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武交所”开市!两只“碳基金”诞生,武汉刮起“低碳旋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碳中和落户武汉 碳市场“武交所”开市!两只“碳基金”诞生,武汉刮起“低碳旋风”

碳市场“武交所”开市!两只“碳基金”诞生,武汉刮起“低碳旋风”

2024-07-03 05: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笔交易在9点32分达成,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据统计,仅仅数分钟后,随着新交易的不断达成,最新碳价已经比开盘价上涨8.54%。

湖北10年试点

碳交易规模全国居首

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暨首届30·60国际会议上,武汉碳达峰基金、碳中和基金分别签下100亿单子。

作为碳市场交易“枢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下称“中碳登”)所在地,湖北武汉有望借助“中碳登”吸引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快速聚集,形成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今年3月,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是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试点期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无论是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还是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据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严宓介绍,2020年湖北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占全国50.8%;成交额83.51亿元,占全国54.4%。

湖北承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0729个,其中,参与控排企业373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3.56亿吨,碳交易额83.7亿元。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第二产业产值的70%,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等16大行业。通过市场交易,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入5.04亿元。

正是基于这份亮眼的试点成绩单,湖北得以从9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两个系统的双料冠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两个评审得分均为第一的省市只能选择承建其中一个系统。最终,湖北选择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目前,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满足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的软硬件条件。

碳市场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

成为湖北“聚绿盆”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核心专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碳市场的神经枢纽,其汇聚的海量数据会带来要素集聚效应,吸引先进的减排技术与服务落户武汉,从而有助于降低湖北本省的低碳转型成本,并带来更多的税收与就业,在湖北省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成为湖北的“聚绿盆”。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介绍,初步统计,试点期间,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约有1400家,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000人。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截至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57亿吨,累计成交总额83.75亿元,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此外,湖北正在加快搭建“湖北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设立200亿元的“湖北省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正在规划的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计划在5年内建成,吸引5个国际一流的低碳技术研发中心、20个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入驻,储备绿色低碳技术300项以上,以点带面孵化和培育1000个低碳产业项目落户湖北武汉。

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将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方案,拓展特色业务,深度对接全国碳市场,确保全国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履约顺利开展,同时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推动全省减污降碳和全面绿色转型。

在白沙洲附近俯瞰,城市干净通透、长江风光旖旎。绿色低碳发展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记者郭良朔 摄

成立两只百亿级的“碳基金”,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创建全市“近零碳示范园区”,打造“碳中和”工厂,建立“碳积分”平台……近日,武汉刮起了一阵“低碳旋风”。

促低碳产业聚集

国内首只百亿级碳达峰基金成立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记者在碳交易活动湖北分会场获悉,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昌区人民政府与各大参会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共同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武汉碳达峰基金。这是目前国内首只市政府牵头组建的百亿级碳达峰基金。

据介绍,武汉碳达峰基金立足武汉,面向全国,优选“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范畴内的优质企业、细分行业龙头开展投资;基金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以成熟期投资为主。通过资本赋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助力湖北省武汉市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市金融工作局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及股权投资机构加强与绿色类企业项目的对接,加大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绿色类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产业。

湖北首个碳中和基金签约

首期20亿元用于企业减排建设配置

7月16日,随着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募资规模100亿元的湖北首个碳中和基金也同时完成第一笔合作签约。

碳中和基金是由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牵头,下属控股湖北汇智知识产权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联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一起成立的“碳中和—新能源”基金。

据介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作为我国电力、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均面临国家节能减排重任。另一个共同点是3家企业都拥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支撑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

正邦集团的生猪养殖,其排泄物能用于沼气发电,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的光伏发电、沼气发电等,相关技术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创新创造。

而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是全国唯一通过清理整顿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验收的知识产权交易所,到去年底,完成各类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已超过420亿余元。知识产权运营参与其中,凸显知识产权交易绿色科技主题,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基金价值最大化。

100亿碳中和基金,首期将募集20亿,用于企业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比如养殖场的沼气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投入。

规划建设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

带动形成超千亿级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

记者在碳交易活动湖北分会场获悉,武汉将推动组建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

据介绍,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将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发展需求,吸引低碳技术需求及其催生的低碳产业落户武汉,增强我市低碳技术研发水平和转化能力,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绿色金融机构等聚集,带动上下游形成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

武汉市将以全国碳市场启动为契机,重点探索碳远期、碳指数等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工具,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引导政策和基础设施平台的落地,构建集绿色交易平台、碳达峰(碳中和)基金、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闭环,以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引擎驱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

武汉将启动“低碳生活家+”行动计划

市民在后官湖绿道骑行游玩。未来,人们可能会用共享单车记录个人低碳行为获得绿色积分。记者李永刚 摄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按照规划纲要,武汉构建“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绿色空间结构,到202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0.20%和36.15%,推进重点道路绿化提升,推进绿道成环成网,提升生态降碳能力。

另外,启动“低碳生活家+”行动计划,建设“碳宝包”低碳生活家平台,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空调、冰箱、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低碳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商场。

研究开发市民可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类APP,鼓励市民建立网上个人绿色消费账号,将市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购买节能环保产品、低碳住店等绿色消费行为纳入积分范围,各类绿色消费积分予以奖励。到2023年,全市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超市在售节能家电占比保持在70%以上,在售用水器具中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达到100%。

背景延伸

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始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成为全球推动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2005年《京都议定书》在全球正式生效,建立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企业,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刘睿彻 实习生胡思静 李丽培 徐雪 通讯员李书颖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湖北发布

编辑 | 叶讳丽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