是不错的(据说),虽然顺序读写也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有16盘甚至更多盘,加上分层存储,其实性能也还可以不错。可惜的是Windows10专业版、工作站版、企业版、LSTC等等都是不支持的。所以也就没有使用的必要了。那么,Windows下还能用什么呢?好像只有虚拟机和ZFS for Windows了。而ZFSwin是一个半成品(也算不上),确实还有很多的问题,使用了几周就PASS了(2023发现又开始维护新版的了,有时间测试一下),那么就只剩下虚拟机的ZFS了。

于是,找一找以前的经验,想要满足ZFS的性能只能选择Hyper-V,因为只有它有10Gbps的网卡。而Hyper-V打开之后,内存读写速度会暴降,延迟也会暴增,在不开的时候3200MHz读写大概是45000-48000M/S,延迟大概45-50us,打开之后就只剩下30000左右了,延迟也会上升到100us左右。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硬着头皮用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玩意的性能确实强,在Windows虚拟机里顺序读写可以到350-450M/S,4K也可以有15-20M/S的性能,但是唯一的问题是,在测试32线程1队列深度的4K读写时,电脑的响应率会暴降,回到鼠标移动都无法顺畅的程度,就和以前使用Ubuntu网络满载的时候Gnome假死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这应该是Windows调度器的问题,详细高深的设置确实不懂,所以只能使用Process Lasso Pro来手动更改虚拟机的进程——即“Vmmem”的进程优先级、I/O优先级、内存优先级,以及配合虚拟机的CPU限制来改善这个状况。限制后,卡顿的情况基本消失,但是相应的读写速度也会下降,因此这两者之间在微调的情况下应该是可以有一个平衡的解,需要进一步尝试去改善。

手动调整CPU优先级和CPU关联

至于WSL2的定制内核支持ZFS,按照教程编译好,也把硬盘直通给了WSL,但是ZFS无法识别到硬盘,所以放弃了。因为我用的是21H2的19044.1387版本,在后续的Dev版本里完善了WSL2的相关设置,我记得似乎是在20xxxx某个版本的时候,这个版本之后,Dev通道就结束了Windows10的发布,转而发布Windows11,相信聪明的你知道了Windows11的真相。所以这个功能或许得在Windows11下才可以正常使用?留待以后折腾(或许不)。

方案

至此,Windows下的阵列方案基本确定了:使用Hyper-V的TrueNAS直通给5个硬盘,并分配2G(基础需求)+16-32G(Arc需求)=18-34G的内存给TrueNAS虚拟机,5个硬盘做RaidZ1,然后用PrimoCache使用一级缓存8-16G缓读不缓写,二级缓存10%缓写,90%缓读,延迟写入30s,在64KB的单元大小的情况下,大概需要内存10-18G,然后减去其他虚拟机所需的内存以及保留足够的日常使用的内存,剩下的就是TrueNAS虚拟机可以使用的内存了,这里建议虚拟机关闭动态内存分配,这个功能其实在大部分时候是没有作用的(由TrueNAS的缓存策略决定),而且会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在这里,我分配了PrimoCache8G的一级缓存,TrueNAS 24G的内存,缓存占据了大约34G的空间,去除系统及软件运行的内存,空闲内存还有8G左右,足够日常使用了。在这里还有一个小要点说明,Windows的内存策略中,有一部分空间会显示为“备用”,这些内存空间其实是缓存了内容,只是没有被占用,可以优先释放,但是在由软件命中到该空间,则可以直接存取,而未用的空闲空间则是完全没有使用的内存。在电脑开机时间够长的情况下,无论多大的内存其实都是可以被作为“备用”的,所以长时间不关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Widnows内存的“备用”空间

总结一下这些方案的优劣,以便于更加清晰的对比:

各方案的对比(数据不一定准确,实测值记不太清了)

暂时没有尝试的情况:如果ZFS我拿出一个旧盘之后,使用其他软件做旧盘到新盘的扇区复制,在插入新盘后,可以无损合并到Raid中吗?如果可已的话,那么ZFS的迁移简易性则可以给予更高的评分。如果其他的阵列也支持Resize的话也可以获得更高的评分,但是我没发现相关的功能。

此文的后续还在继续,以后会不定期更新。目前在使用TrueNAS in Hyper-V的方案,后续会考虑更换5*16T,在更换之前会尝试上述的功能,如果可以的话,不出意外以后就是这个方案了。

关机后重开机大概率会掉缓存

当然如果PromoCache的功能可以更稳定的话(当然可能因为我每次关机都会是修改BIOS或者进PE,或者进Ventory的其他系统,导致的该问题),那么这个方案的性能是非常OK的。

那么最后你便要问,为什么你一定要用Windows?换一个可以双槽甚至四槽的机箱,现在淘宝上也有几种选择了,然后换一个M-ATX甚至ATX,使用PCI-E网卡,不香吗?

其实这也不是不可以,首先折腾的乐趣是吧?虽然是每次都走在刀尖上,一不小心就弄丢文件,不过为了追求更加完美的方案,值了(才怪)!其次,为什么要用Windows,其实我的有些东西我觉得还是跑在Windows下会更方便一点,毕竟有最稳定的GUI,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如果多机的话,另外一个机器必然要有一个虚拟的Windows,而这样的局限性会很大,尤其是老黄不给Geforce和Quardo vGPU的功能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直通,而直通了,其他虚拟机用锤子?你看看现在Windows,大力拥抱开源,WSL2在一步一步成长,现在已经可以支持GPU计算了,硬盘直通也可以了,只是端口映射还是要自己手动映射,虚拟硬盘性能不太好之外,还有其他的缺点吗(微软的东西能没有?Bull S...)?而在Windows下,我可以在一个机器上开启:Jellyfin、Calibre、NiceHxxh(不可名状)、SVP、MadVR、Parsec、网心云、博纳云、Docker、NextCloud、OneDrive、BackBlaze、qBittroent、BOINC,在有内网穿透或者公网的前提下,可以部署各种远程工作的服务器(如果有强大的性能):Ansys Server、Comsol Server、Solidworks Server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一台用不关机的多合一电脑,回家随时都可以用,不香吗?

不过嘛,人生没有完美,事事都需要权衡利弊然后牺牲一些,那么我用(部分的)安全性可靠性换来了(更多的)便捷性,你觉得值吗?

最后,说一些折腾的经验总结:

一个PCI-E是完全不够用的,所以至少M-ATX起步。或者如果有靠谱的PCI-E一分多的方案,ITX也是可以用的。但是前提是带宽够用。

多网卡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没用的,所以在选购主板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在乎的,除非是有多网卡的硬性需求。而Windows下多网卡有个卵用。NIC Teaming有很多奇怪的BUG,所以建议能不聚合尽量不要聚合,不然你会头疼的。

对于服务器来说,稳定性和功耗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就别想着灰烬超频,以及使用辣鸡电源了,翻车一次所要经历的惨痛恢复过程,真的非常折磨人。当然ECC也很重要,如果不是荷包紧张的话尽量使用服务器主板和ECC内存。不然跑一段时间就会系统不稳定(当然这东西与主板的电气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主板够好的话,非ECC其实在大部分场景下还是很稳定的)。

在架构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一机专用,稳定性、可靠性和功能性、便利性不可得兼。

Windows 10在版本更新到现在,把很多以前可以使用的功能都砍了(无论是命令行还是GUI),成为了服务器版系统独有的功能,例如储存空间的分层储存,Hyper-V的虚拟化网卡的固定IP(虽然可以通过手动新建网卡解决,但是默认的Default Switch不可以固定IP是在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频繁的需要重启的功能、安全更新。所以除非是有和我一样的需求,不然还是不推荐使用Windows做这种多合一的方案。

灾备不备手贱,如果是个像我一样的不折腾会死星人,那么不丢几次数据是治不了这个病的,所以这个文章其实也就是在给大伙们提个醒,注意一点自己重要的文件,不要丢失了才后悔莫及。

噪音控制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可惜在这一方面,电脑DIYer并没有几个人有兴趣或者说有能力去研究,偶尔会看到几个人用机箱和风扇去仿真,不过呢,这种只能改善散热,而对噪音控制很难有特别大的影响,噪音控制需要结合具体的使用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气流气压和扇叶形状以及转速,达到系统的最佳工作效率,这样可以在保持足够的散热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噪声表现,具体可以参考一下PS3的散热系统的设计。

遇到问题使用事件查看器查看日志、Windows Debug工具查看Dump文件非常有帮助,可以解决基本99%正常途径没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正常途径需要花费几倍精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微软官方的帮助文档非常全,使用方法基本上都有。鄙人已经搞定了数次蓝屏而原因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比如说更新后给我报错"DRIVER_POWER_STATE_FAILURE",还原恢复正常,导致我屏蔽了关键更新。谁能想到看了Dump后这是EveryThing造成的?更新了EveryThing后一切正常了。)

搞测试和问题定位非常非常考验耐心,以及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及时、清楚地分享问题、折腾成果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且可结合一些SEO技巧增加搜索优势。尤其是尽量在一些开放搜索引擎爬取的平台分享。现在互联网到处搞流量竞争,导致很多平台封闭了入口,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这样是非常不健康的资本主义做法。以及很多论坛的关闭,内容农场及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文互联网的质量确实难以对得起如此之大的体量(跑题了)。

花费的精力和收获的东西有边际效应,奉劝各位大学生好好珍惜时间,别整天打游戏折腾硬件了,完美,那是有闲有钱人的游戏(讲一个不相关的励志故事:两个同学都保研到了清华,一个确实天生优秀,而另外一个则有某985正教授的父母。看明白了就去学习!)

最后,祝各位大佬多多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然后坐享其成),嘿嘿。

补充内容:

经过了快一年时间,自己的电脑也更新换代了。但是由于Intel不给力,没有更新过WrokStation的CPU,自己现在用的是C422主板+W2295 es的CPU+128G RECC内存+NVIDIA RTX A4000+WD 16T x 6(RaidZ2)+4T PM983a的组合,除过显卡之外其他的都是二手的配件,相当超值。这已经是把原来的全部换掉了。

不过存储的架构还是一样的,但是PromioCache的二级缓存换成了PM983a的一个分区。后续有打算加两个独立的NVME固态做raid1专门用来做缓存(但是目前还没想好具体怎么搞,如果直接用Windows的软Raid的话可能不是很靠谱,可能会主板的Raid),这样的话PrimoCache的二级缓存写入延迟时间可以放心地给到10分钟甚至更长,减少对硬盘的写入,降低读写噪音(如果能有功能做写入均衡减少磁头跳动减少噪音的话那再好不过了。)

这套配置是大概3月份陆续开始的,硬盘的购置时间比较晚,但现在已经跑了大概4000小时左右了,阵列稳定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只是PrimoCache不太给力,偶尔会遇到卡死或者开机掉缓存的情况。可能是更新造成的,没有仔细研究过。而巨大的二级缓存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填满。命中率也只有75%-85%左右,不算很高。

因为最近开了好多虚拟机,内存的使用也经常在90-110G左右,需要通过虚拟机的IO太多,CPU的占用率时长在25-30%,并且如果遇到有突发的硬盘IO即使是用了Process Lasso,还是会有一些卡顿出现。而且Windows下W2295的调度似乎是有问题的,其Turbo Boost3.0的单核4.8GHz(4.7GHz?)是无法达成的,18核的频率在任务管理器中只有3.7GHz,CPU-Z、Aida64也基本上只能观察到3.9GHz的样子。但是在Linux下,似乎是正常的,我可以看到3号核心的频率是可以达到很高,不知道为何在Windows下怎么都是不行的。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已经失去了买工作站平台的意义。这个平台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CPU极高的单核睿频用来做单核要求较高的软件的工作,更多的核心可以在任务繁重的时候有更好的表现。但如果频率只有3.7GHz,那为何不上多路服务器主板呢?有更多的核心,更多的内存通道数量,PCI-E数量,更好的拓展性。

后续的话,可能还会再继续研究一下显卡虚拟化的事情,为众多的虚拟机可以分配足够的GPU资源用来做渲染或者转码解码。如果一张显卡无法实现的话短期内是不会再考虑的。当然如果是使用Windows 11的话,可以直接用WSL2的功能实现,不必再做如此工作(但相对来说如果搞定的话,Windows虚拟机也就可以使用显卡的计算资源了)。

再,有可能还会添置一张光口网卡购置PON Stick/光电转换器,把路由的功能也集成到电脑中。使用虚拟机的OpenWRT或者其他作为网络管理的工具。但还没有想好具体应该怎么做,宿主机的DHCP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需要如此的话,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备用的网络防止主机出现问题导致断连(幸好我有一个博通的4G网卡,可以使用转接板直接使用,免去够买4G外置网卡的烦恼)。目前能买到的路由器都是有各种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一般的光猫最多就只能作为一个拨号和WIFI使用,流控或者代理的话,基本是不可用的。如果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作为DDNS,手动路由表,等等一些很基础但又不可或缺的功能上面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至今也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出现。目前能想到最佳的,就是一个带光口的软路由,配上一个AP(光口或电口)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可惜带光口的就只有R86s,但依旧处于不太好用的状态,所以暂时才会考虑上述方案。

顺便什么时候研究一下瘦客户机的VDI方案,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

以及最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东西:PIKVM,官网见此:https://pikvm.org/。以树莓派为基础,可以远程转发显示、键鼠等功能,支持Redfish等等,功能强大,但是有点小贵。相比花生壳连远程SSH这种都要额外收费的公司,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或许以后还有好多可开发的功能。其实如果什么时候Windows在PVE下可以像直接装在硬盘里使用的话,那我可能会把整体架构改为直接使用PVE做底层了。但是目前可能还很遥远。

PS:无法添加外链真的很难受啊!不考虑一下吗?@陈睿。

2023.07.06补充:

最近闲暇研究了一下ISCSI的MPIO(Multipath-IO)功能,在目前Hyper-V受限于10Gbps网卡速度下,可以通过多网卡来提高虚拟机和宿主机间的最大速度上限。目前搞了四个虚拟网卡,理论最大40Gbps。但单网卡用iperf3测宿主机和TrueNAS虚拟机间的速度在5Gbps左右。四个网卡目前看到的最大顺读(256K Block)差不多有1800M/S(7200IOPS)。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PrimoCache从方案中拿掉了,如果把缓存挂在ZFS中使用效果理想的话。Hyper-V的网卡设置中是有RDMA选项的,不清楚开关是否有作用,如果有的话速度应该还能快很多。详细内容的话最近应该会单独发一篇文章。抛一些问题一起讨论一下。

PS:话说最近内存和固态大跳水,多添几个固态感觉机械硬盘都可以进入休眠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