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文学,IP市场的一味“新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知乎的盐选专栏 知乎文学,IP市场的一味“新药”?

知乎文学,IP市场的一味“新药”?

2023-12-22 0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 │绯飞

不久前,知乎文学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里,这次是因为影视改编。

一条《洗铅华》项目影视化组讯的出现掀起了一阵知乎“文学复兴”的热潮,一些人因此而头一遭接触到知乎具有“创作性”的一面,而另一些原住群体,则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那些曾在知乎上读到的动人故事。

实际上,这并非是知乎文学头一回进入大家的视线。2019年“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的提问下出现了一篇名为《宫墙柳》的古言小说,在当时以“反雌竞”“反宫斗”的独特情节和带着淡淡忧伤的文风风靡各大平台,不少人在知乎追文催更,B站也出现了许多根据该故事创作的同人视频、有声书等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宫墙柳》的知名度。

而这次被选中影视化的作品则是与《宫墙柳》同为“知乎三大虐文”之一的《洗铅华》。与《宫墙柳》一样,《洗铅华》最初也是创作于知乎问答之下,在故事获得高人气后被知乎开发为“盐选专栏”。用户可以在盐选专栏中通过订阅、付费或打赏的形式来支持创作者、解锁喜爱作品的新篇章,《洗铅华》上线首月即收入超过40万元。

很显然,知乎已由原本的问答分享社区逐渐向文学社区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IP和作者。那么,对于影视改编来说,知乎文学又提供着怎样的生产力?

创意灵感池

《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让马伯庸的IP成为了影视改编的“香饽饽”,这之后的《风起》系列、《显微镜下的大明》相继开机上线,“马伯庸宇宙”俨然要在影视行业成型。

意外的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灵感最初也萌发于知乎,这样一个精彩绝伦、环环相扣的“长安反恐24小时”脑洞,来自于知乎一个名为“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的提问。

如今在知乎中打开这个提问,依然可以看到2016年马伯庸构思的《刺客信条:长安》预告片,文中写到:“长安城中,每一坊都有数个望楼,上有黑衣武侯俯瞰全景,坊市内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就在那客商动手后不过十个弹指,武侯直起身子,拿起一面纯色黑旗,朝东方挥动三下,并重复了三次。不远处的望楼武侯看到,也挥起旗帜,向更远处传去。两个弹指之后,望楼东侧三百步开外的另外一座望楼,也挥舞起了同样的黑旗;紧接着,更东方的望楼也迅速作出了响应”,这正是后来出现在书中和剧中的“靖安司”雏形。

知乎的问答形式无疑为各位创作者提供了各种天马行空的灵感与想法,通常提问者只需要给一个开头、或是一个设定,就自有感兴趣的创作者将这个灵感延续下去,以此为基础创作出质量颇高的文学作品。

这种形式的“可持续性”已经让知乎问题和答主之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在知乎搜索“如何以XXX为开头写一个故事”,可以看到,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开头下面都有创作者前来一试,多则一个问题可能收获上千条回答,少则也有几十条,其中有不少作品已被选入“盐选专栏”为作者创收。

通常,同一个提问下的两个故事几乎不会撞梗,因而在这种模式下也不会产生灵感的提供者与故事的创作者之间的利益纠纷,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开头,由不同的人创作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何况提问者更多时是抱着“点梗”看故事的心态而来,商业利益暂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之内。

今年9月,知乎在“2021知乎商业大会”上对外宣布,知乎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一亿,而提问系统并不对任何用户设限。换言之,知乎每月都具备了集结一亿用户灵感的能力,这潜在的一亿用户源源不断地以提问的形式在该平台上输出着自己的奇思妙想。

而下一部《长安十二时辰》,或许就藏在某个问答之中,在未来的某一天作为彩蛋被读者们发现。

简单是改编的助益

实际上,最初的知乎问答中,“真实”二字是更被强调的存在,于是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谢邀,人在XX,刚下飞机”的常用“知乎体”。而加上这么一个必备开头,不过是答主们为了显得自己的回答更有可信度罢了。

带着真实性的故事总是格外动人。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第一的#图书馆停电30秒#话题就来自于知乎一个帖子,在 “你在你男/女朋友的手机里发现过什么秘密?”的问题中,答主冷静地描述了自己与八年感情告别的过程,文字间传达出的心痛和委屈让许多人看完后陷入失落和抑郁。

一位编剧与骨朵分析道:“这个帖子就只专注于描述两个人的感情,没有过多的人设和波澜起伏的情节,打动读者的就是这种鲜明的情绪,对于改编来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这位编剧表示,在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过程中,编剧时常需要面临取舍,因为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换过程中只能尽量把握原IP最打动读者的部分,要想做到百分百还原是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这类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帖子相较于网文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于编剧来说更易把握改编时的重点。与这类知乎文学属于同一类型的当属豆瓣、天涯这类社交论坛中的帖子,譬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豆瓣贴《与我十年长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就被监制陈国富看中买下版权,后来被拍成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总票房突破三亿。

后来,随着创作者的不断涌入,知乎回答的真实性逐渐为精彩度让位,“上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句新的slogan。不过,虽然真实性降低,但知乎文学简单、重点明确的特性依然没有改变。

以即将被改编的《洗铅华》为例,故事以女主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这一视角的局限性使这个故事无法向读者传达复杂的世界观、权谋线甚至配角人物线,因而故事主线集中于女主的个人命运和情感关系上,没有特别复杂的群像或是十分重要的名场面。因而在改编中,如果能在保留主线和人设精髓的前提下,辅以恰到好处的故事增删,不仅大部分读者很容易接受,对于影视改编的精练性而言也是有益无害的。

不是晋江,胜似晋江

前文提到,知乎为有人气的作品打造了付费专栏“盐选专栏-故事频道”,此外,知乎自2019年起也开始重视起IP价值,四处招揽网文作者回到知乎创作。

浏览知乎盐选专栏里的作品,类目涉及宫斗、穿越、霸总、恐怖等常见网文类别,且大多数作品走的是打怪升级开金手指的“爽文路线”,在这之外,大多数高赞作品面向的基本都是女性读者。爽文+女性的配置,让知乎盐选专栏与晋江文学城的相似度越来越高。

“为知识付费”一直以来都是知乎的营收底层逻辑,这也让知乎相较于晋江在广告和引流的机制上更加科学。

一直以来,晋江文学城都存在严重的头部作者营收断层现象,由于榜单机制的不科学,除已经成名的头部作者外,新人作者的新作品很难出头,而知乎的问答模式则恰好站在了晋江的另一面。

不论是《宫墙柳》还是《洗铅华》,最初都是萌生于知乎问答中,而如今这种模式被应用在广告思维中,作者可以寻找与自己作品匹配的问题去下面发表回答,借高热度问题来为自己的作品“引流”。这种软性引流机制,让知乎形成了“作品先行”的网文生态,也因此常会出现一部作品走红于网络,作者的名字却不太常听到的现象。

这种生态为新人作者提供了被看到的机会,但同时,因为并没有在作者这一“IP”上发力,已有成名作品的作者产出的后续作品,热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在区别于晋江的作者品牌思维下,知乎平台要想保障自己的IP影响力,只能依托于大量自主创作者的不断产出,在一部部作品的大浪淘沙中筛出真正的“爆款”。

不论如何,知乎向网文的转型,无疑是为网文IP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不论是类似“梗概文”的文学形式,还是作品话语权高于作者的生态,都是在以往传统文学网站中未曾出现过的。在好IP难寻、大IP改编极易受挫的当下,知乎文学改编潮或许能够帮助影视IP改编“打开思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