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四大要素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07-09 1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做了全面介绍。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篇:介绍研了学旅行的发展历程、政府文件导向、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第二部分为课程开发篇:阐述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关键环节及要素。第三部分为课程实施篇:介绍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策略,第九章中阐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评价内容的确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可作为师范类学生和旅游类学生研学旅行的教材,也可作为国内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参考用书。

more >

序一一起远行 与本书编著者曲小毅老师相识是在2018年4月,她委托我以“研学旅行的组织流程、安全保障及风险分散”为主题,准备一次专题培训。当时给我的感受就是: 这个老师不一般!两年后又是一个4月,我收到了这本书稿,深深敬佩曲老师敢为人先、勤奋耕耘的精神,受邀作序,欣然提笔。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肯定了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出了在一些地区推进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着研学旅行有效开展,并明确提出开展研学旅行要实现三个“有利于”。 以此为背景,无论是学校还是研学旅行机构,都在呼唤出现指导研学旅行实践的路线图、指南针和操作手册,既能指明到“哪里”,又能提供“如何”到达的路径选择。《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恰恰响应了这一呼声,通过比较古今中外,分析政策、理论,从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多个维度,为实践提供了依据和解决方案。 本书向读者清晰地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是人,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其特征在实践中生成。这在我的工作中得到了印证。 我工作的北京中学,从2013年建校伊始就希望通过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校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家言,说万家事”为框架,构建了“阅历”系列课程,穿越学校的围墙,为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和学习活动。学校将课堂设置在大地上,通过博物馆之旅、自然大课堂、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世界大课堂,让孩子们体验生活,感悟文化,调研社会,主动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学校将课堂设置在云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行前、行中、行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与同伴、社会的深度连接。回顾北京中学的研学旅行实践,我们把文化植根于旅行,把研学融合于旅行,把服务贯穿于旅行。在线路设计上,以历史、地域为线索;在模块设计上,以自然、民俗、非遗、优良革命传统为线索;在活动设计上,以研学、志愿服务、自我挑战为线索。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他们在离开父母的独立生活中锻炼了个人生活能力,在宾馆中的安全疏散演习中建立了集体安全意识,跨年级的“学长制”锻炼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通过深度体验与学习,学生在情感体验、知识收获、人际关系、社会阅历等方面获得同步成长。 在具体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学校让学生“带”着教师走,从策划到组织、实施、管理、总结、评价,学生们站在第一线,教师则是支持、指导、陪伴。行前的组建团队、确定主题、制订方案、开题答辩、完善方案,行中的参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研讨,行后的中期成果汇报、结题展示、总结评价,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共同研究、平等交往。学生们在行走中面对各类问题,他们以社会为师、以自然为友、与伙伴同行,了解乡土乡情、市情国情,师生共同度过一段社会生活,在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下,促进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的持续协调发展。 随着书页的翻动,一段段研学旅行的生活经历浮现在眼前,与书中的文字产生着共鸣。这本书来自于实践,反哺于一线,为学校、研学旅行机构乃至一个个家庭在设计有意义的旅行生活时,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愿本书为每一位读者的远行提供帮助! 北京中学党总支书记任炜东2020年4月21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序二 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当下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旅行、教育这两大块民生需求呈现出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变化,促使旅游与教育的供给侧也需要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在旅游领域中作为“新六要素”之一,还是在教育领域中作为职业教育新开设的专业之一,“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当前旅行和教育两大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科班”毕业,又继续在高校旅游学院从事旅游管理相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对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现状与前沿趋势始终密切关注,并配置了一些学术资源、社会资源来进行持续研究。自2014年以来每年发布的《中国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报告》中,都报告了研学旅行、亲子旅行是文旅圈关注的创新热点话题。与此同时,我跟踪调研了世纪明德、趣游学教育(世纪中润国旅)等研学旅行机构在研学旅行不同模式方面的初步探索;还和中国旅行社协会在研学旅行的标准制定、基地建设、研学导师培养等方面有一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说,从“旅行”的视角对研学旅行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研学旅行虽然是旅行与教育的交叉融合领域,但“研和学”——即旅行中的教育问题才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键内核。旅行只是载体,学习才是目的;或者说旅行也是一种学习,是与传统课堂教学迥异的教与学的形式。由此可以理解,很多中小学都把类似的研学旅行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来开展,充分证明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形式,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点。既然研学旅行的核心是教育问题,那么“课程”则成为重中之重!正如本书中所述,“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抓住了课程设计这一研学旅行的“牛鼻子”,则抓住了整个研学旅行的“魂”,才不会沦为一些传统旅行社一拥而上、简单机械地把旅游产品嫁接和转化为同质化的“大路货”。事实上,本书也着重指出了当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重旅行、轻研学,课程沦为‘眼睛课程’‘耳朵课程’;学科嫁接痕迹明显,开发落入应试教育窠臼;开发不成体系,呈现出无规律、非连续性特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备,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些问题,无论是旅游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在研学旅行产品与课程设计时都或多或少存在,且尚没有探索出系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或模式。因此,本书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全面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下,本书紧紧围绕研学旅行课程这一核心问题,试图从“课程开发的原则、过程、内容(教案撰写)、主体(教师)、实施和评价”等几个关键步骤和环节构建研究框架,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系统论述,为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主要的是,本书更是研学旅行机构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的“指导手册”和“工具书”,例如,书中除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介绍外,还有较多的“思考与实践”等来自研学旅行一线的案例。据我说知,曲小毅老师及其团队深入北京市一些中小学进行深入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为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进行培训等。可以说,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很好的社会实践指导价值,而后者则为推动各类机构开展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借鉴。 衷心希望本书能对我国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为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李彬2020年4月23日前言 近年来,在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农场、采摘园、博物馆、科技馆、生产车间、科研院所等地,总有一群身穿校服的中小学生活跃其中。他们时而分头行动,时而聚拢商讨。在他们欢快热烈的交谈中,在他们义正词严的辩论中,在他们眉头紧锁的思考中,在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提问中,我们能够切实看到他们正在与自然、社会、自身发生多元交流,并获取成长的真实体验。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他们伴着四季节奏在努力拔节的声音。他们游历、他们赞叹、他们质疑、他们思考、他们假设、他们验证……研学旅行就是这样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育与旅游的同频共振。以游促学,彰显游之教育价值;融学于游,赋予学以实践意义。最终走向学游相长,学游共进的美好境界。 研学旅行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是基于体验和探究的自主学习,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它是课程改革的产物,又有效地推进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引导课程走向生活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由国家倡导、地方统筹,由学校自主开发,是校本文化的表达与演绎, 彰显地方特色和学校的教育哲学。 为了助力首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有效开展,北京教育学院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成立“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活动及课程开发”专题培训班。来自北京市近60所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在培训班中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作为首席培训师,编著者很幸运地见识到体现不同校本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样本。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文本写作、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工具等方面汲取了很多营养。在主持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关注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开发模式研究”中,编著者走访了北京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东城区培新小学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模范学校,对学游共进、有效设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编著者从2017年开始深度参与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在与房山石楼小学、延庆第四小学、怀柔桥梓中心小学的密切接触中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探索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科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模式、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融合模式。编著者于2018年参与到北京市教委委托的“房山区北沟户外特色课程群项目”中,深入史家营中心小学、霞云岭中心小学、南窖中心小学、佛子庄中心小学、北京教育学院房山实验学校等地,一次次地进行课堂跟踪观察、学生作品分析,与一线教师共同磨课。每一次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研讨后,都会刷新编著者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认识高度。 受惠于一线探索,就要反哺一线教学。编著者将来自北京市各个区的中小学实践经验及时梳理总结,结合自己多年探索的一点体悟,形成教材,希望能够为正在进行及即将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本教材聚焦于如何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基于政策规约视角阐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基于课程理论视角阐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应该具备的要素和开发步骤;基于实际应用视角阐述如何撰写课程方案和活动手册。 愿教师们能够在“旅行艺术家”和“学生研究伙伴”的角色中自由切换,不断刷新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成长高度和速度。希望孩子们在“胜日寻芳”的体验中,在对“无边风景”的赞叹中获得自己成长的增量,实现“万紫千红”的绽放。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对编著者给予的课程理论方面的指导。感谢中央民族大学高鹏怀教授给予编著者研究路径方面的启发。感谢以北京中学任炜东书记为代表的中小学领导、以田小将主任为代表的区县教师培训中心领导、以尹春彦老师为代表的区综合实践教研员、以大峪中学陶术研老师为代表的杰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等对编著者近年来开展实践研究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彬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吕兴洋副教授对书稿的把关。感谢北京教育学院黑岚副教授、于晓雅副教授、邸磊副教授、郭君红副教授、李秋红副教授、吕亚非副教授、李春艳副教授、王晓玲博士给予编著者的专业指导,亦师亦友地陪伴着编著者许多年的成长。感谢步星辉老师、王丽老师、孟妍红老师对编著者的鼓励,来自伙伴的鼓励会给陷入困境的编著者极大的勇气。感谢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刘楠书记对编著者理想、信念的引导,让编著者坚定方向、目标和责任。最后,特别感谢编著者的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他经世济民的思想和“求乎其上”的追求一直是编著者前进的动力。 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著者2020年5月

more >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