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坚盾的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碎甲弹原理gif 刺破坚盾的矛

刺破坚盾的矛

2023-06-21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装甲车辆降生之后,对于反装甲一直就是军事领域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第一代坦克出现在一战战场,交战双方都对反装甲火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最早是德军使用火炮集中轰击,虽然榴弹炮弹道弯曲,命中运动目标困难,不过早期坦克体大速度慢皮薄,真要是面对榴弹炮也是很脆的。

但是毕竟运动目标,并且一般爆炸对装甲效果不太好。

早期反坦克基本还是靠直射动能武器,也就是穿甲弹。

穿甲弹击穿装甲的能力,主要是击中时的动能和面积。

很快各国都搞了高膛压的反坦克炮,步兵也装备了反坦克枪。

这个对于薄皮早期坦克效果还是不错。实际上,坦克自身也是极好的反坦克火力,坦克炮基本都是直瞄火炮,弹种主要都是穿甲弹。

很多坊间传说德国人是灵机一动把88mm高炮用来打坦克,实际上这个纯粹是猜想,88mm高炮名字虽然是高炮,但是一开始就配有反装甲的穿甲弹弹种,德国人总不是想用穿甲弹打飞机嘛。

穿甲弹作为最古老的反装甲弹种,从装甲降生到现在一直在进展,可以说是最有效也是最传统的反装甲弹种。

早期穿甲弹就是一般实心弹头,顶多就是弹头形状改善以后加风帽。

步兵也有大口径枪支发射重弹来反装甲,这个一直在二战早期都是步兵有效的反装甲手段。

随着装甲越来越厚,穿甲弹所需要的动能越来越大,为了加大动能,只能加大口径。

除了加大口径,火炮身管也在加长。反坦克炮一般都是高膛压长身管的直瞄加农炮。

随着口径增加,穿甲弹直径加大,大直径反而影响了穿甲效果,于是穿甲弹进化出了次口径穿甲弹,弹头里面装一个更小的高密度穿甲弹头,缩小穿甲面积增加穿甲能力。

次口径穿甲弹的进一步进化,就是脱壳穿甲弹,以及穿甲弹的终极形态: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穿甲弹进化到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基本就已经到了火药推动身管武器动能穿甲的极限了。

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取决于穿甲弹的动能以及着弹面积和连续能力。其表现就是速度够快,弹芯够重,弹芯够长。

速度快取决于发射动能,口径越大,膛压越大,初速越高。所以现在坦克炮120mm口径起,新一代大概率会125/130mm。

弹芯要重,就要用高密度材料。现在一般都是用钨合金,或者铀合金。相对来说铀合金更重效果更好,但是有一定的辐射污染风险。

铀合金已经是人类金属材料密度天花板,至少是廉价耗材里面的天花板,估量以后也很难在材料方面有突破了。

弹芯长这个,使用一体化弹可以让弹芯更长,不过这样就会造成弹太长,自动装弹机比较麻烦,这个也是为啥美国人一直用人工装弹的原因。

穿甲弹虽然历史悠久,穿甲能力一直很优秀,即使在装甲进化过程中,穿甲弹基本都能跟随进化,并且穿甲弹算是最难预防的弹种,现有各种主动预防系统对穿甲弹预防能力都不太好。

但是穿甲弹有一些天然缺陷,就是这个对发射火炮要求太高。作为一个纯动能穿甲,要达到一定的穿甲能力,其发射装置体积无法缩小。

同时,穿甲弹射程限制很大,也就是穿甲能力和发射距离相关,对于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评判,一定是要加入一个基本参数,就是距离。

在二战中后期,坦克装甲变厚以后,步兵的反坦克枪就失去了作用,步兵手里基本没有了反坦克手段。

这个一直到一个全新的弹种,破甲弹降生,让步兵有了自己的反坦克手段,并且这种反装甲模式,适用范畴远大于穿甲弹。

破甲弹的原理,不是暴力动能穿甲,而是使用了爆炸聚能原理。

感谢门罗先生发觉了聚能效应。

聚能效应简言之就似乎可以通过设计包裹炸药的外形,引爆后能将爆炸的能量集中在一个需要的方向上。

传统爆炸威力是分散的,所以常规炸药打装甲上,其破化力有限。

但是使用了聚能装药,,爆炸威力可以集中在一个方向,形成一个细长的高温金属射流,穿透装甲。

只要把炸药外部设计成一个内凹的空心,炸药爆炸时候就主要能量都集中在空心装药的指向方向,这部分的金属部分就会形成一股高温高速射流。

所以这种弹头,又叫空心装药聚能战争部。

这种弹,我们一般就叫破甲弹。

大名鼎鼎的RPG就是这种战争部。

所以,基于这种原理设计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就很容易了。

早期用手扔的反坦克手雷:

用弹簧弹出去的反坦克榴弹:

用无后坐力炮打出去的:

当然最多的还是使用小火箭发动机的反坦克火箭筒

以及加上导引头以后的反坦克导弹。

顺便说下,大名鼎鼎的RPG7其实是火箭助推榴弹,也就是无后坐力炮+火箭发动机助推。

破甲弹的优势就是可大可小,轻便好用,对低速武器很友好。

对发射距离也没要求,只要能把弹药投送到目标位置,剩下的就交给破甲弹头就是了。

但是破甲弹也有劣势。

第一是战争部威力受限于体积和药型罩等,同口径的其穿甲能力并不如穿甲弹。

并且破甲弹容易被反制。

破甲弹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就是爆炸反应装甲。

因为破甲弹引爆时候形成一个金属射流,如果在金属射流侵彻主装甲之前,先引爆少量炸药,就很容易破坏这个金属射流形状,大大影响破甲能力。

爆炸反应装甲就是这个原理,效果也还不错。新型的爆炸反应装甲对穿甲弹也有一定的效果。

破甲弹的应对方式是搞两个战争部,所谓串联空心聚能装药战争部。

前面的小战争部引爆反应装甲,后面的主战争部穿透主装甲,简单有效。

另外,一般使用破甲战争部的都是低速飞行武器,所以主动预防系统的有效性也更高。

同时,基于空心聚能的原理,破甲弹要获得最佳效果,是需要在装甲外一定距离引爆才行,太近了射流没有形成,太远了射流能量损失大,所以这种战争部都会有个很有前端长杆,这个长杆就是为了定位距离。

基于这个原理,装甲也进展出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式:格栅装甲。

在外面套上一层金属网格,虽然对动能穿甲弹几乎无效,但是对于破甲弹效果不错,可能提前引爆甚至直接卡住低速飞行的火箭弹等。

现有对装甲的穿透方式,基本就这两种。但是曾经还有一种,也是主流弹种之一,就是碎甲弹。

碎甲弹的原理是一种隔山打牛方式。

利用塑性炸药贴在装甲外侧引爆,引发装甲内部崩裂破坏。

这种方式,因为炸药装药多,除了打装甲目标,也能打混凝土碉堡等目标,属于多功能弹种。

但是,这个反装甲方式现在已经不是主流的反装甲方式了,主要原因是装甲进化得一个重要类型,彻底让碎甲弹失效了。

装甲早期都是钢装甲,不同在于不同的钢合金如何平稳硬度和韧性,保证最好的防护效果。

随着反装甲力量的增加,装甲也在不停的增厚,但是对于运动车辆,装甲厚了就会变重,而变重了就会影响机动性。

如果如何在不增加重量的基础上增加防护能力,就是装甲升级的重要课题。

最早不再装备均质钢装甲的是苏联的T64,第一装备了复合装甲。

也就是在钢装甲中间夹杂其他材料。

第一代T64的车体前装甲从外到内结构为80毫米装甲钢+105毫米玻璃纤维板+20毫米背板装甲钢。这个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基础上大大增加装甲防护能力。

后续还有在炮塔钢装甲中加入陶瓷球。

后来西方坦克夜大力进展复合装甲,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国乔巴姆装甲。

各国的复合装甲具体结构都是保密信息,一般都是多层夹心结构。很多还有空心结构。

复合装甲几乎对所有穿甲模式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碎甲弹效果尤其好,可以说对于这种间隔复合装甲,碎甲弹直接失效了。

碎甲弹现在只在一些无后坐力炮等步兵弹药中使用,因为本身也有反工事和软目标杀伤效果,但是主流反装甲基本已经没有这种弹头了。

除了穿甲、破甲、碎甲三种,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适用范畴很窄,就是在攻顶弹药中有使用的自锻破片战争部。

自锻破片的弹药结构,非常类似破甲弹,也是空心聚能结构。

使用特别的药型罩,以及计算药型罩形状,引爆炸药后,爆炸的力量将药型罩塑造成一个高速飞行的弹丸,这个就是“自锻“的意思。

自锻破片算是空心聚能的一个特别形式。一般的空心聚能战争部爆炸产生的是高温金属射流,而自锻破片爆炸产生的是一个高速飞行的金属弹丸,又叫爆炸成形战争部(EFP)。

自锻破片的优势是对命中爆炸距离不敏感。

传统空心聚能产生的金属射流如果距离远了,金属射流就断裂损失大量能量,所以对爆炸距离敏感度极高。

而自锻破片本身是形成一个高速弹丸,所以距离略微远一点,对于穿甲能力影响也不大。

但是这个破甲能力比传统空心聚能装药要低一点,所以更多是用在不方便操纵爆炸距离的应用中,最典型的就是末敏弹,几乎所有末敏弹都是采纳这种穿甲方式。

自从装甲降生,各种希望刺破坚盾的矛就一直在进展。

早期反装甲火力受制于技术,单一小且效率低。但是受益于技术进步,从单兵到空军都具有了反装甲火力,并且基于大规模布雷技术,大规模投送灵敏弹药能力,对于装甲集群的毁伤能力,已经可以无视装甲集群的数量了。

虽然现在新型反装甲火力层出不穷,但是其最终击穿装甲的,仍旧是这几种类型,在人类没有发觉全新的反装甲技术之前,大概还会一直使用这几种技术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