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碛口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碛口古镇的由来 古镇碛口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古镇碛口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2023-07-02 1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碛口古镇的历史变迁

碛口古镇在从一个普通的黄河渡口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店铺的商业集镇,再到其因为战争和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变成一个较为落后村镇的历史变化过程中,可以将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清中前期碛口初步发展、清中后期碛口商业的繁荣、抗日战争期间碛口的衰败。通过总结各个历史阶段碛口古镇发展的特征,探索碛口古镇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前碛口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清中前期碛口社会的初步发展

碛口的商业发展肇始于明中后期,至清中前期商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明初政府推行开中制,为了吸引更多的商人参与参加黄河漕运,将粮食送至北方边镇,即根据他们运送粮食的多少和运送距离的远近给他们发放“盐引”。根据《碛口志》记载“运盐本小利大,距离碛口2.5公里的侯台镇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碛口在此时也有初步的发展。根据《西湾村陈氏来历考》记载“明代陈氏先祖从方山县岱坡山迁往西湾村,八甲祖终日相近船商,靠跑码头、做生意过日子”陈氏家族在此时已经开始与碛口繁荣商业活动发生着联系。《碛口志》记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中,湫河水暴涨,淹没民居器物无数。”当地人就修建了黑龙庙,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水患聚减,水陆商贸因而日益昌盛起来”,因为在商业发展过程中会时常受到水患的破坏。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在从明末开始碛口地区的商业活动就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碛口运输目的主要是位于北方的边镇地区,主要的货物主要是一些粮食作物。第二,碛口当地所居之人口中出现了一种专门做生意的人,这在当时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中无疑是具有变革性意义的。第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时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了避免船只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洪水、雨涝、强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商人们纷纷集资将河伯、龙王爷和风伯请进到庙宇以求得交通运输上的平安。

清前期碛口的发展总的来看还是较为缓慢的发展,在该地还没有正式形成一些贸易交易的场所。往来的商人在此地只是将货物转至往来的船只上,并溯河而上至口外边镇,换取盐引。从此角度来看碛口在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货物的转运码头,虽有商业发展,但不能成为一个商业市镇。

(二)清中后期碛口商业的繁荣

清朝中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平叛与治理,边疆局势稳定,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以开发。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农牧业发展迅速,其地盛产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皮毛等货物。为了能够加强与内地的贸易交流,在晋、蒙两省之间形成了一条主要以运粮食和胡麻油为主的“粮油故道”即始于磴口,并沿黄河而下至山西临县碛口,上岸后经离石,再通往太原晋中地区和南部的汾运地区的商道。碛口处于“晋蒙粮油故道”的关节点上,在商贸转运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贸的快速的发展也让碛口成为有名的“水早码头小都会”。

碛口正式设镇并得以快速发展的时间在乾隆后期,商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的增加是其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永宁州志》记载,康熙年间天大早,百姓断饮断粮,为了能让百姓摆脱饥饿,作为商人的陈三锡于是就“出己赀于碛口招商设肆,由是舟楫胥至,粮果云集,居民得就市,无殍饿之虞,三锡之力也。至今碛口遂为巨镇,秦晋之要津焉。”以此可见碛口的商业发展使得碛口生活的百姓不再缺吃少喝,使得碛口作为商业码头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促进碛口成为商贸发展的重镇。《碛口志》记载“陈三锡是清乾隆年间招商设肆的创始人,然作者在为其作传时称其为“碛口镇的创始人”,足见陈三锡为碛口发展所

做出的重要贡献,但从侧面反映出商业的发展对碛口镇形成的作用。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衡量碛口市镇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碛口作为重要的码头,除了来往于此地的商人外,还有着当地居民,他们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也推动了碛口商业的繁荣,也使得碛口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关于碛口当地人口,《临县志》记载“碛口古代无镇,清乾隆年间,河水泛溢,冲没县川南区之侯台镇及黄河东岸之曲峪镇,两镇商民大都移居碛口”,商民的迁入,为碛口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碛口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商镇。

道光年间到民国初期,是碛口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碛口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水陆小阜。这主要表现在其商铺商人数量的增多、来往货物交易量的增长、当地人们所拥有财富的增加。根据《碛口志》记载“道光二十七年,碛口有坐商60余家,客商居多占半数以上”。碛口镇的商业店铺增长,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的商人在此地进行贸易。到了民国初年“碛口的坐商达到了360余家”且每天码头来往的船只不断,其运输的货物多为粮油、盐、碱、皮毛、药材。此时碛口镇的商业规模可谓庞大,且辐射范围广,在碛口的集市上可以看到来赶集的吴堡县人。碛口的货物通过陆路运输可直达太原地区,并通过转运可售至京津冀等地。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碛口坐商达到了四百多家,碛口镇的商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碛口每天过往船只达50多艘,商旅过往成百上千人,码头装卸工有2000多人,卸货量达百万余斤。当地有民谚道“碛口镇里全是油,三天不拉满街流”,可知碛口镇上每天油的交易之大,由此可推碛口整个镇上的贸易交易规模之大。商贸的发展也使得碛口镇里的人们更为富有,根据民国八年黑龙庙碑刻记载共有219家商号给庙宇施银,且数量还比较多,平均各商号施钱两千文。另根据当地的谚语也能对此进行佐证即“碛口柳林则,家家有银子,一家没银子,扫出它几盆子”。综观碛口商业之繁荣,其不仅使得众多商人在此地汇集,也带动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同时让当地的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有。

(三)抗日战争期间碛口的衰败

碛口商业的鼎盛持续到1937年的时候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并归于沉寂。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造成碛口古镇衰落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碛口遭到日寇抢掠,这是碛口衰落的重要原因。据《碛口志》载“1937年到1941年,日军出动大军在碛口一带扫荡八次,碛口大商号恒瑞泰、恒茂盛、义生成、义元永、大德荣把大批货物放在西湾村陈汝光家的一个大暗窑里,被敌人一火化为灰烬”日军撤走之后大量的商人纷纷返乡。商人的离走让昔日繁盛的碛口不再那么热闹,日军的破坏使碛口镇上的街道变得破烂不堪。

其二,随着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使得河流航运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时京包铁路的修建,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作物有了更为方便高效运输,西北地区的货物不再通过水运至碛口再经陆运转运到全国各地,这就让碛口失去了货物运输的主要来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境内一些公路相继修建,如太原到大同、太原到军渡、太原到风陵渡等公路,公路运输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使得西北往来于山西的货物不再通过水陆运输,碛口作为重要的水旱码头的交通地位逐渐降低。

其三,黄河水灾的影响使得碛口繁荣不再。在碛口被敌人不断摧毁之时,天灾也随之将至。据《临县志》载“民国三十年开始至建国后的1951年,大水五次冲击碛口,一道半街被水冲走”。《碛口志》又载“民国24年6月,湫水河泛滥,碛口街开始冲毁。民国35年,碛口二道街冲毁严重,同年湫水河继续冲毁前街”。碛口街道的冲毁,让碛口的商业发展失去了重要基础,从而想让碛口再度繁荣起来,达到昔日的辉煌,显得格外的艰难。

总览碛口社会发展之变迁,不难从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若不是大量的沙石通过湫水河涌入黄河形成险滩漫布,礁石林立的大同碛,来往的船只也不会在此停留转运。其二,黄河水运廉价,是碛口成为重要码头的重要推力。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通过黄河顺流而下,将内蒙河套地区的货物运至各个地区,可以大大减少商业成本,增加商业利润。其三,民间商人努力是碛口兴盛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陈三锡在碛口的设肆招商,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商人汇聚此地发展碛口商业。其三,天灾人祸是导致衰败的直接原因。战争迫使商人纷纷离开碛口,水灾冲毁街道使得碛口商业失去了主要的活动者与基础设施,为此碛口也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三、碛口古镇的空间布局

碛口西临黄河,背靠吕梁山,位于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之中,这是碛口在近代之后不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但这一条件也使得碛口保存好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群,对我们研究历史上碛口古镇的空间布局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研究资料。

(一)古镇商业区的空间结构

碛口古镇的商业区主要包括大宗货物区、集市区和转运区三个部分。大宗货物主要指的是生产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盐、粮、油、药材、皮毛、碱等货物。大宗货物区主要位于碛口古镇的后街,它临近黄河且道路较为平坦,过往的船只多在此停泊,装卸工人多在此地忙碌。商人为了减少运输的成本,也多将店铺设于此地。后街为此也就成为碛口店铺分布最多的地方,中以油店数目最多,据统计后街中有42家油店,其中以“天聚永、兴义院、天聚隆”为其主要的代表店铺。除了油店外,还有以义生成为代表的药材转销店,以裕后泉为代表的粮店、店铺等。

集市区主要位于碛口的中街,碛口的主要商业活动多在此地进行,古镇集市逢五一集,周边的百姓多在这里赶集。集市区多分布着各种服务性的店铺,如饭店、药店、当铺、银行等。民国时期汉口人在此开办了丽源通,主营各种海味,吸引南来北往的商人前来购买。兴盛韩是碛口有名的药店,店主恪守信义至上、公平交易的经商之道,美名远扬,至今还流传着三兄弟分家的佳话。义诚信是在碛口专门收取抵押品,经营高利贷的店铺,是碛口首富陈三锡所设立。该店铺四周高墙,并凌空拉建铁丝网,网上系上铃铛以防盗贼进入,故又称其为“天罗地网”。大德通钱庄是祁县乔家在碛口设立的票号,主营现金兑换业务,这大大便利了碛口客商的经济往来。

碛口古镇的前街为碛口的转运区。这里主要分布着一些驮运店,碛口的众多货物大都从这里装载启程运输至全国各地。福顺德是碛口保存较为完整的骡马店,该店院落较为宽阔,窑洞较多,因为碛口生意繁忙时,店里需要很多伙计,因此需要很多房间。骆驼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为了能让骆驼卧在软绵的黄土之上,故店主在铺设院子时,一半铺了石板,一半没有铺。除了福顺德之外,前街还有几家骡马店,主要经营者为西湾村的陈氏。碛口鼎盛之时,前街运输忙碌,来往的人也比较多,多为一些打工者,因此在这里也有一些档次相对较低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分布,以供这一群体的人消费。

(二)古镇居民区的空间分布

碛口作为重要的商业市镇,在这里做生意的主要是男人,而女性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参与商业活动,所以碛口又称为没有女人的集镇。碛口的商人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经商,一般在周边村子里修建住房供其家人居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碛口特色的商人民居。这些民居主要分布在碛口镇边上的西湾村、李家山村和孙家沟村。

西湾村是碛口商人陈氏的“家族宿舍”,距离碛口镇一公里。西湾村主体坐落于两山之间,村落建筑依着山势,层层叠置,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整个村落被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条街道所串联,周边为高墙所围,使得西湾村成为一个城堡式的村庄。该村落的一大特点就是院院相连。村落中各个院落之间都由一小门沟通,从一小门进入即可以转变全村。这一特点既让各家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密切各户之间的关系,于冷兵器时代对于村落防范是非常重要的。远观西湾村,它靠山面水,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湾村的修建,并不是对当时地理环境的破坏,而是与当地然环境的相适应,是村落建设中的典范之作。

李家山村位于离碛口三公里处的南山上,是商人李氏的家属居住区。南山山脉向南分出三道梁,远观犹如凤凰展翅,故南山又名凤凰山,人们将三道梁形象地喻为凤之左翼、凤之身、凤之右翼。李家山的建筑主要建在凤之两翼之上,李氏先祖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山势在倾斜四十度的上坡上修建了高下叠置、从沟到顶的精美院落。李家山村建筑呈现出上层村落是下层的屋面这一特点。这既是对当地特殊环境的利用,又是传统长幼尊卑思想的体现。民居建筑沿山势成阶梯状分布,挖土凿洞形成,于沟壑之中居人家,取之于自然又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阶梯状分布,院落就有高低之分,根据中国古代传统贵贱长幼之礼,一般情况下大户人家多居于高处,视野宽敞,贫困之户居于较低之处,相邻两家,长辈多居于高处院落,晚辈多居于较低处。李家山民居是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丰富,被著名的画家吴冠中作为其生平的三大发现之一。

孙家沟位于碛口北面28公里处的三交镇,是晋商孙、王两姓家属所居住的地方。该村落的房舍主要建在南北两个山坡上。北部山坡比较陡,建筑层层叠叠,错落分布。南部山势相对比较平缓,故房屋建造时相对比较宽敞,院巷交错。孙家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村落建筑群,明柱厦檐是其主要特征。兴建于1916年的王恩润宅保存最为完整,该住宅坐北朝南,是三个院落相连的大宅院,中间为主院是主人所住之地,正窑前面为明柱厦檐,高圪台,两边为无柱厦檐,构建精巧,别具匠心。两册为跨院,多为长工们所居住,正房处为五孔窑洞,两侧为厢房。

(三)古镇交通网络的空间延伸

碛口古镇商业的繁荣与古镇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作为著名的水旱码头,足见其交通地位的重要性。根据民国六年《临县志》载“合城镇之商业,较碛口为县南门户,东北接县川,东南达离石,西南通陕甘,西北连河套,水路交通颇为繁盛。”由此可见碛口之地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并且运输较为繁忙。

碛口交通线路主要分为水运交通线和陆运交通线路。其水运交通线路主要是指肇起于内蒙古磴口县,经黄河水道直抵碛口码头的黄河水运线,这是碛口贸易的主要运输线,各类大宗货通过它运输至碛口。陆路运输在碛口商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碛口通向各地的陆路运输线主要有六条即(1)乌审旗一米脂一螅镇一碛口,(2)吴忠一盐池一靖边一螅镇一碛口,(3)延安一绥德一螅镇一碛口,(4)保德一兴县一碛口,(5)碛口一离石一吴城一汾阳,(6)碛口一柳林一中阳一大宁一吉县(图1)。水路运输线和陆路运输线共同构成了碛口的交通网络,使得碛口的商业发展辐射晋陕两省。碛口的交通线路的选择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运输方式。如从碛口通往晋中地区的道路,沿途多为山地,大型的运输无法进行,故使用骆驼或骡马进行运输,这样可以穿越山地,使得碛口的货物外运更为便利。

四、余论

综上所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变迁及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然所形成的大同碛是碛口码头建立的前提条件。廉价的黄河水运和便利的陆路交通网络促使更多的商品货物运抵碛口。然天灾水患的频至,又对碛口的商贸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成为碛口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碛口古镇商业区、居住区在修建时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了符合晋西环境特色的融商业和民居为一体的建筑群。而今碛口繁华己逝,只留下带有历史韵味古村落,为了更好的保护好碛口古镇,在今后的古镇的发展规划过程,应该更好保留古镇原貌,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对碛口发展的影响,使得古镇发展既有其原始色彩又能与地理环境相适应。

本文选自:《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 2018年6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