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明续命200年,千古一人于谦有多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灰吟于谦的生平经历 为大明续命200年,千古一人于谦有多强?!

为大明续命200年,千古一人于谦有多强?!

2023-06-04 1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449年八月,明英宗与王振率军25万御驾亲征,却因不谙战事在土木堡被也先包围,最后全部覆灭,王振被杀,随行的文武高官50多人尽皆殉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沦为阶下囚。消息传回京城,朝堂震惊。为了赎回英宗,孙太后和钱皇后装了整整八大车的金银珠宝,送给也先。也先把财宝全部收下,却拒绝释放英宗。他的胃口,岂是八车财宝能装得下的,他要的是大明的天下。他挥师南下,直指京师。

明英宗与王振率军25万御驾亲征

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大军,大明朝廷人心惶惶。翰林院侍讲徐珵扬言星象有变,劝监国朱祁钰迁都南京。人们纷纷附和。在他们看来,迁都到了南方,还可安享富贵,又何必死战呢?就在朱祁钰犹豫不决时,一个人站出来厉声喝道:“胆敢提议迁都的人,应该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我们走了,大明的江山就完了!南宋的教训你们都忘了吗?”(“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怒斥南迁派

众人都把目光望向说话的人,那个两袖清风、铁骨铮铮的男人:于谦。

1398年,于谦出生在杭州钱塘县一个大户之家。自幼年起,于谦就有着非凡的气质。七岁那年,一个僧人见到他的样貌,惊呼道,此人未来必是救时宰相。这个故事虽然有传说的成分,但于谦确实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明代的教育对于思想的钳制很严重,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过于谦就不拘泥于课本之中。学习之余,他常去读其他古人的作品。苏轼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苏轼在杭州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任期间,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苏轼爱民如子、兼济天下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于谦。此外,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也是他崇拜的人物。他们救国救民的经历让年少的于谦热血沸腾,他读到兴头上,就提笔作诗,将对英雄的钦佩抒发纸上。在迂腐、死板的教学环境中,于谦通过这些课外的“浸染”,不但通兵法,懂谋略,还练就了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品格:正直、孤傲又坚定。20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他为了表明心迹,写下了那首传颂至今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人生之后的40年,都在践行着这短短的28个字。

于谦24岁考中了进士,不久后,他因出使湖广有功而被明宣宗朱瞻基和重臣杨士奇赏识,此后便被一直委以重任。于谦30岁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监察御史,是下到地方抓纪律问题的。这个官虽只有7品,但却要管许多比自己大得多的官员,并不太好当。而于谦要去的江西,地头蛇十分猖獗,尤其是宁王朱权,仗着皇亲的身份,在江西大搞土地兼并,对农民商贩巧取豪夺。谁要是敢反抗,立刻就会被拖到王府里活活打死。当地官员,也大搞腐败,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以往的监察御史为了明哲保身,都不敢如实上报,就只粉饰太平,敷衍了事。

但于谦却不打算“装聋作哑”。“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歧在抚巡”。如果不把这些“豺狼”清除,他又有何颜立于世间呢?于谦将江西官场的种种乱象,一一具表向皇上反馈,丝毫“不留情面”。即便是权势熏天的宁王府,于谦也敢“得罪”。他将20多个犯法的宁王下属绳之以法,还树碑立威,以儆效尤。另一面,他又清理积案,平反冤狱,使数百名无辜百姓重获自由。他时常走访民间,发现官府施政不善之处,就立刻加以纠正。在于谦的整饬下,江西的官场风气有了极大的改善。

于谦在江西任满后,又到陕西担任监察御史,惩办了一批不法官员。于谦的工作让朱瞻基非常满意,在陕西任期结束后的1430年,朱瞻基将于谦由七品监察御史直接提拔到正三品兵部右侍郎,代天子巡抚河南、山西两地,成为两省实际的最高领导者。从一个县级官一跃成为掌握两省的大员,于谦的升迁之快放眼整个中国史都是罕见的。不过,更高的官职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等待着于谦的,将会是更加繁重而又漫长的旅途。

朱瞻基让于谦当晋、豫两地的封疆大吏,不是为了让他去享清福的。就在同一年,大明多地出现天灾,饥荒随之而来,尤以晋、豫两省最严重。于谦的任务,是要安抚两地百姓,避免灾情激起民变。

于谦到任后,发觉情况比预想中要糟糕得多。河南在夏秋两季,黄河洪水泛滥,耕地被淹没,而山西刚好相反,在冬春时节雪灾、寒潮不断,粮食青黄不接。于谦不得不在夏秋季留在河南,而冬春又赶往山西,这就需要一年两度翻越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太行山道路崎岖,于谦只靠一匹瘦马在其间穿梭,一趟就是一个多月。路途上还常遭遇恶劣的天气。冬天去山西,要忍受“三晋冲寒到”的冷风刺骨,夏季回河南,又要顶住“中州冒暑回”的骄阳似火。这在常人看来实在难以承受,但于谦却毫不在意,每年往返,从不耽误。旅途是很苦,但比起两省百姓遭遇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谦的足迹踏遍了两省的各个角落,哪个县出现灾情了,他就会火速赶到,一面开仓赈灾,一面又向朝廷请求免去该地的赋税。于谦还创立了一套平粜制度,在丰年低价买入储存,在灾年再以同等低价卖给百姓,缓解饥荒。此外,他又设立了一套贷粮制度,规定每年三月初各县登记缺粮户数,发放救济粮,等到秋收时再还给官仓。如果民户无力偿还的,就由官府设法补足。针对流民问题,他责令各县不要驱逐他们,而是设法给予土地,让其安顿下来。一些无主的闲地被分配给了流民,使他们能安居乐业。

开仓赈灾

经过于谦的一番治理,晋、豫两省的民生大为改善。于谦在百姓中威望极高,人们都给他建生祠堂,奉若神明。据说,有一次于谦赶路遇到了强盗,但他们得知来人是于谦后,竟主动退走,给于谦让路。人们早就把于谦看成了大救星。

可他们不会想到的是,不久后,他们也成了于谦的救命恩人。

就在于谦奔走于晋豫大地时,京城发生了大的变化。朱瞻基驾崩,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由于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使得王振的势力急剧膨胀。早期,还有以杨士奇为首的“三杨”等一众老臣抗衡,但随着三杨的相继隐退,朝廷几乎变成了王振一人的舞台。王振擅政弄权、贪得无厌,地方官员来京述职,都必须备厚礼巴结他,才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

然而,于谦就不买他的账。尽管已经当了十多年官,见识过了官场百态,但于谦却始终没有学会“圆滑”和“谄媚”。当有人劝他要送一些土特产给王振时,于谦举起双袖,付之一笑道:“吾惟有清风而已。”于谦的孤傲惹恼了王振,文武百官对他都是毕恭毕敬,独独于谦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如何能受得了?王振怀恨在心,准备陷害于谦。1441年,于谦回京时请求皇上能把自己调回京城,方便他侍奉年迈的父母。他举荐了能够接替他管理晋豫的人才。在以孝治天下的明朝,这种请求无可厚非,但王振就以此为由,诬陷于谦是因久久未能升迁心怀不满,就擅自举荐他人,违背了人臣之礼,将他下了大狱,要处以死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