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中和”战役打响,中国该如何制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碳中和怎么理解 全球“碳中和”战役打响,中国该如何制胜?

全球“碳中和”战役打响,中国该如何制胜?

2024-07-13 02: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极端天气、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工业排放.....为何近两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是时候需要一场自我革命,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2021年被称作是“碳中和”元年,“碳中和”被写入了“十四五”规划,今后五年甚至今后几十年,“碳中和”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中国又将如何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打赢这场战役?

我国于2020年9月30日已经对世界作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地球环境、生态保护的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大国的责任担当。

 资料来源:碳排放交易网

   

2020-206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图示

“碳中和”字面意思:“碳”就是二氧化碳,“中和”也就是正负相抵,就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最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效果。

碳中和含义图示

                                                 

想要平衡,无非就是两点。

一是不排放或者减少碳排放,二是将已排放的碳消灭,传统发电、制造、交通都会制造大量“碳”。我们认为环保的科技互联网都是“排碳巨兽”,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等气候灾害。

全球碳排放量的趋势图示

                                           

根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1月至9月)比1850至1900年高出约1.09摄氏度,目前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个或第七个最温暖的年份。

海洋酸化示意图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新高,这种增长在2021年仍在继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首先面临严峻的升温问题,目前海洋上层2000米深度水域温度已经达到新的记录。

由于每年吸收约23%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因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而不断酸化。

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示意图

                                           

冰川和冰盖的损失也不容乐观。报告警告说,今年7月上半月,整个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北美冰川融化的速度在2015至2019年间几乎比21世纪初“翻了一番”。

2013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4.4毫米,速度是1993至2002年期间的两倍。

1960-2020年中国极端高温时间频次图示;资料来源:中国气候局气候变化中心

     

2021年年初,暴雪低温天气影响全美,特别是西南部得克萨斯州受灾严重。造成多人死亡,百万家庭和商户停电。

得克萨斯州暴风雪示意图

                                           

3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持续降雨,新南威尔士州遭遇50年一遇洪灾。蒙古国连续遭遇强沙尘暴和暴风雪,也影响到了我国北方多地。

5月,美国、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都遭遇严重的干旱。

极端天气引发火灾 沙尘暴图示

                                     

6月至7月,北美西部和地中海地区多地出现超过40摄氏度高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50摄氏度,极端降雨也袭击了西欧多个国家,引发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极端高温在美国加州、土耳其和希腊等地引发了重大森林火灾。极端降雨也袭击了西欧多个国家,引发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部分国家受极端天气影响图示

                                     

如果全球温度升高1-2度,会加速冰川融化,让海平面升高,海水酸化,并间接形成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

全球灾害图示

                                                     

如果再不对温室气体采取措施,地球气温将升高三度,并引发一系列难以预知的后果。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全球有志之士联合起来开了三个大会,并诞生了针对气候问题的三个国际法律文本。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协定书》以及2015年的《巴黎协定》,约定什么时候碳排放达到最高值(即碳达峰),什么时候能达到零碳状态(即碳中和)。

翻译:“气候没有国界”

                                           

《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东西,有一方面是欧洲为了打击石油美元所创建的一套环保经济体系。由于当时美国总统小布什为了维护金主的权益,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由于缺乏了美国这个世界碳排放大户的参与,这个议定书和一纸空文没什么两样。然而,欧洲国家在碳排放这件事上已经下了血本,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碳中和”实现全球应对措施示意图

                                 

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轮到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时候,想实现自己的工业化,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西方的发达国家提出“碳中和”的概念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巴黎协定与中国碳中和目标示意图

                                       

2011-2015年,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确定了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协定制定的核心目标是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之上2℃以内,并通过加强合作争取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各国碳市场启动情况图示;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6年至今,《巴黎协定》达成之后的历届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主要就具体规则如何细化和落实进行碳排。

《巴黎协定》诞生大事记图示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公布了碳中和目标: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中国“碳达峰”目标示意图

                                           

此次高调宣布这个目标,是因为近二十年间,我国在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化发展领域得到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承诺图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虽然明知道这种环保议题往往是西方国家在能源上卡脖子的手段,但我们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越走越远。

碳中和将会打破美元长达几十年的石油霸权。

石油输出国(OPEC)成员国分布图图示

                                 

石油美元的故事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拉拢沙特阿拉伯签订保护协议,保护老旧腐败的政权不被推翻。沙特又拉拢12个产油小国组成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

OPEC石油生产量&储备量在全球石油生产量&储备量占比图示;资料来源:英国路透社

     

OPEC占有全世界44%的石油生产,以及81%的石油储备,美国通过和沙特结盟,向全世界颁布了一条硬性规定:任何国家要向这些国家购买石油,必须要用美元结算,最后都回流到美国,完成“美元大循环”。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图;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石油美元”体系下,石油和美元绑定,而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是建立在强大军事力量之上的。

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体系成立,一直延续至今。德国、日本、中国相继受苦。面对美国在中东布局已久,“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现状,中国另辟蹊径,寻找击倒“石油美元”的绝招,而这个绝招就是“碳中和”。 

中国碳中和新增长战略图示

                                         

碳中和转型意味着未来20余年能源结构将出现前所未见的多元化局面,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煤炭将可能四分天下。

伴随着低碳转型的推进,主体能源将由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逐步过渡,预计非化石能源可能在21世纪40年代早期占据主导地位。

新型能源结构图示

                                                   

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由2018年的5%升至2050年的50%左右,化石能源的比重则相应由85%降至30%左右。

能源结构变化图示;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网

     

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新能源革命时代,我们扛起了全球绿色经济的大旗,崛起于世界。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

 

气候问题逐渐成为了世界一个新的核心问题。

中国是气候问题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能把气候问题解决好,中国将是受益最大的国家。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影响图示;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局《2016中国海平面公报》

     

2015年,一家名为“气候中心”的机构发布的报告,模拟了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发现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受灾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未来可能受气候灾害影响地区示意图

                               

中国从华北到南方,经济和人口重心都在地势低的地区,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最重要的地区。同时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这些地方,对中国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我们再看几个数字:江苏省,平均海拔50米;华北平原,平均海拔不到50米;杭嘉湖平原,平均海拔3到5米。

江苏省、华北平原、杭嘉湖平原示意图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些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就是第一波被海水吞没的地区。除此之外,我们在近几年也见识到越来越多极端气候灾害。

长江流域、淮海地区示意图

                                             

气象学家预测,未来随着气温升高,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会越来越多,而且发生地区,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淮一带。

所以,从实际利益得失上考虑,推动全球气候问题的改善,实施“碳中和”也是中国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同时近十年,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如北美的极寒天气和欧洲的高温。

欧洲高温示意图

                                                     

因此全球各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了一个共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国家来制定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可能塑造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格局。这个过程中,中国发现自己必须、也有能力变成规则主导者和制定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付出比欧美发达国家更多的努力,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这也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承诺的时间,这个目标要怎么实现呢?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图示

                                         

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丁仲礼以《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为题目,做了专题报告。他认为碳中和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的“三端发力”。

中国碳中和方法图示;资料来源:中科院碳专项研究成果

   

未来的中国,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中国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如何才能被高效充分地利用?这些核心问题,都需要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答案。

2012-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示

                                         

能源结构就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80%。碳中和目标下,清洁能源装机量将加速提升。

我国化石能源结构占比图示

                                           

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过半,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且中国在发展前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消耗过大。

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努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并推动相关技术发展才能减少油气进口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消费占比图示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煤炭占比 56.9%,石油占比 19.3%,天然气占比 8.1%,三者累计占比 83.7%;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为 16.3%。

能源消费就是指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多元清洁图示

                                                   

2021年光伏发电、风能、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持续增长。

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比图示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系统将向着多元清洁方向发展。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去除二氧化碳组合工程图示

                                         

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2011-2019年森林储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图示

                               

中国陆地生态圈的巨大碳汇主要是由于中国重要林区,尤其是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同时发现东北林区在夏季也有非常强的碳汇能力。

中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这也是中国近40年来对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国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3亿亩,人工林面积达到12亿亩,居世界第一。

东北片区林地覆盖区域示意图

                                           

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近十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70%下降到57%。

2010年和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图示

                     

风电、水电、光伏、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从8.6%提高到15.8%。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图示;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稳定供应体系,建立了完备的风电、光电、水电、核电等发电设备和传输技术已经逐渐突破并且领先世界。

 

2013-2021年世界前十名光伏组件公司图示

                             

数据显示,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2010-2022十几年间光伏发电量实现了从无到有,渗透率不断提高,将成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中坚力量。

降本提质示意图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规模化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成本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光伏下降幅度最大高达85%。降本的同时提质,光电转换效率迅速提升,迈入“平价时代”。

前段时间国家能源局发布信息称,我国去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如下图)

2014-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图示

                                 

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约相当于13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首位。

2020 年我国风力发电量全球占比达到 29.32%,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风能情况示意图

                                               

统计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72%,季度招标量创历史新高,风电由此开启了“魔幻开挂”模式。(如下图)

风能新装机量示意图

                                                   

从198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风电场,到2021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3.28亿千瓦,中国风电装机量连续12年位列世界第一。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 12.79%,仅次于火电和水电,已成为主要清洁能源;在新增装机量方面,2020年我国实现风电新增装机52GW,全球占比高达56%,成为全球风电行业的主要增长点,2021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 47.57GW,在 2020年抢装的背景下依然维持较高的装机水平。

1991年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秦山核电站图示

                                                     

2015年我国自己研发“华龙一号”,标志中国核电发展迈入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以此跻身世界前列。

“华龙一号”运行示意图;资料来源:新浪新闻官网

                                            

“华龙一号”安全示意图;资料来源:新浪新闻官网

     

“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新开工核电机组与容量示意图

                                     

新投入商运核电机组20台,新增装机容量2344.7万千瓦,新开工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60.4万千瓦。

其中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我国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世界各国核电产量对比图示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大陆地区商运核电机组达到48台,总装机容量为4988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列全球第三。其中,有28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达到满分,占世界满分机组的三分之一。

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20058万千瓦,全国全口径水电装机容量达37016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16.82%。

2020-2060年水能发展与预测情况示意图

                                     

根据中国水电发展远景规划,到2030年水电装机容量约为5.2亿kW。

其中,常规水电4.2亿kW,抽水蓄能1亿kW,水电开发程度约60%;到2060年,水电装机约为7.0亿kW,其中,常规水电5.0亿kW,新增扩机和抽水蓄能2.0亿kW,水电开发程度73%,届时基本达到西方国家的开发水平。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氢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2019 年两会期间氢能及燃料电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1年氢能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及地方地方各级政府推广氢能的政策密集出台,补贴力度进一 步加大。

中国已发布氢能产业规划地区图示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范围内省及直辖市级的氢能产业规划超过10个,地级市及区县级的氢能专项规划超过30个。预期在未来,氢能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氢能两轮车图示;资料来源:电动车公社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

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最大亮点。

中汽协预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如下图)

2018-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变化图示

                             

乘用车是全球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石化能源的消耗,将在出行领域给“碳中和”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是也是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

新能源汽车动力以及尺寸大小种类图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因此,各国纷纷出台禁售燃油车政策,英国计划于2040年禁售燃油车,法国、意大利也出台了方案。(如下图)

世界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图示

                                       

而我国早在2019年就提出,海南省将于2030年禁售燃油车。(如下图)

2025-2040年世界各国禁售燃油车计划图示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300万辆,成为国内汽车市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届时,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电池成本也会加速下降,储能成本持续下降,迎来“碳中和”的正向循环。

新能源汽车市场调查图示;资料来源:中国能源局

                                                   

近年来3C产品对锂电池需求量的稳定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和储能电池的需求扩大,我国锂电池产量规模逐年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锂电池的产量不断增长。

2019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57.22亿只。2020年1-11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66.81亿只。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2016-2019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逐年上升。

2016-2021年全国锂电池产量及增长情况图示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102GWh,同比增长27%。2019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31.6GWh。初步估算,2020年锂电池出货量突破160GWh。

2016-2019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增长情况图示

                             

新能源车产销两旺延续,动力电池高,出货确定性强。储能政策频出,储能电池需求旺盛、出货高增。但目前成本较难往下游传导,也就导致各家电池厂的毛利逐渐降低,于是选择加快拓展上游产业链来降本提效。

2021年Q1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图示;资料来源:动力电池网

     

如宁德时代:全球动力锂电池老大,市占率高达32%。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打造一方电池王国,目前通过直接或间接参股的上游材料企业已经超过20家。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加刀片电池龙头,布局全产业链。 

新能源电动飞机具有零碳排放、低氮氧化物排放的优点,已经成为世界航空业关注的焦点,开启了航空领域新一轮创新与变革热潮,引领航空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航空发展,将对世界航空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锐翔RX1E示意图

                                               

我国首款新能源飞机--锐翔RX1E电动双座轻型运动类飞机近日成功完成低温试飞试验,同时也进入量产阶段。

2022年3月29日,世界上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客船——“长江三峡1”号,在宜昌市秭归新港码头首航。

“长江三峡1”号外观气势恢宏,长100米、宽16.3米,设计载客人数1300人。它的动力来源是15个独立电池组,总电池容量约7500千瓦时,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能以16公里的时速连续航行约100公里。

长江三峡一号示意图

                                             

“长江三峡1”号利用清洁水电驱动,每年可替代燃油约53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600多吨,是一艘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的绿色船舶。总电池容量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充满电可航行100公里。

相信随着“长江三峡1”号的首航,未来的船舶电动化产业会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统计显示,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碳排放实现达峰。

2020年,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欧盟27国作为整体早已实现碳达峰。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当前,中国正处于“平台期”,新兴工业化国家排放还在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排放还未开始。

从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少数是新兴工业化或正迈向新兴工业化的国家。

1950-2018各国人均碳排放(吨)图示;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网

   

在全球经济体中,发达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各占比约1/5,发展中经济体约占3/5。

全球经济体占比示意图

                                               

碳中和的前提是实现了工业化或者基本实现工业化,发达经济体和少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工业标准与世界资源占比示意图

                                       

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发展的时段性以及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弯道超车”不可能成为全球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从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已经签署的《全球甲烷承诺》看,名义上如拜登所说是“改变游戏的承诺”,实际上却包含着发达经济体转嫁减排责任并施压其他经济体减缓其发展速度的目的。这是来自国际方面的巨大压力。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依赖于“高碳经济”。

要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尽早实现碳达峰,同时还要实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7种温室气体的“零排放”以实现碳中和,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实现碳中和”零排放“的7种温室气体图示

                               

从当前情况看,“气候行动”在一些地方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地方管理部门为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减污降碳”,个别利益集团大玩“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忽视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没有找到绿色转型的道路之前就武断地中断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

当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不少地方和部门的执行层面变了味,演绎为“碳跃进”和“碳冲锋”的“双碳”运动,这种行为应该立即得到纠正。

我们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银山是发展之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用科技创新解决环境与发展出现的矛盾。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可望在2010-2050年期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倍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只增加50%。

全球主要碳排放经济体1990-2018年碳排放强度走势图示;单位:%/年

   

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专家组在模拟各种模型后为中国描绘的一种可以实现的低碳发展道路。

资料来源:《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能在2035年从2010年的每年4吨上升到6吨,而到2050年前,该年均排放量保持稳定。

中国低碳发展道路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专家组认为中国可以依靠引导合理消费,优化生产或服务结构提高终端部门技术效率,建设低碳、高效能源工业等四大途径实现低碳发展。

中国政府要抓住尚未定型的契机,并避免“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以便更快地实现低碳道路。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

2021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示意图

                                       

中国必须抓住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绿色富豪排行榜上榜情况示意图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光伏产品在世界供应中的占比图示

                                 

中国历年累计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目前超临界机组图示;资料来源:能源界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太阳能产业示意图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与碳市场示意图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据悉,中国的能源转型总投资比2020年增加了60%,从投资机遇来看,能源转型升级投资机会大、规模可达70-140万亿。

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中国ESG基金总规模2741亿元,已披露信息的109个基金产品中共有32个选择重仓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占比高达29%。

中国能源投资趋势示意图

                                             

ESG投资将引领资本支持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测算得出在2020-2050年间中国能源供应部门新增投资将接近100万亿元,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新增投资分别为3万亿、8万亿和18万亿左右,合计新增投资规模接近130万亿。

2020-2050年间中国新增投资规模占比预测图示;数据来源:新华网

   

此外,“双碳”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

“碳中和”是大势所趋,带来了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利用5000年文明积淀的智慧和规模优势,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抓住机遇完成这场划时代的能源革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其实对每一位我们人类都不可避免,因为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文案:蒋彤 汤裕

制作:范祎晗 岳小凤 张超 张锐

指导老师:周英静

顾问:杨璟 顾硕

监制:张琼瑶

学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日期:2022年7月19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