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用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修订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砌砌的读音 一些常用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修订版)

一些常用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修订版)

2023-05-15 04: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是“多音字”读法。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发几个音,并且这些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也一直使用,不同的读音有着不同的字义,这就要根据诗词中具体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来选择最合适的读音。例如“解”字,读jiě的时候最多,读jiè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羁押”,例如解差、解送、押解等,用作姓氏的时候读xiè。在“解落三秋叶”这句诗中,就应该读jiě,用的拟人手法,意思是风就像解开衣服纽带一样使秋叶和树枝分离。相似的还有“扁”这个多音字,分别读biǎn和piān,但只是在一个“扁舟”的固定搭配中才发piān的读音,这个用法古今是一致的。用在诗里最熟悉的当然是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以及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了。

三是“通假字”读法。

通假字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一种现象,通假的字面意思是“通用”、“假借”,也就是说本来某个字有一个原本的读音和字义,但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把这个字“借”过来“用”做另外一个字。“通假字”产生原因主要是三个:避讳、空缺、出错。 避讳的例子如唐高祖李渊有个儿子叫李元霸,历史上真有这么个人,是不是小说里隋唐第一好汉还要考证,但是人家原名叫“李玄霸”,因为在清朝整理史料,要避讳康熙皇帝的“玄烨”的玄字,就给改成了李元霸了。 空缺就是当时没有那个字,就用了相似的字来代替,契和锲就是这样。在锲字没有创造出来的时候,表示“用刀子一类的利刃刻绘”意思就把“契”字借过来用。 出错就是写文章的作者写了错别字,以讹传讹形成的。严格来说通假字就是错字、白字和别字,只不过形成了约定俗称的用法,反而积非成是了。

例如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字通“现”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说”字通“悦”字;“鹿柴”中的“柴”字通“寨”字;“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通“叫”字等等。

2 、叶音读法2.1 “儿”字。

在古诗词中,“儿”字应该读成“ní”,试读两首诗就能体会了。

一首是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在全唐诗中就留下这一首诗,写的很有特点,四句诗层层递进,就像解谜题一样,后一句诗解答写上一句的原因,最后一句点出诗眼。

还需要说明的是“得”字的读音:用做助词是读轻音de,例如你跳得真远;用作“获得”意思的时候读dé;在口语中表示“需要”的时候读děi,例如这项工作起码我起码得干半个月。

在古诗中,大多要读这个口语音,杜甫《石壕吏》中的“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也是读děi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益的《江南春》: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中,得也是读děi音,朝要读zhāo,朝朝是指重复无数次。

在表示商人的词语“商贾”中,“贾”字要读gǔ,而不是贾宝玉的jiǎ,其实这首诗“贾”的用法有点毛病。毛病在哪呢?俗话说“行商坐贾”,也就是到处跑的称为商,稳在一地的称为贾,这首诗的角度是埋怨丈夫只顾到处跑着做生意,不关心自己的感情生活,那么用“瞿塘商”更合适。但是从音韵上分析一下,商字是平声,下句的“期”字也是平声,不光是商字不如贾字高大上,李益用了这个贾字是为了更好的对仗。其实用商字也行,绝句的头两句可以都压平声韵。

李益算是唐朝一流诗人了,留下的好诗不少,熟悉的有《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不过李益更著名的是作为一个“负心人”的形象出现在唐传奇《霍小玉传》中,还担任一号男主。主要情节十分凄婉:李益结识了一位霍王庶出流落到民间的女儿,名叫霍小玉。最初是李益央求媒婆说媒才得以一亲霍小玉的芳泽,霍小玉很痴情,觉得自己配不上李益,请求他给自己8年的恩爱时间,8年期满后李益也才30岁,到时候任由李益去攀附高门大户,小玉自己就出家为李益守贞。李益当时信誓旦旦,为明心迹还写下“引谕山河,指诚日月”的书面山盟海誓。可是他回家后就迎娶了名门大族的女子,并且对霍小玉封锁消息,避而不见,小玉忧思成疾奄奄一息。有一位游侠出于义愤,用女色诱骗李益再次来到霍小玉家中,霍小玉与李益相见后指责他背信弃义,当场含恨离世,死前发下誓言,要让李益家宅不宁。后来果然折腾的李益屡次休妻,寂寞老去。也有改编版本说李益最后是被霍小玉索命身亡。

《霍小玉传》改变了类似《莺莺传》中为负心汉张生辩解的常用套路,也没有那种“怜卿深情纳你为妾”的大男子主义,而是对李益进行了批判,算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作品。至于李益是不是真的这样无耻,就难得考证了。

2.2 “斜”字。

在前面的楔子中就以“斜”字举过例子,现代读“xié”,在古诗词中大多读“xiá”。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应该是在古诗词的句尾一般“xiá”,在句中还是读“xié”。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唐代宰相诗人李峤一首曾经入选小学课本的《风》中“斜”字用法,也比较熟悉: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3 “胜”字

在古诗词中,“胜”字应该读成“shēng ”,这个读音现代也不用了。相对熟悉的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由于我读过几遍红楼梦,对于书中“群芳开夜宴”行酒令时宝钗抽到“任是无情也动人”就公推她是“牡丹花”的描写查过资料,喜欢上了另外一首用到“胜”的诗,就是晚唐诗人罗隐写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头两句中不胜的意思是“不尽”而不是字面“战胜不了”,是说牡丹和东风有着特殊的因缘际会,翻卷着五色丝绸一样的花瓣在枝头诉不尽春天的美妙。

最有想象力的形容是中间四句:牡丹如果能说话,那一定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即便如此,无语高冷的牡丹也足以动人心魄。美丽的芍药只配做牡丹的侍女,众口赞颂的芙蓉花,也不敢和牡丹比美,退避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荷花并不是真心的出污泥而不染,是被牡丹吓跑的)?

最后两句用了韩愈爷孙的典故,算是提升了本诗的文艺范。是说大文豪韩愈虽然在人世见功成名就,就像牡丹花一样,虽然雍容华贵,但没能修仙得道,辜负了韩湘子牡丹花瓣题诗点化的苦心。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典故吧:韩愈有个侄孙子叫韩湘子,对,就是传说中过海的八仙之一。据说韩湘子很小就修炼得道了,为了点化韩愈,他自称能让鲜花瞬间开放(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寓意应该是人生富贵就像花期一样短暂。韩愈不信,于是他就取来一个只有泥土的花盆,用笼子罩住,一会就开出了两朵牡丹花,每朵花上都生的有字,连起来是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问诗的含义,韩湘子不答,号称“天机不可泄露”。

后来官居高位的韩愈因为反对皇帝供奉佛骨舍利,而被贬官潮州,走到蓝关,天降大雪,难以前行,忽见一人冒雪而至——您一定猜到了,不错,正是韩湘子。韩愈这才恍然大悟,想起这两句诗,于是韩愈著名的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诞生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4 “凭”字

凭字在现在只有一个读音,píng,但是在古诗词里为了平仄押韵,经常用叶音的读法,读成bìn,意思是一样的。这种用法比较生僻。

杜牧有一首《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其中淮阳多病是个典故,汉武帝的大臣汲黯性格耿直,勇于进谏,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很尊重他,但是随着汉武帝越来越老,日渐昏庸,开始反感他,先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又启用他,到淮阳担任太守,淮阳在现在的河南周口。汲黯那时候已经有病了,就请求汉武帝不要外放自己,汉武帝不答应,最终汲黯病死在了淮阳太守的任上。后来“淮阳多病”就用来形容那些不受君王赏识,外放的官员。

2.5 “跳”字

跳字除了读tiào外,还通假逃跑的逃字,也就是说在逃这个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用跳字代替,自然也读táo了。

不过,在有的古诗里,为了平仄押韵要采用叶音的读法,读tiáo,这种读音也仅限在古诗词中。最熟悉的是苏轼的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6 “回”字

在古诗词中,“回”字也有叶音的读法,读作“huái”,这个音现代也不用了。有这个叶音再来读李白的那首《望天门山》,在韵味上就通顺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7 “浮”字

在古诗词中,“浮”字也有一个叶音读法,“fóu”,意义还和现代的浮字相同,可以体会一下,如果不这样读,毛主席的而这首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是不是中间就换不来那口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杜甫的那首《登岳阳楼》也要这样读: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 “野”字

这个“野”字,按照叶音读法,应该读“yǎ”,熟悉的例子就是《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9“思”字

在古诗词中,用作名词,表达某种思绪的时候,要读四声sì,也只有在古诗词中,“思”字才有四声sì的读法,现代已经没有这个读音了。例如著名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就应该读四声。范仲淹的《苏幕遮》也应该是这样的读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不过,如果作为动词“思考”使用的时候,还是要读一声。

3 、多音字读法

3.1 “解”字

还是以《风》举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中的“解”字是个多音字,读jiě的时候最多,读jiè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羁押”,例如解差、解送、押解等,用作姓氏的时候读xiè。

本诗中应该读jiě,用的拟人手法,意思是风就像解开衣服纽带一样使秋叶和树枝分离。

这个“解”字三个读音都在用,而不是像“儿”、“斜”,只是在古诗词中才有独特的读音。相似的还有“扁”这个多音字,分别读biǎn和piān,但只是在一个“扁舟”的固定搭配中才发piān的读音,这个用法古今是一致的。用在诗里最熟悉的当然是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以及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了。

3.2 “契”字

这个契字有三个读音,xiè、qì、qiè,其中,读xiè几乎是个独家专用,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臣子,商朝的祖先。现在我们读的更多的是“qì”,契约精神,田契地契一类,用作文书的意思。

但是在古诗词中,大多是读qiè音,后来我们又造出了和它同音的“锲”,一看偏旁就知道意思了,“用刀子一类的利刃刻绘”。严格来说,“契”字和“锲”字是通假字,不过现在的“契”字中,qiè的读音一直使用,所以算是一个多音字。

最熟悉的关于契的诗,就是诗经当中的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阔这个词是约定、誓言的意思,你看,都要用刀刻了,就是刻骨铭心嘛。这四句诗就有两个通假字:成和说字通诚和悦字。诗意思是:我满怀着诚意和喜悦,和你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这一生要握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本来是赞美军队袍泽生死之交的友情的,但是由于词语用的太暧昧,过于基情,以至于到现在用在描写忠贞的爱情上了。

3.3 “阿”字

阿字现在有两个读音,一个是ā,一个是ē,看起来简单,其实即便是现在,这个字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混淆。读ē的时候,有几个常用固定搭配,阿房宫、东阿阿胶、阿谀奉承。读ā的时候比较多,常见的是虚词,阿大、阿二;用作名词的时候,表示山岭,诗经有“无矢我陵,我陵我阿”的句子,意思是不要把部队和兵器陈列到我国的山岭上,那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山岭和高岗;用作动词的时候,是“袒护、歪曲”的意思,《韩非子》中有“法不阿贵”的句子,意思是制定和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不能偏袒权贵。

用在诗里比较尴尬的是,有时候读ā,例如汉代古诗《十五从军征》里的: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还有白居易《杨柳枝二首》: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但有时候,要读第三个音:è

李商隐的怀古诗《茂陵》,是评论汉武帝的: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其中对仗的两句: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方朔两个字是平仄,阿娇两个字要发仄平,阿在这里就要读è,才是个仄音。

唐诗中“阿”的读音让人头疼,要看句子的对仗来判断,不过念佛的时候确定无误,“阿弥陀佛”中,不是ā或者ē,而是读è,不信就去问问大禅师。

3.4 “并”字

并字一般都读bìng,但是在作为山西或是太原一代简称的时候,是要读bīng的,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最多,一是“并州”,一是“并刀”,看来那里是出好刀的地方。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旅次朔方》写道: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种“却望并州是故乡”的思绪很有琢磨头,客居并州的时候想念咸阳,等渡过桑干河回咸阳的时候,回望并州,反而觉得这里是故乡一样。

更有名的当属“并刀”了,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杜甫难得跟自己的偶像刚一回,他写了“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意思是说,如果能得到并州出产的剪刀,我就能把江水剪断。宋朝的陆游在《秋思》中也写道:“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最美艳的并刀,应该是宋朝花间词人周邦彦的《少年游》描写的握在绝代美女李师师手中的那把了。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3.5 “泥”字

“泥”字有两个读音,现在都在用,一个是ní,一个是nì。其中读ní时一个是动词,用泥水把缝隙堵住、糊住,用在四声的常用词是“拘泥”。在古诗词中,如果不是用做名词“泥水”时,多是读四声。元稹的《遣悲怀》都很熟悉了: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泥他的意思是“央求他、请求他”的意思。

3.6 “间”字

“间”字读jiān的时候表示方位,例如,中间,两国之间等。读jiàn的时候表示隔离,有动词的含义,例如间隔。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表达的是井口和瓜州被一水隔开,所以要读四声jiàn。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7 “看”字

看字有kàn和kān两个读音,原来刚入伍在新兵连进行新训,听班长下“向前看”的口令,看字就发一声,拖的长长的,还觉得是班长没文化,现在才知道是自己没文化。

看字在表示“守护”意思的时候,如“看门”、“看押”是要读一声的,在古诗词中,要分别对待,如果是用在句中,一般可以读kàn。但是用在句尾时,要用作“平声”进行押韵,基本要读一声kān。如唐朝诗人戴叔伦的《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再介绍一首很霸气的诗,《百丈山》: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这首诗歌的作者还和别人联句做过一首《瀑布》:前两句是“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比较一般吧?这位霸气作者续了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位掌中看山河的牛人,名叫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李重茂两位),庙号唐宣宗。他是晚唐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称为小太宗,从诗歌中就能感受到那种王霸之气。

李忱还有一首诗比较著名,基本上是对白居易的盖棺定论,那就是《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3.8 “兴”字

“兴”字有xīng、xíng、xìng三个读音,其中在古诗中有一个固定词语的搭配——杂兴,例如《田园杂兴》,当然这个词也只是用作题目。这个时候,要读zá xìng,意思是这些诗是即兴发挥写下来的。

3.9 “潦”字

潦字有三个读音,除了最熟悉的潦草中读liáo外,他还是涝的通假字,自然也就读lào了,形容水大成灾。但是还有一个读音lǎo,组成“潦水”这个词,是形容雨后较大的积水。宋朝诗人陆游比较喜欢用这个词入诗。如:

《碌碌》

碌碌初何取,悠悠信所之。

安贫无鬼笑,守道有天知。

暑服黄缣制,晨飧赤米炊。

今朝潦水退,村路得遨嬉。

但是名气最大的,是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上学的时候都背过吧?

4 、通假字读法4.1 “见”字

在古诗词中,“见”字一般通“现”字,字义和字音都是“xiàn”,《敕勒歌》中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此外,清朝学者查慎行所做《舟夜书所见》中也是这个读法: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4.2 “华”字

很多情况下,尤其是描写年华易逝时光难留的时候,“华”字通“花”字,用花开易衰来描绘类似的心情。著名的汉朝乐府诗《长歌行》中就是这个用法: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华叶”是说花和叶,而不是说“华美的叶子”。

4.3 “教”字

“教”字通“叫”字,熟悉的例子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这里,“教”不是“教学、传授”,而是“允许”的意思,这个用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4.4 “要”字

“要”在古诗词中通“邀”,是“约定”的意思。例如宋朝司马光写的《忆庞之道》:

畴昔两垂髫,知音结久要。

何言半涂别,不待岁寒凋。

幸有才名在,非随气运消。

英灵犹仿佛,宿草已萧萧。

4.5 “那”字

那字本身是个多音字,在通假字方面,它又通“奈”,“无那”这个词其实就是“无奈”的意思和读音。这个用法比较多,只是平常可能不怎么在意。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婉约的用法也有,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着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字的读音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了与当初诗词形成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探讨读音的目的,并不是要钻牛角尖,做考证派,而是要品味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今天笔者列举出的例子挂一漏万,自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语文教育有自己的规则,本文的讨论,仅限于古诗词的诵读和吟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