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为何喜欢用断肠一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相思人断肠什么诗 古代诗词中为何喜欢用断肠一词?

古代诗词中为何喜欢用断肠一词?

2024-07-04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桓温军队的士卒剖开母猿肚腹,竟然发现,母猿的肠子已经一寸寸断裂!原来,它是伤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肝肠寸断”!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来形容。

巴蜀猿猴传奇,除了桓温这个事情外,还要三国时代的邓芝。邓芝是蜀汉名臣,他喜欢射猎,巴蜀多猿猴,有一次,邓芝便射伤了一只猿猴,猿猴用树叶自己包裹伤口。邓芝叹息自己命不长久。结果邓芝不久之后便死了。读史每到此处,不免叹息:人之无情,尚不如一猿猴。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肝肠寸断的悲剧往往是人一手酿成的!

其实在此之前,断肠这个词就已经在诗中出现,三国时的曹丕在《燕歌行》中就用“念君客游思断,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借用妇女柔肠寸断的念君思夫之情,来表达“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战争徭役之苦。

其实断肠这个概念最早是源于外科手术,《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在中医学中认为,悲伤、愤怒、焦虑等情绪可以使健康的食管管腔变狭窄甚至完全堵塞,饮食通过时间延长。因此当人们情绪低落是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腔内压力变化也与情绪状态有关。临床上可见大悲后的人诉胸骨后发堵、下咽不利等症状与这些变化不无关系。郁闷,难过,往往你的消化功能会变弱,肠胃蠕动放缓,食欲不振。如果你紧张,很有可能会导致胃痉挛。古代人信息、医疗和交通都不发达,所以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就很难得到宣泄化解。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情绪低落容易导致食欲不振,同样食欲不振也会引起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现象。

虽说断肠一词用来形容忧愁是在东晋之后,但在东晋之前的曹丕就应用到了诗中,由此很多朋友就要怀疑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了。其实不管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可以结合自身。肠胃不好经常闹肚子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肚子的疼痛是深沉而又连绵不绝,不可见又难以捉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这和我们的思念、思乡、相思之苦其实都是非常相似的。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断肠这个词,其实一般并不是引用那只猿猴的故事,而是从肠胃不适的经历所发出的感慨或许更为确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