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与评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短歌行的背景资料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与评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与评析

2023-12-20 1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学背景】《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第一首《短歌行》,一扫两汉时期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以新的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对高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价值取向的引导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第二首《归园田居(其一)》满载着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曹操生于东汉末年,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两人所处的时代都较为动荡。但观两人诗作,却能发现两人的人生选择不同。在实际学习中,经分析文本,学生一般都能很好地感受两首诗呈现的不同情感和人生状态,但往往认为曹操是积极的入世者,而陶渊明是消极的避世者,难以从本质思考、理解两人人生选择的相同点。因此,笔者结合两人的生平和所处时代,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人生选择的共同之处——这两种选择其实都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有志选择”。由此,既落实单元导语中的“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又让学生通过思辨不同的人生状态,锻炼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熟悉创作背景师:一位是东汉末年的一世之雄,易中天评价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另一位是东晋末年的隐逸之宗,苏轼评价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你们知道,这东汉末年的一世之雄、东晋末年的隐逸之宗分别是谁吗?生 1 :分别是曹操、陶渊明。师:对,是他们!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诗作的创作背景。请拿出阅读导学提纲。谁来介绍?生 2 :曹操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也表现统一天下的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生 3 :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率几十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想统一天下却大败。53 岁的曹操,面对统一天下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现实,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想广泛招纳贤士建功立业。于是,有了这首《短歌行》。生 4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405 年,他在江西省彭泽县做县令,不过八十余天,便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他作《归园田居》诗一组。(生根据阅读导学提纲及自己了解的知识,继续介绍曹操、陶渊明及两首诗作相关信息)…………师:现在,我们对作者及诗作的创作背景已有了了解。接下来,请大家诵读,感受诗歌韵味,体悟诗作表达的情感,并找到这两首诗的诗眼。【设计意图】加深对作者的生平和诗作创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作,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二、梳理:厘清文章脉络(一)独立思考,厘清思路(生诵读后思考、答问)生 5 :《短歌行》的情感是忧思难忘,诗眼是忧;《归园田居(其一)》的情感是悠然,诗眼是归。师:大家很快就明确了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找到了两首诗的诗眼,那么请围绕诗眼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生 6 :《短歌行》的写作思路是先交代为什么忧,再是如何解忧,最后表明心志。师:没错,也就是因何而忧、何以解忧。请大家带着“忧思”再次诵读。(生诵读)师:那么,《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呢?生 7 :《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思路是先交代自己从哪里归来,再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归来,归往哪里,最后再说自己归来后怎么办。师:你说得很准确。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大家带着“悠然”的情感再次诵读。【设计意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情感、诗眼、写作思路较明显,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作分析能力,因而,设计独立思考环节,不仅能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自主厘清诗作所述,还能让学生锻炼思考能力。(二)小组合作,详细分析师:找出了两首诗的诗眼,厘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接下来,大家分为两组,一组为东汉英雄群,一组为东晋隐士群。小组合作,结合诗句,围绕诗眼、写作思路制作相应诗作的思维导图,并板书在相应区域。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就思维导图进行阐述。注意阐述时要指出是从哪一句中,得出了什么结论。生 8 (东汉英雄群代表 1 ):(指向思维导图)曹操所忧有三,一是生命短暂,二是贤才难得,三是自身功业难成。解忧的方法有二,一是借酒消忧,由“唯有杜康”可看出;二是招集贤士,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看出。师:同学们,由“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曹操只是想统一天下,希望天下人能齐心,而不是想占领天下。诗作中,曹操有两种解忧的方法,你们认为,哪一种能真正解忧呢?生 9 :招纳贤士。师:诗作体现了曹操怎样的壮志?生 9 :体现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他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和求贤若渴的期盼。生 10 (东晋隐士群代表 1 ):(指向思维导图)陶渊明从官场归来,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看出;至于为何而归,是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接受官场的势力压迫;他归隐于田园生活,过着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由作品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可看出。师:那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田园怎样的情感呢?生 11 :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享受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设计意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思路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小组合作巧借思维导图分析文本,不仅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作的写作思路,从而完成本课“厘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性目标,还能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三、思辨:从文本走向生活(一)角色扮演,时空对话师:一场相遇,一生铭记。今天的我们与他们,相遇是缘分。通过两首诗作,相信大家对两位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接下来,请东汉英雄群和东晋隐士群,将所学、所感说出来,分别与一世之雄、隐逸之宗展开时空对话,要注意人物情感、思想的流露。对话后,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东汉英雄群与曹操饰演者对话)生 12 (东汉英雄群代表饰演曹操):这里是?生 13 (东汉英雄群代表 2 ):丞相,这里是 2023年的中国。请问当年时局动荡,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生 12 :那样的时局下,我最大的愿望是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让天下的英才豪杰真心归顺于我,从而统一天下,但生命如朝露,可悲的是逝去的时日太多。师:你们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生 14 (东汉英雄群代表 3 ):通过刚刚的对话,我更觉得曹操是一位求贤若渴,想统一天下的志士。(东晋隐士群与陶渊明饰演者对话)生 15 (东晋隐士群代表 2 ):靖节先生,您在东晋时,归隐田园,过着悠然、恬淡的生活。所居之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敢问先生,在东晋时局动荡时,是如何达此生活状态的?生 16 (东晋隐士群代表饰演陶渊明):鄙人少时便热爱自然,只是偶然误入仕途,五进五出。最后仍对田园生活向往之至,这份向往就像是鸟恋山林,鱼思深渊一般。我愿在南野开垦荒地,躬耕自足。所以,这是本性使然呀。师:你们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生 17 (东晋隐士群代表 3 ):通过刚刚的对话,我更觉得陶渊明是一位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设计意图】此环节以趣味的方式促使学生生成自我表达,增进对两位诗人人生选择的理解。同时,角色对话需要学生在了解诗作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学生的对话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二)联系生活,在思辨中成长师:刚刚的对话,大家既基于文本,又融入了自己的时代体验,都很不错。那么,请大家思考,两位诗人,一位出仕,一位入仕,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何为有志?生 18 :有建功立业大志向的,就是有志之士,像曹操。生 19 :对,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生 20 :陶渊明也是有志之士。他洁身自好。…………师:看来大家有两种看法。请认为曹操是真正有志之士的同学想一想,那些因为客观因素,比如遇人不淑、缺少机会,而建功立业无果的人,他们65 公开课算有志之士吗?又或者,那些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有属于自己“小意义”的人呢?他们算有志之士吗?生 18 :他们应该都算有志之士。师:那么,请认为陶渊明是真正有志之士的同学想一想,假如没有曹操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能得到发展吗?生 20 :社会也需要像曹操这样的人。师:所以,其实曹操、陶渊明都是有志之士。曹操志向宏大,立志统一天下;陶渊明因自身抱负与现实格格不入,选择离开官场,归隐田园。两人一个入仕,一个出仕,两种人生选择。虽如此,但都是在保持自我志向。在文学世界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所以,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志向。课后,请大家再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从“忧思”与“悠然”的情感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字数在 300 字左右。所写需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写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二,注意点和面的关系,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第三,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在介绍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评论。【设计意图】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展开有关两位诗人人生选择的对比思考,有助于学生对人生问题生成自己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引领。课后作业的布置,结合文本又不止于文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学习文学短评写法,落实单元学习任务。【评析】曾 奇(长沙市望城区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长沙市金海高级中学长期推行“1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前一个“1”即课前集智备课,“5”即“导、学、展、点、测”课中环节,后一个“1”即课后限时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善读善思,让每名学生闪光。本堂课,教师将情境教学融入“151”教学模式,可谓锦上添花。一、设置文化情境,营造课堂氛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感受诗作意境,欣赏诗作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基于此教学目标,本堂课选用该单元的《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带领学生对比赏析出仕和入仕两种人生选择,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以此提高思想修养、文化品位。教师通过易中天评曹操和苏轼评陶渊明导入,介绍两位诗人的相关情况,用文化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从阅读导学提纲中提炼关键信息,共同完善这一文化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学习兴趣的激发,还在情境中积累了文化知识。二、演绎社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语文课堂除了应教会学生专业的语言、文学知识外,还应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真正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该堂课中,教师巧妙创设对话的社会情境,让学生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到曹操、陶渊明身边,与先贤对话。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课堂、乐于表达。三、创设体验情境,提升学生素养板展是创设体验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深入探究课堂问题,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展示,或画思维导图,或串讲关键词……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中的重难点。这种让学生自由体验知识的教学方式,既解放了教师,也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虽“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课堂总有“秋水共长天一色”处,那就是应在各种情境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学生第一落在实处,培养出能适应时代、活出生命意义的学生,培养出能勇于实现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学生,培养出能为国家尽己所能发光发热的学生。摘自《湖南教育》2023 年第 32 期链接1.《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点评2.高上册第三单元必修学习任务设计3.高必修三第三单元作文指导课堂实录及品鉴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与任务情境创设辨析5.《琵琶行》教例及其他

网站地址:https://genwoxueyuwen.com 本文地址:https://genwoxueyuwen.com/65599.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