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与出圈的“濛式解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短道速滑王蒙解说 新媒介与出圈的“濛式解说”

新媒介与出圈的“濛式解说”

2024-01-27 1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月7日晚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再次证明,解说界新任“霸主”王濛不会让人失望。演播室的王濛和赛场上的谷爱凌、羽生结弦等运动员一起,成为北京冬奥会最耀眼的明星。

王濛今年38岁,退役8年,参加的上一届奥运会还是在2010年,此次冬奥会解说成功出圈也给其他致力于转型为体育解说的退役运动员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年纪轻轻已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退役后开始新的生活,相当于他们的“第二次人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退役之后寻求转型也是必然之路,在出圈这件事情上,王濛有足够的资本与噱头,直接将解说员拉入“内卷”赛道。

2010年2月17日,加拿大温哥华,2010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王濛夺冠

赛场上叱咤风云。

1984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的王濛,职业生涯内开创了“濛时代”。曾斩获四块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而后又先后出任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主教练、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

赛场下,演播室里“指点江山”。

2月7日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夺得金牌,李文龙获得银牌。尽管两个项目从四分之一决赛开始就一波三折,观众的心一直揪着,但王濛的解说还是稳如“定海神针”。搭档黄健翔也称赞王濛已经达到了“解说的高境界,幽默诙谐,深入浅出,还专业 ”,他对王濛的建议就是“你就做你自己”。

解说中,王濛也强调,竞技体育就是有输有赢,对于结果还是要放平心态。她还偶尔解释专业术语,“踹”的意思就是蹬冰,即最后使劲的时候,又担心说专业术语怕观众不理解,反复询问观众“你能听懂不?能听懂就行!”“濛主”能在各种情绪之间收放自如,并为观众带来深入浅出的解说。

这位短道速滑界“霸主”现在转型为解说员就已是一大看点,又以空前的“濛式”解说风格被观众视为解说界“天花板”。既具备短视频平台所需的重量级,又与当下热点相结合,很难不火遍短视频平台。

她一口东北方言自带“魔性”,“我的眼睛就是尺”,靠的可不止是幽默感,更是时刻体现出来的专业度以及她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比赛出现判罚时,王濛现场解说也表现得十分冷静,语气平和地向观众解释场上情况,整场解说收放自如。 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与专业解说,与观众保持着情绪共振,这样的解说很难不成为赛事热点。十年寻求的退役转型,在此次冬奥会王濛迎来了“第二春”。

借力“符号”主动造势

如何赢取Z世代关注

做好冬奥会传播,媒体需要借助“符号”传播,这个符号家喻户晓,集聚传播力。可以是那些斩金夺银的赛场健儿们,也可以是已经退役但仍在屏幕后的岗位发光发热的体育明星。 虎嗅曾这样概括过体育明星特质—— “在重大赛事上获得历史性突破,具备很强的话题性;鲜明的个性与坚韧、不服输的体育精神相结合,极具辨识度。”王濛无疑与这个定义高度匹配。

体育明星是媒体报道中一个个鲜明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与好感,也成为讲好冬奥故事的重要法宝。

赛后范可新亲吻冰面( 来源:视觉志)

此次北京冬奥会赛事开始没多久,王濛的解说已然是其中一个鲜明的宣传符号。王濛本身实力强悍,作为解说员也在本届冬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濛式解说”,还有谷爱凌的夺冠后不可置信的捂手动作,“四朝元老”31岁的徐梦桃满身伤病不放弃,坚守20年终圆冬奥金牌梦的瞬间,这些都是观众脑海里一个个精彩的冬奥瞬间,也是一个个具象的冬奥符号。

“四朝元老”徐梦桃北京冬奥会夺中国第五金

就王濛这个鲜明符号来说,绝大部分观众都是通过直播来观看比赛,而王濛的实力解说大大拉近了人们与赛场的距离。并且,相对于运动员赛场夺冠瞬间全网热度的飞速飙升,王濛的赛事解说相关短视频赛后在网上持续发酵,引流而来的观众可直接赶赴下一场解说直播,共创历史性记忆。

解说中,王濛不避讳使用第一人称,不刻意追求“客观公正”,而是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观点,媒体借力“濛式解说”加大宣传, 提供了更多的看点同时,也让人们对这次冬奥会有了更多期待。 更加自信,更加个性,也更平易近人,这也符合北京冬奥的主题“一起向未来”,也正中Z世代下怀。

解说员在冬奥中的功能,除了让观众更好的享受精彩比赛过程,讲解专业知识,也承担着传递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的使命。在Z世代观众崛起、成为内容观看主力的趋势下,传播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精神,满足年轻用户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种使命。

王濛的解说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她不仅专业过硬,在裁判正式判决前就能精准预言“踢刀晋级”,情感上也对运动员付出的感同身受,让观众很难不接受体育精神的洗礼。

王濛在5000米接力半决赛上大胆“嗔怪”观众:“别总想着决赛的时候再看,万一预赛就被淘汰了呢?备战了这么久的奥运会,你都不看人家一眼。”

王濛这种“野路子”解说风格,独树一帜,正符合追新求异的网生用户口味,成为本届冬奥会惊喜,也是社交媒体网络中互道冬奥瞬间的精彩“符号”。

专业个性兼备、契合短视频之势

冬奥媒体叙事持续激发民族认同感

运动竞赛从来都是巩固民族认同的理想场合。讲述冬奥故事的不同视角,带领公众感受到不一样的冬奥赛事,冬奥媒体叙事正在不断激发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

家门口的赛事也让观众在观赛时对本国运动员会更挂心,更投入,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情感回报。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我们就已见证, 只要是国际性较量,都能凝聚对国家的认同感。自己国家的选手如果得胜,会满怀骄傲;败了,也能在那难过的瞬间体会到“小我”和“大我”的融合。

观众通过媒体叙事的不同视角领略到更加全面的冬奥会,演播室的专业解说员也是其中重要视角,通过他们的解说,普通观众更能真正了解这场赛事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精彩瞬间。解说员如同一个“导游”,带领观众游逛冬奥现场。

北京冬奥会作为一个重要媒介事件,媒体通过选取报道一些标志性事件,在其中生产民族集体记忆,加深民族认同感。此次北京第二次举办奥运赛事,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再一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同时也是我国首次举办冬奥会,对赛事关注度颇高,但不少观众对冬奥会众多项目不甚了解,因此专业而又亲民视角的解说显得更为珍贵。

虽然普通观众并不能全部听懂王濛专业性和个性化兼备的解说,但她在其中展现的热情、对我国运动员毫不掩饰的“偏心”,都在吸引着观众的加入。她激情满满的解说实在是很难让人不跟着她跳起来大喊“大靖,没有问题,冲啊”。

赛场上王濛是霸气的,解说室里的她是专业的,以王濛视角呈现出来的赛场瞬间,远超观众对冬奥精彩程度的想象,更能加深屏幕前观众对于这场冬奥叙事的理解。这些都使得她东北方言解说自带魅力, 不论是运动员的老粉,还是初入赛局的普通观众,都能团结在“濛式解说法”简单易懂又情绪饱满的解说下。

北京冬奥会是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软实力的重要场域,观众基数巨大,媒体竞相报道。媒体闻风而动,捕捉到王濛在赛事解说中的“天赋异禀”, 在“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下,王濛解说赛事的精彩片段,契合了大众越来越多参与碎片化娱乐的趋势,借助短视频平台足以迅速让数以亿计的用户与这历史性时刻共振。快、小、灵结合,造就短视频的独有爆发力,濛主也很难“不出圈”了。

以短视频为看点,引导流量到专业体育长视频平台进行观看,长短结合,双管齐下,传播体育文化,提升冬奥会影响力,加深民族认同感,一气呵成,何乐而不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