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3大原则与4个步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方案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3大原则与4个步骤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3大原则与4个步骤

2024-07-11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研学实践课程的三大设计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原则。

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从学校教育延展到社会教育,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学以致用。

要以各地区或各市县的特色文化为例,从学生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由今到古,从幼儿园到高中年级来设计课程。

比如,分别以“感知家乡四季变换”“寻访家乡传统文化”“领略家乡美好河山”“传承家乡红色基因” “感受家乡科技魅力”和“体验家乡幸福职业”为主题设计研学课程。

让学生成为研学的主体,在研学中帮助学生感受特色乡土河山之美,感知特色乡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了解当地的革命史迹,了解家乡历史和发展与祖国的关系。

使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必须坚持建构“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原则。

用多样化研学课程弥补学校教育无法完成的教学目标、任务为目的,实现教育的多样性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以新疆为例,学生虽然生活在新疆,成长在家乡,但对家乡的文化不一定十分了解,加之课本内容很难涉及。

研学旅行在课程设计时,从历史文化到山河地貌,从名人事迹到家乡美食,从建筑风格到乡土民俗,设计多样化的课程。

让学生走进新疆神秘的天池景区、极具魅力的喀纳斯、风景如画的那拉提草原、克拉玛依魔鬼城领略独具风格的山河地貌之美。

让学生品尝阿克苏—红富士,领略家乡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探秘府谷民俗、体验非遗文化-走进十二木卡姆。

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走进新疆的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博物馆,感受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走进科技馆、现代农业园大棚水果、蔬菜基地,感受科技的魅力。

三是必须坚持“跨学科”的知识融通原则。

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互融互通,实现国家“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指引下的全人教育目标。

突破学科界限,突破学生个性差异的局限,推进多学科融合、主题式学习,倡导研学课程资源共享、研学创意和成果分享,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课堂学习与旅行探究深度融合,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02

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按照“带着课本去研学”的思路定位研学课程。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出与县域特色文化相近的内容,把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要求与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结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课本教学内容和教育培养目标,分年级设计研学课程。

为学生提供优质、安全、丰富的研学环境,以“研”为主线,以课本内容的体验式、运用为路径,让“学”真正活起来为目标,避免“只游不学”的窘境。

“带着课本去研学”,利用学生已经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在实际情境中把学到的感情材料进行适当加工,以转化成理性知识,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通过循环反复地运用已有知识,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以新疆特色文化为例,针对所有有特色景区进行研学课程研究,并设计对应教材内容的应季应节特色研学活动。

内容包含独立生活、营地拓展、课题探究、生物地质、文化传承等体验课程,助力学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研学提升知识,从而达到教育部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步,要依托“县域已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设计研学课程。

先找出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与学校综合实践育人的结合点,再根据研学资源的独有的环境与特征,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与系统归类,开发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配套学校教育的、有地方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

以新疆为例,可以构建“感知家乡四季变换”“寻访家乡传统文化”“领略家乡美好河山”“传承家乡红色基因”“感受家乡科技魅力”和“体验家乡幸福职业”六个模块,来设计编写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研学旅行课程。

·一年级研学课程:感知家乡四季变换

·二年级研学课程:领略家乡美好河山

·三年级研学课程:寻访家乡传统文化

·四年级研学课程:传承家乡红色基因

·五年级研学课程:感受家乡科技魅力

·六年级研学课程:体验家乡幸福职业

第三步,要按照“协同推进的思路”完善研学课程设计。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的协同研发机制,与当地著名学者、学校或机构联合修改课程,并将教学法、心理学融于其中,使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是建立家校之间有共同的研学愿景。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希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家长希望孩子在旅行中有更多的收获,愿意参与到孩子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去,研学旅行课程可以达成这样的愿景。

二是建立学校和家长资源优势互补。

家长资源的开发可以丰富研学课程的内涵,学校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成果的评价等。

尝试性地吸纳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让研学旅行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可以向家长推荐亲子研学课程,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确立研学目标,分析课程问题,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教育价值。

对于研学旅行有不同的评价,除了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外,还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参与评价,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多角度评价,让研学旅行更真实、立体与鲜活。

在研学课程设计前征询家长意见,整合家长资源,邀请县教研机构,研学基地的专家学者,当地的名人参与指导课程设计,使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与融合,同时也让家校、社会构成协同推进课程建设机制。

第四步,要建构以“安全为底线”的要求设计课程。

一是在研学路线和研学环节的策划中,应当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有些研学路线可能涉及到水、电、跌落等危险,在设计课程时要引起注意,尽量将路线调整或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这其中也包含食品安全、住宿安全等问题,不应只局限于研学地点和活动的安全性。同时,配备足够的随行老师、导游或陪护人员,保证研学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责任划分,落实安全保障责任。

注重研学旅行涉及的所有环节,提前划分好责任,如上下车时的人数清点,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将每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三是确认参与研学旅行的师生购买了意外险和投保校方责任险。

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受委托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从而落实各方责任。

四是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行前培训和行中提醒到位。

在出行前,给学生讲解安全出行的知识和规则,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远离危险源头,树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提醒和教育学生,要熟记带队老师联系方式,若真的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报告带队老师进行处理。

与旅游部门和交通部门等提前进行沟通,为学生出行维持秩序或提供便利。

同时,相应部门也应加强对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监督。

如,公安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研学旅行中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场所的监督和审查,旅游部门应当规范研学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机制等,加强安全保障,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

03

建立研学实践课程的跨学科知识学习结构

“跨学科”是研学实践无法避开的要素,但优质的“跨学科”研学资源却不能轻易获得。

基于地区特色文化在跨学科设计上得天独厚优势,以项目式主题学习为载体,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文化,地形地貌,革命遗迹,统整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筛选与分类,结合育人目标,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社会参与、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寓教于游,因地制宜建设有系统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研学课程。

一是以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研学课程内容。

在课程构建、线路选择、课程实施、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学习与旅行探究深度融合,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二是以引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为课程教学方式。

从教育均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注重在集体研学中,改变学生个人接受性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独立探究和个性发展。

以丰富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打破学科界限,突破学生个性差异的局限,推进多学科融合,促进资源共享、研学创意和成果分享,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是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将辩证思维培养作为重要的研学目标,不追求任务结果和呈现方式的一致,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和表现方法。

基于一定的研学主题开展,精心挑选适宜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并加以整合。

以综合思维引导操作,从实践中实现思维进阶。

04

形成了特色化研学旅行课程成果

一是基于府谷县特色的地域文化,研发出了六大板块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以游览、观光、体验为形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多样化课程设计要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形成了:

·“感知家乡四季变换”--(春暖花开、夏日劳动序曲、秋意畅想曲、冬日畅想曲)

·“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观家乡河山、看地貌之美、领略生物的多样性)

·“领略家乡美好河山”( 走进文化古城、体验民居风情,品尝美食体验文化特色)

·“传承家乡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 、参观博物馆,走进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追忆红色足迹,传承家乡红色基因)

·“感受家乡科技魅力”(走进科技馆、现代农业园大棚水果、蔬菜基地、红色文化博物馆、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感受科技魅力)

·“体验家乡幸福职业”(走进消防大队、农商银行、人民医院、新区阳光社区,体验幸福新生活)等六个模块的研学课程体系,课题组成员撰写了50多份研学课程教学方案。

二是基于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学生研学旅行成果集-足迹手册。

一年级:照片 简单彩绘或涂鸦。

二年级:照片 简笔手绘或素描,并附上对所观察事物的简单特征描述。

三年级:照片 简笔手绘或素描,并附有对各种文化的简单特征描述及其可以做的食物。

四年级:照片 简笔手绘 文字说明 研学日记。

五年级:照片 简笔手绘 文字说明 调查报告。

六年级:照片 简笔手绘 文字说明 研学报告。

三是构建了发展性研学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学生填写的日志和教师、家长填写的评价考核量表,注重过程与表现的。

设计阶段评价,建构了侧重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评价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的评价,包括如何确定好研究课题,制定好研究方案,进行问题论证和报告等,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问题解决中。

实施阶段评价,建构了侧重于检查研学旅行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加工和分析,掌握研学的活动进程,认定其“研究目标”的达成等,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总结阶段评价,建构了侧重于关注学生参与过程情况的评价。

主要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知识的整理与综合、资料的收集与加工、研学报告撰写、人际交流与小组合作、研究成果的评定与展示等进行评价。

全新的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研学的兴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感受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动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和美术等学科课程和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学旅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