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长庆,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油又名 百年长庆,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百年长庆,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2023-10-19 0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月23日

《工人日报》客户端发布文章

《一块有精神的硬石头

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庆油田》

油宝这就带你学习全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因为对诗词的热爱,我来到了诗词大会。”3月14日,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现场,一个穿着红工衣的帅小伙自信爆棚,妙语连连,一举夺得了决赛季军。这名来自长庆油田生产一线的采油工人,让人们对新时代的石油人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好奇:长庆油田不是产油产气的吗?怎么还冒出来个诗人?

众所周知的是,长庆油田目前是我国第一大油气田,我们不是很了解的是,长庆油田还是一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要说长庆精神,我们从石头讲起……

雄踞中国西北内陆,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环抱3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山脉环绕,江河奔流——这里就是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深处全是磐石,石头上也生长梦想。

逐梦人就是石油人。1970年10月,数万名解放军战士和石油工人组成的一支石油师,怀揣油气报国梦,从五湖四海汇聚鄂尔多斯,拉开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大幕, 也用抽油机和采气树的律动唤醒了地下沉睡千年的石头。

人与石头相遇,一段“奇缘”就此开始。

长庆人遇到的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坚硬无比,针扎不进、水泼不进,被石油业界叫做“磨刀石”;它“先天不足”,单位面积内石油储量低,被国外专家认为没有开采价值;它脾气倔强不会说话,此前关于它的理论研究总是不够,引国内外无数找油人无功而返。

石头硬,长庆人为国找油的意志比石头还硬;石头贫,长庆人拼搏进取的锐志势不可挡;石头倔,长庆人忠诚奉献的执着感天动地。

2021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首次突破6200万吨。创造新纪录的同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荣誉奖章,也挂在了长庆人的胸膛上。

这一刻,长庆人等了51年。

51年岁月更迭,一代代长庆人接续奋斗,终于让梦想照进现实。在这块“磨刀石”上,长庆人建成了6000万吨级国内第一大油气田,磨亮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初心,磨尖了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利器,也磨砺了“忠诚担当、创新奉献、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

石头遇上长庆人,遇到了知己、遇到了伯乐、遇到了爱人、绽放了生命,说出了埋藏千年的秘密,吐出了绵绵长长的油气,开出了红遍大地的精神之花。

顽石——亿万年沧海桑田,石头遇上石油人

啊石油河,啊石油河

我梦中的石油河

纵然是为你献出宝贵生命

化作了白云也要把你追求

——摘自歌曲《梦中的石油河》

了解石油的人都知道,传说中的石油河只在歌词里,石油藏在石头里。

现在我们看到的鄂尔多斯盆地,四面环山,北以大青山、狼山,西以贺兰山、六盘山,南以秦岭,东以吕梁山为界,盆地内北部是沙漠,南部是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100-1400米。但研究表明,在4亿年前的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还是一片海。

漫长的远古时代,在数不清的地壳运动过程中,盆地反复升降,海洋变成湖泊、浅湖、沼泽、丘陵,经历风化侵蚀后,再一层层沉入地下……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一切曾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的生命,最终都被“封印”在鄂尔多斯地下的石头里。

这些生命在石头里,沉睡了亿万年,进化了亿万年,也等待了亿万年,等待着重见天日、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封印在地下,经历了沧海桑田,山崩地裂,形成了桀骜不驯、顽固不化的性格,想取出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斗转星移,时间的指针拨到1000多年前,还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第一次被命名。

北宋元丰三年,科学家沈括出任陕西延安府太守,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石油”的踪影及民间开采石油的过程。这“惊鸿一面”,被他记录在《梦溪笔谈》中:“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1907年,陕西延长,中国陆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延1井出油,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但产量很低。1913—1916年,美国公司在陕北打了7口井,他们的结论是“没有一口井能产出足够可以利用的石油”,又云“井井见油,井井不流”。从此中国“贫油论”“无油论”风行中国大地。

鄂尔多斯盆地,要如何摘下贫油的“帽子”?

困难是现实的。盆地地表条件恶劣,施工环境差、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地下油气藏身的石头埋藏深、渗透率低,坚硬、顽固,长时间被国际石油界认为“无开发价值”。

到1969年,地质石油队已在盆地周边“转”了14年,却一直未获重大突破。地下的石头里到底有没有油?就算有油,能开采出来吗?有人开始怀疑,极力主张撤离盆地。

这块硬石头,在等一个时机,等一群有缘人,有心人,有信仰的人。

长庆人注定,与这块硬石头有缘。

丹心——听党话跟党走,石头开出“石油花”

我为祖国献石油

石油滚滚流

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摘自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庆1井出油了!”1970年9月26日,在甘肃庆阳,一个叫马岭的小镇上,长庆人欢呼雀跃。这是长庆油田打下的第一口油井,石头给长庆人第一次打了一声招呼。

很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数万名解放军战士和石油工人响应号召,向庆阳集结,在祖国西北边陲开启了石油“拓荒”之旅。

“那一年,我刚从部队转业,接到了从咸阳前往庆阳的命令。没有车,怎么办?徒步拉练上庆阳!我们找来25辆架子车,组织了以复转军人为主的125人的队伍,带着干粮和铺盖,走了9天、300多公里路,途径两省8县市,终于按时到达长庆桥。”“跑步上陇东”亲历者张栋动情回忆。

在路上,他们坚持“走一路,红一线,住一地,红一片”,始终坚守军人的优良作风。从此,解放军精神融入长庆人的骨血。到了庆阳,没地方住,就自己搭帐篷、挖地窝子;吃的供不上,就兴办农场自力更生,“三块石头支口锅”“人拉肩扛搞生产”“风餐露宿找石油”成为当时油田建设的生动写照。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没油是最大的困难。睡地窝子,刮风灌土、下雨灌泥,苦!但大家不计较这些,只想把油打出来!”原长庆会战指挥部一分部副指挥吴开富说。

柴油机突然出现故障,为了防止发生卡钻事故,王文汉带领队上几十号人,用管钳卡住钻具,用推“磨盘”的方式,推着地下一千多米的钻具缓慢转动,一直推了54个小时,直到柴油机恢复正常。“长庆铁人”的故事由此流传。

油田开发建设时期,像张栋、吴开富、王文汉这样艰苦奋斗的石油人并不是个例。明明是肉体凡胎,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坚强如铁?

“心中想着毛主席,越苦越累心越甜,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长庆工人雄心大,压压压!压开地层千条缝,压得石油滚滚流”……千万石油人的歌道出答案,在鄂尔多斯久久回荡。

信仰之火一经点燃,永不熄灭。从此,陇东大地风起云涌,一部部钻机轰隆开钻,向地底深层探去。

长庆油田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创业史和奋斗史;长庆油田的发展史,也是长庆精神的淬炼史;长庆精神的核心,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从1970年9月26日庆1井出油,到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到80年代建成安塞、靖安油田和靖边气田,再到新世纪初建成姬塬、西峰油田和榆林气田,油气当量连续跨越1000万吨、2000万吨大关……长庆石油人在鄂尔多斯浇灌出油花朵朵,也用“石油红”让“中国红”更耀眼。

雕琢——手握金刚钻, “石头人”攻克“磨刀石”

这个长庆少年

使命永远放心间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Say never,never give up like a fire

——摘自长庆青工创作歌曲《长庆少年》

鄂尔多斯地下的这块石头,实在是太硬、太密、太独特了!很多现成的理论、技术用在它身上,竟然不“灵光”了。面对这样的石头,如何实现低成本开发、可持续发展?留给长庆人的,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没有前路可循,这是中国人和超低渗透盆地的初恋。长庆人深知,只有靠本事,靠决心,只有透入地表直达岩心,才能和这块硬石头“硬碰硬”“心连心”!

勇探“地下迷宫”,理论创新解放油气宝库。几代长庆石油人南下渭北、北上伊盟、西跨六盘山、东进吕梁山,在盆地数千米以下的地层里苦苦探索、潜心钻研,几乎把盆地的角角落落“翻了个遍”,形成了大型陆相三角洲成藏、致密砂岩气成藏等“五大成藏理论”体系,揭开了油气聚宝盆的神秘面纱,48个油气田、4个十亿吨级和4个万亿立方米的规模油气区相继问世。

“这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基本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的脾性。”中国石油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全国劳模张文正说。只有石头才能与石头长相厮守,相看不厌。

敢攀“科技高峰”,技术创新挺进战略高地。新世纪以来,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更差、更广、更深、更复杂的储层拓展,勘探开发的对象也从常规资源转向页岩油、致密气这类非常规资源。

放眼全球,美国凭借“页岩油革命”一跃成为油气大国,中国作为后来者,要在非常规油气开发这个最高端的赛道上实现追赶超越,只能和这块硬石头“硬碰硬”!面对地上巨厚的黄土层,长庆人就创新应用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给地层做高精度“CT”,实现对地下油气发现的精确制导;钻井过程中,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给钻头装上“导航系统”,做到在地下几千米深的地方仍能打得快又准;体积压裂技术将硬石头压出千万条缝,让油气能流出来……“十年磨一剑,今朝见锋芒”,长庆两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600余项研究成果取得国家专利授权,打破了国外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垄断,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荣获全国劳模的科研工作者代表蒋佳钰,到后来的龚伟安、杨呈德、张文正,到号称“西北打捞王”的全国劳模,全国十九大代表杨义兴……一个个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石头无比执着的“石头人”,铸就了勇探地下迷宫的“金刚钻”,打开了造福华夏的“幸福泉”。

几十年里,长庆人和这块石头斗智斗勇,像一对见不得又离不开的伴侣。这块硬石头真是让长庆人又恨又爱!

虽然经历了千难万险,但就在这坚硬的石头上,磨出了长庆独一无二的创新气质,磨出了中国石油开发最密集的科技创新成果,磨出了许许多多个长庆“科技尖兵”。他们用青春和能量为长庆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让中国石油的脊梁挺起来,让国家能源的动脉畅通起来。

滋养——守深山献油气,石头锻造长庆好汉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

咱们招一招手

——摘自陕北民谣《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荒原大漠,南部是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石油总是藏在这些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代代长庆人远离城市、远离家人,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地下油气命脉,也用精神和文化滋养着这块“磨刀石”。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道海拔1300米、近乎70度的陡坡,山势险峻,沟壁陡立,常有人和牲畜不小心滚下坡去,摔伤摔死,在群众中流传着“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的顺口溜。

1989年9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油二代”梁冬被分配到安塞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两年后,他成为“好汉坡”王三计量接转站的第一任站长。“安塞油田苦不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梁冬带领着采油工每天在这片山沟间顶风冒雨,爬上爬下,忘我工作,硬生生将群众口中的“阎王坡”踩成了采油人的脚下“好汉坡”。

1994年,一个叫惠新阳的小伙子初到采油队,怀着对未来的期许,他在坡上立下誓言:“我也要继承石油事业、传承石油精神,争当‘好汉’!”此后,他沿着前辈好汉的步伐,将所有热情献给石油事业。2015年,惠新阳成为好汉坡上走下来的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长庆“好汉坡”也从安塞油田走向全国。如今,到了长庆不登好汉坡,就像到了中国不登万里长城。

安塞油田好汉坡,好汉坡上好汉多。长庆油田,是由一代代好汉干起来的!

在长庆油田,有一支由劳模先进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特殊的足球队。全国劳模陈思杨,是这支球队的荣誉队长。这个从富庶的天府之国扎进塞外黄沙的四川小伙,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足球。一个人驻守在井场的时候,就把砖头当队友,把墙壁当门将,每次出差,包里总会放上一双旧旧的球鞋。工作环境太荒凉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别说一起踢足球了。长庆油田公司工会知道这一消息后,就成立了一只劳模队,命名为“长庆好汉队”——你为祖国献石油,我陪劳模踢足球!

陈思杨说:“像我们这样在野外工作的石油人,和其他劳动者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工作和生活永远必须分开。我们最不能忍受的不是严寒酷暑、大雪风沙,而是隔绝都市、爱好与家人。但总要有人去那里,总要有人选择这个行业。”

2007年,这个南方小伙来到毛乌素沙漠,见到了人生中第一场大雪。那天,他特别兴奋,但后来再下雪,他都发愁。因为伴随着第一场雪而来的,是关乎到千万户家庭温暖的保供“战役”,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段,是巡检夜里冻得僵硬不听使唤的手指,是回不了家的除夕夜。

每年春节,在这个沙漠深处的小站,看不到万家灯火,听不到鞭炮声声,只有监控屏幕跳动的数字和天然气在管道中奔涌。也许不会有人知道,一群人为了一方气,为了一份温暖,如何深藏思念,偷偷落泪。

2022年北京冬奥会,陈思杨受邀光荣地成为长庆油田唯一的一名火炬传递手,在万里长城和成龙等这些只有梦里才能见到的巨星们完成了火炬传递。谁能想到,好汉坡和万里长城,竟然在这一刻神奇地连接在一起。

“想起冬奥会的火,是我们长庆油田的天然气点燃的,想起冬夜里因为巡井看不到点火仪式的小伙伴们,我觉得我代表着所有的长庆人!”说到这里,陈思杨热泪盈眶。

……

在长庆,像他们这样的石油人不计其数,这样的故事,比油井还多。

在长庆发展历史中,石头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长庆人人生的磨刀石!一个个先进人物先后涌现,犹如一面面旗帜、一盏盏明灯,激励长庆人奋勇向前。51年砥砺奋进,“长庆铁人”不再只是王文汉这一个人,“长庆好汉”不再只是梁东一个人,而是每一个石油人,是一种传递着的、奔跑着的又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信仰和精神。

大器——高质量发展结硕果,“磨刀石”上创一流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

——摘自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大家好,我是1号山丹丹,也许您到过许多的展览馆,只有在长庆展览馆,我们把讲解员叫山丹丹,因为我们都来自油田一线,我们和一线员工心连心。”这是长庆展览馆每一名讲解员统一的开场白,她们还有一个小秘密,在介绍长庆油田的时候,别的词都可以失误,“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绝对不能忘。“这是几代长庆人用热血和汗水打拼下来的,我们无比骄傲,绝不敢忘”,长庆展览馆首席讲解员王琼说。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光辉大牌,就挂在“山丹丹”每天上班的地方。

全国的展览馆,只有在长庆展览馆,所有解说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山丹丹”,因为这些讲解员全部有着油气田一线岗位工作的经历,像山丹丹花一样生在大山里,长在井场旁。全国劳模刘玲玲,就是馆里的荣誉“山丹丹”,也是她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2022年新年伊始,捷报传遍鄂尔多斯盆地:2021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首次攀上6200万吨新高峰,创历史最好水平,再次刷新国内油气田最高年产纪录,实现“十四五”强劲开局。

目前,长庆油田已成功开发35个油田、13个气田,累计为国家贡献油气超8亿吨。油气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油气总产量的1/8和1/4,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添了厚重的底气。

众所周知,能源企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围绕国家“双碳”目标,长庆油田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天然气,不断加大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规模开发力度。在2020年建成400亿方大气区的基础上,2021年生产天然气465.43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占到油气总量的60%。3月15日,长庆圆满完成去冬今春供暖季保供任务,120天保供期内,累计产气177亿立方米,极限峰值达1.59亿立方米/天,彰显了国内第一大气区保万家温暖的责任担当。

长庆油田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是长庆精神的不断传承,淬炼和发扬。

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长庆油田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何江川特别提到,2021年6月,长庆油田专题报告会走进北京,第一次提出“忠诚担当、创新奉献、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在中石油及中央企业引起了强烈反响。油田整体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央企首个“延安精神示范教育基地”落户长庆。

在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他动情讲述道:“每天晚上下班的时候,看到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灯光闪耀,作为一个长庆人,心里都充满了自豪。”

如今,长庆精神正激励着长庆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奋勇向前,鼓舞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目前,长庆油田已成为国内油气生产的绝对主力。那么,全国第一大油气田能否在大的基础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走得既稳又长?

继往开来谋新篇。长庆油田也将踏上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基业长青的百年长庆的雄伟征程,并且提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5年,率先在集团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全国1/6、集团公司1/3的油气产量高质量供给;到2030年,打造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现代化能源公司。

这,又将是一场赶考,又将是一次长跑!我为祖国献石油,多自豪。做一名有担当,有干劲、有活力、有尊严的长庆人,多自豪!

百年长庆,基业长青,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长庆,产油、产气、产精神!

来源 | 工人日报客户端 长庆油田

原标题:《百年长庆,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