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 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短歌行曹操求贤若渴的思维导图 短歌行教案 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短歌行教案 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2024-07-13 1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如下是小编午夜帮大家收集整理的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仅供借鉴。

整体感知 篇一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教学过程: 篇二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教学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二、解题、背景介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三、解答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点击幻灯片)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点击幻灯片链接)(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板书)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习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短歌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

预设。“是人才。”

4、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5、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7、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8、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9、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0、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11、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

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 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短歌行》教案大全 篇六

《短歌行》文本分析

一、概述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是 魏晋南北朝 诗歌发展史 以“三曹”和“ 建安七子 ”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 建安风骨 ”。

《 短歌行 》是曹操的代表作。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 蒿里行 》;有写景的《 观沧海 》;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如《不出厦门行· 龟虽寿 》;而《 短歌行 》是表达曹操那种思贤若渴的意愿。曹操擅用汉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二、内容分析

对于主旨的解读,有以下几类: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乌鸦嘴”说,《三国演义》中认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解读,诗以言志,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因此,这首诗就是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是写宴会欢乐的情况,“人生几何”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用什么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好端起酒杯,愿杜康可解心中烦忧。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亦或凡夫俗子,面对难题时总是如此消遣。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忧叹。其实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抒写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通过“比”,表达了对人才的执着的追求,就好像是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执着。“沉吟至今”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曹操的脑海中萦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贤才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看得到而摸不着,这种焦急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思绪又回到了宴会上,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重聚之情,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 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 三国鼎立 的局面下一时 无所适从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 通情达理 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 画龙点睛 ,明明白白地 披肝沥胆 ,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三、艺术手法分析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四、总结

《短歌行》是作者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浓郁的诗歌意境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表达,使之立意深远,其实充沛,极富“志深比长”“ 梗概 多气” 的建安时代特色,荡气回肠。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体的节奏,领悟诗歌的情趣,初步感受作品风格。对于思想感情和人物评价,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 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看——情境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二)美美地读——融情入文

播放曾在CCTV—3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短歌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我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短歌行》阅读练习

阅读《短歌行》,回答1、2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短歌行》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历史、文学方面的贡献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举酒酾江横槊赋诗的视频,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引入赤壁鏖战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然后听名家诵读录音,学生表演读,分组读,自由诵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种海纳百川磅礴的大气,又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包含其中。这可以说是在内容上对诗的初步理解。然后,强调字音,疏通疑难字词。在诗歌鉴赏环节,我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来解读诗词。

1、诵读诗歌

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在写作环节,要求学生阅读几则关于曹操的资料,并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当堂展示。最后请学生出示搜集的有关“立志、惜时”的名句,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珍惜时间,奋发图强,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身心完全投入,体会到这首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

闲适轻松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短歌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 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3.预习本课题其余两首诗歌,注意其所用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

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鉴赏剩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教学目标 篇十一

1、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 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写作背景 篇十二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短歌行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忧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多次出现忧这个字,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忧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再次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此情此景下的感受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小结: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

拓展:

1、通过这首诗歌,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曹操,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写一篇200字小练笔

2、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

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 齐读诗歌:

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

①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 “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 鉴赏剩下三节:

①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

③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 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7、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8、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9、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最新范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12篇)04-29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最新9篇)04-28

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优秀7篇】04-28

亡羊补牢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04-28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14篇】04-28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优秀5篇04-28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最新15篇)04-28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最新13篇】04-27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优秀3篇】04-27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13篇04-2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