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传承1600多年的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雕工艺图片 惠安石雕:传承1600多年的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惠安石雕:传承1600多年的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4-07-04 0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闽南网3月19日讯(闽南网记者 曾小琴 吴圳锋 文/图)泉州惠安,被誉为中国石雕之都。延绵30多公里的惠安惠崇公路至黄塘高速路两侧,星罗棋布着数百家石雕厂,门前摆放花样繁多的石雕雕刻作品琳琅满目,造型栩栩如生。

王经民作品《佛在心中》

碑石、城市园林雕刻、建材建筑构件、宗教雕刻、石木家私器具、工艺品……惠安石雕随处可见,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惠安石雕这一传统工艺,始于1600多年前的晋朝,经过历代名匠大师的传承创新,早已走出国门,奔向世界。目前,惠安石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外销的40%以上。国内,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泉州东西塔洛阳桥,海外的美国华盛顿马丁•路德金雕像、东南亚等国的建筑、佛像、碑刻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泉州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6月,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泉州璀璨的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王经民:手中是石雕,心中是世界

王经民

王经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

15岁拜父为师,18岁出道带徒,22岁开办石雕厂。1967年出生于惠安崇武的王经民,与惠安石雕缘妙不可言。作为目前惠安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王经民一项项荣誉背后,也折射了石雕行业的发展历程。

王经民师从其父王清标,这位曾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石雕大师,还是惠安影雕的三大创始人之一,一直是儿子王经民心中的偶像。打小,父亲做的口衔小球的石狮子、浮在水面上的莲花盏、精雕细琢的东西双塔等,精巧得让王经民爱不释手。

毫无悬念,在那父带子、师带徒的石雕技艺传承年代,初中毕业的王经民,正式跟着父亲从最基础的石雕雕刻技术学起。严格要求的父亲,倾心教他石雕刻的各项技术。不到3年时间,王经民已能出师,石雕的主要四道工序:雕扑、平直、镂剔、打巧,他已运用自如并达到熟能生巧。

王经民作品《女娲补天》

他十几二十岁,就成为惠安“头手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惠安石雕厂工作的王经民,与同事雕刻最多的是墓碑石刻和建筑构件,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地区。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新加坡有个商家,前来定制沉花工艺做的飞天石雕,算是当时较有新意的作品。

那时王经民已远近有名,成为惠安“头手师”(当地人称第一工匠),慕名而来的海内外客户一拨又一拨。当时雕刻的内容,大多来自戏曲人物,而且都选择比较喜庆、吉祥的题材人物。

尽管自己已在惠安石雕界有影响力,但王经民认为,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需要潜心专研不断创新。为此,闲暇时间,他时常给自己加压充电,自学国画、建筑、书法等多门学科,力求惠安石雕精美传神。

王经民作品《如意弥勒佛》

他边办厂,边收徒传承石雕技艺

1989年,王经民创办属于自己的石雕厂,并收徒传承石雕技艺。尽管办工厂,王经民仍潜心创作,并结合市场需求,探索技艺改革技法创新。他融入"针黑白"技法,把石雕原有的单一颜色,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呈现出不同着色效果。

沉下心与石雕打交道大半辈子,王经民称这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分不开。他坦言,当初能坚持,更多的动力是为了赚钱养家,这是家庭赋予的责任使然。此后这份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推着他往前走。

“如果单纯只是做生意当老板也行”,王经民称,但从他内心角度想,自小从事这家传的石雕技艺,他就必须达到相应的荣誉。这荣誉不单为个人,也应该是对行业的肯定,并带动这个行业的传承做点事。

精益求精,从事石雕创作40多年来,王经民不断出精品。其作品《女娲补天》作为石雕唯一代表作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佛在心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如意弥勒佛》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精卫填海》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仙女舞凤》等30多件作品获得省部级奖,《龙的传说》等2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

王经民作品《仙女舞凤》

因为对传统的坚守,才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开始,惠安石雕藉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进入鼎盛时期,国内众多纪念馆、纪念碑、城市雕像基本出自惠安。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刻有开元寺、老君岩等泉州建筑物代表的石雕衍派影雕,因其便于携带,成为探亲访友相送的赠品。

惠安石雕能在世界石雕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王经民称,这归功于当地石雕手艺人对惠安石雕传统的坚守。有了传统手艺传承的根基,加之惠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与世界诸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技艺交流,让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惠安石雕也得以“与时俱进”。诚如他工作室门口蹲坐着那只颇有漫画之风的石猫一般,既有惠安石雕的“基本功”,又蒙上了一件“时尚外衣”。

王向明:坚守30年,惠安南派石雕第五代传承人

王向明

创作中的王向明

王向明:国家一级技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惠安南派石雕传承人,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王向明来自惠安雕艺世家,他说自己已是第五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15岁开始正式跟着父亲、长兄学习石雕技艺。19岁自己出师带徒弟。2001年,创办雕刻公司。

从事石雕行业30多年,王向明在创作过程中,他虚心向民间传统老艺人取经,突出雕刻技法的丰富多样,如粗中带细的雕刻手法、表面哑光的传统技法,同时在工艺上的突破与创新中,包括融入水墨写意的手法等。

王向明作品《生生不息》

承传统之工艺,取世界之精华

走进王向明亲手设计的福建和祥雕塑集团,别具一格的庭院,鱼池、奇石雕塑、古树相得益彰,颇有江南园林之感。步入展厅,处处可见王向明雕艺的另一番境界,石雕艺术转向空间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个人作品展区,一件件石雕作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镂空的青石雕出“松鹤延年”;作品“生生不息”,细细的蚁穴,蚂蚁们倾巢而出;“腾云驾雾”雕刻,孙悟空的毛发、五官清晰可见;作品“海嬉”,单是小鱼就有100多条,既有章鱼斗螃蟹的场面,也有珊瑚、海星、水草等各种海洋生物……

王向明作品《一脉相承》

这些作品,大多是王向明巧妙地选用大型花岗岩建筑构件切割后残留下来的废石,变废为宝,再根据其天然造型和颜色进行再创作,让南派传统石雕技艺美轮美奂。目前,王向明自创42件石雕收藏品,赠予惠安文创园,作品《一脉相承》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王向明说,石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用心做好工艺是对它最起码的尊重及敬畏。王向明认为,艺术要创新,则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与自我提升。至今,他已走访世界40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国家,他都带着敏锐的艺术眼光,取其精华。

王向明作品《八仙图》

推陈出新,石雕艺术跨界石雕文创

王向明别具一格,石雕艺术跨界石雕文创,并一炮走红,成为惠安石雕新的引擎。

“艺术是相通的”,采访中,王向明常提到这句话。当文创产品成为热门词,他也在探索着将石雕艺术创作,引入空间艺术、空间技术创作领域的跨界之旅。30多年的“匠人”身份,他已具备高度的审美水平,而文创产品恰恰需要懂艺术的人。 2015年,他试水文创园首个项目“5号餐桌”,利用惠安大岞一民宿空置的5个房间,经一番打造开门迎客,“5号餐桌”成为网红打卡点。

石雕艺术创作转型空间艺术创作,首次试水成功。受其鼓舞,王向明又创作了“问海、“话仙”等雕艺文创园,并都成为泉州人消费拍照取景的网红打卡地。

王向明设计的问海文创园

创作中,王向明不忘初心,也不断出新。近些年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石雕手艺人,为的是惠安石雕技艺能延续、传承。他培养出的技精位高的雕刻人才,参加国家级、省级雕艺比赛,常获各种奖项。

作为惠安石雕南派传承人,王向明秉承“工匠精神”,他认为,每一个工匠都应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精雕细琢,达到精益求精。

王向明作品《松鹤延年》

惠安石雕早已闻名海内外,但王向明担忧的是该行业的传承问题。他说,现在有意学习石雕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石雕这一行业。(文中部分照片由受访者供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