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没有短袖短裤,古人穿什么度过炎炎盛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短袖又名什么 文史丨没有短袖短裤,古人穿什么度过炎炎盛夏?

文史丨没有短袖短裤,古人穿什么度过炎炎盛夏?

2024-05-03 0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晚明 本色葛袍

▲明 蓝纱单道袍 可见纱罗类织物特有的水纹效果

入夏:清透程度依次递增的三种纱

纱的种类很多,小满节气之后,需要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为何单单一个纱,就要换这么多种?纱组织中有地组织和花组织,调整地和花组织的结构,便可以得到不同致密程度的纱品种,清透凉爽程度依次递增,这样就能适应不同细微的气温变化。

首先是“实地纱”,用类似绢绸、较细密的平纹作地,所以称为“实地”,其上再以一绞一的镂空纱组织显花,是纱类中最致密的,就像在绸上打了细小孔眼花纹一样,只比绸增加了一定的透空度;接下来是“芝地纱”,又叫“芝麻纱”,地组织很特别,是绞纱与平纹组织结合成为的一种小几何纹地,看起来像一粒粒芝麻眼,在此基础上可用其他组织显花,比实地纱要更稀疏一些;“亮地纱”的地组织更为清透,又叫“直径地纱”,与“实地纱”相反,是用标准的一绞一纱组织为地,平纹显花,其经细纬粗,形成的方孔极为固定。以上三种纱均是暗花纱,即花和地的丝线为同一种颜色,只是依靠织物组织的变化而显花。还可以在纱的基础上进行刺绣、妆花、织金、印染,制成更加炫目华丽但依然轻薄的面料,可用于相对隆重的吉庆场合。

▲明末 大红妆花纱飞鱼女单袍

▲清光绪 明黄色直径纱绣金银荷花纹单氅衣

▲清代苏州版画中夏季穿通透单衫、单裙的妇女

盛暑:以葛纱为首的各种植物面料

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则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诗经·葛覃》有一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白居易《夏日作》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清《燕京岁时记》中“赐葛”条记载,“内廷王公大臣至端阳时,皆得恩赐葛纱及画扇。”以及“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到处暑日止,百官应服万丝帽、黄葛纱袍。”到了盛夏入伏时,除了日常便服,百官也需要换上葛纱袍褂了。

《天工开物》乃服篇有夏服一节,专门介绍可以做“暑衣裳”的各种植物面料,就包括苎麻、葛等常用材料,以及极粗的苘麻、用芭蕉皮织成的蕉纱。广东长年炎热,所出产各类夏服面料也尤为有名,丝绸类的“广纱甲天下”。除了大家熟悉的香云纱,植物纤维类的葛、麻、蕉、竹、藤、芙蓉布名目也有数十种,质量好的“织成弱如蝉翅,重仅数铢”。

若将植物纤维与蚕丝混纺,更加轻透柔软。广东有丝纬、葛经混织的黄丝布,宋代《清异录》中提到五代北宋江西临川、上饶“用纯丝、蕉骨相兼捻织”,把芭蕉茎丝与蚕丝相捻织成轻纱,“夏月衣之,轻凉适体”,称之为“醒骨纱”,做成外套“太清氅”,贴身短衣则叫“小太清”。

▲明 葛纱道袍

▲明 本色葛纱贴里

出伏:再度换上纱罗绸单衣

过了三伏大热,处暑以后,则脱下葛纱,又依次换上直径纱、芝麻纱、实地纱。秋分前后则再换上绢绸类的单、夹衣,与春夏间的情况一样,形成以大小暑为顶点,前后春秋对称的更换序列。

故宫恰好保留了一份1921年溥仪(尚居于故宫内廷)的《四执库更换穿戴档》(四执库为存放、管理皇帝各类服饰的部门),从中可以见到当时仍然维持着清代皇帝常服类一年较固定的十几种材质、按时令有序更换的习惯:“从正月雨水的青白皮袍褂,到二月春分、清明时换的天马皮、洋灰鼠皮、灰鼠皮袍褂……三月二十换绵袍褂,三月二十八换夹袍褂,四月小满换单袍褂,四月二十七换实地纱袍褂,五月初十换芝麻地纱袍褂,二十换直径地纱袍褂,六月初一换颜色葛纱袍褂……八月秋分换单袍褂,九月初二换夹袍褂,初十换绵袍褂,二十二换小羊皮袍褂……”

宣统十三年 四执库更换穿戴表(夏季部分) 立夏小满 三月二十八 换夹袍褂 夹单衣 四月十三 换单袍褂 四月二十七 换实地纱袍褂 纱衣 芒种夏至 五月初十 换芝麻地纱袍褂 五月二十二 换直径地纱袍褂 小暑大暑 六月初一 换颜色葛纱袍褂 葛衣 六月初二 换彩色葛纱袍褂 立秋处暑 七月十八 换颜色葛纱袍褂 七月二十五 换直径地纱袍褂 纱衣 白露秋分 八月初六 换芝麻地纱袍褂 八月十七 换实地纱袍褂 八月十九 换单袍褂 夹单衣 九月初二 换夹袍褂

对于日常百姓来说,服装限制较少,品种则更为丰富。虽不像宫廷一样严格按照精确时令更替,但大体也还是从纺绸到各种罗、纱、夏布,依次更换,颜色则以牙百、月白、湖色、宝蓝为多。

看完了古代人夏天的服饰,是不是令人叹为观止。原来在古代,没有短袖、夏裙这些,照样可以凉爽过夏。到了如今,虽然现代人已经不穿这些服饰了,但是这些所代表的服饰文化将会绵延下去。徜徉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像是回到了从前,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你呢?准备好迎接属于你的“盛夏”了吗?

编辑/荣满誉 校对/王梦玉 审核/张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