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述分子筛的等温线与BE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相对压力的含义 (五)简述分子筛的等温线与BET

(五)简述分子筛的等温线与BET

2023-12-27 1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我的研究是要用到BET的结果而非操作获得BET数据,所以本篇旨在简单讲述原理,目的就是知道等温线和BET是啥、能干啥,更专业具体的内容可以看看“研之成理”的文章。

N2吸脱附分析和BET方程

用于计算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孔径分布。

1. 什么是吸附?

广义来说,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等在物质界面附近的富集都可以叫做吸附(严格区分的话,包括吸附和吸收等)。

吸附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形成化学键。

物理吸附提供了测定催化剂表面积、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方法(一般而言指N2吸脱附实验)。

化学吸附是多相催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催化机理研究,特定催化剂组分表面积测定(比如通过CO吸附测定Pt的分散度、粒径)。目前我看的分子筛文献中还没见到这种测试,暂时不写了。

2. N2吸-脱附2.1 怎么得到的N2吸-脱附曲线

N2吸附法是根据N2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压力下,分子筛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比如-196℃)对N2(吸附质)具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在对应的压力下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

根据上述“对应的压力”和“平衡吸附量”的数据作图就可以得到:分子筛在某一压力下吸附了多少N2的N2吸-脱附曲线。

2.2 简单认识一下N2吸-脱附曲线

如下图,相对压力为X轴,氮气吸附量为Y轴,可表明在某一压力下材料的吸附能力。

该曲线分为两条:压力增加过程中的吸附曲线、压力下降过程中的脱附曲线,两条曲线没有重叠的时候就会形成介孔回滞环,这是由于介孔的毛细凝聚导致的(2.4),回滞环的形状也能为我们提供信息。

N2吸-脱附等温曲线有6种类型和4种回滞环类型,我们根据图形的形状来获取信息,下面会说到这些类型。

当然这么多类型不用全记住,一般看几篇相关文献就能确定这一类的物质是对应哪种图。我看文献里通常将自己的曲线与“这类物质应该是哪种曲线”相比较,来说明情况:

2.3 孔径和等温线

我们可以从等温线属于哪种类型(共六种),来判断材料是微孔、介孔、大孔、无孔等信息。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孔径小于2 nm的称为微孔;孔径大于50 nm的称为大孔;孔径在2-50 nm的称为介孔(或称中孔)]

2.4 介孔毛细凝聚——造成回滞环的原因

毛细凝聚:多孔性固体的孔大多可看作是半径不同的毛细管,若认为气体在其中的吸附是气体的液化,且液态吸附质可润湿管壁,则将在毛细孔中形成凹液面。

根据开尔文方程,凹液面上的蒸气压低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因此,当气体压力增大但尚未达到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时,就可在较小毛细孔中的凹液面上凝聚。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加,将逐渐在直径大些的孔中凝聚,直至所有毛细孔为液态吸附质填满。这种现象称为毛细凝结。

人话就是:在吸附时气变成水黏在孔里,最后孔中形成了凹液面,随着相对压力的升高,当N2压力增大但还没有变成液体时,就在这些凹液面上凝聚了。

回滞环形成:毛细管凝聚作用使N2分子在低于常压下冷凝填充了介孔孔道。由于开始发生毛细凝结时(吸附过程)是在孔壁上的环状吸附膜液面上进行,而脱附是从孔口的球形弯月液面开始,从而吸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往往形成一个滞后环。

介孔毛细凝聚和微孔填充现象上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毛细凝聚取决于吸附液体弯液面特性的宏观现象中孔内中间相对压力下微孔填充取决于吸附分子与表面之间增强的势能作用的微观现象微孔内相对压力很低3. BET

我师姐有云:一般把样品拿出去测,BET是会给你算好的,所以我主要了解一下计算原理、如何分析数据。

3.1 BET是干啥的

比表面积、孔径分布都是需要通过BET公式计算,从而得到我们要的信息。

BET比表面积是BET比表面积测试法的简称,该方法由于是依据著名的BET理论为基础而得名。

BET是三位科学家(Brunauer、Emmett和Teller)的首字母缩写,三位科学家从经典统计理论推导出的多分子层吸附公式基础上,即著名的BET方程。

3.2 BET理论前提

该理论推导所采用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一、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发生多层吸附(与实际情况相符,毕竟实际吸附过程中不可能只吸附一层);

二、除第一层的吸附热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3.3 BET计算表面积的原理

该理论推导出的公式:

V—在压力为P时,吸附气体的总体积。

Vm—催化剂表面被覆盖满第一层时所需气体的体积(通过对此数值的求解,可得出被气体覆盖的颗粒表面积)。

P—被吸附气体在吸附温度下平衡时的压力。

P0—在吸附温度下吸附质(N2)的饱和蒸汽压力。

C—与被吸附有关的常数。

总结:根据在给定温度下测得不同分压p下某种气体的吸附体积,由图解法得到表面积Vm和常数C

BET比表面积测试可用于测颗粒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以及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对于研究颗粒的性质有重要作用。

注意:由于气体分子的尺寸,可能会有部分颗粒外表面上没有吸附的气体所以,该方法测定的是气体分子所能到达的颗粒表面。如图。

3.4 BET处理范围

BET的计算也只是对相对压力p/p0在0.05-0.35这一小段的处理。

当相对压力小于0.05时,不能形成多层物理吸附,甚至连单分子物理吸附层也远未建立,表面的不均匀性就显得突出;而当相对压力大于0.35时,毛细凝聚现象的出现又破坏了多层物理吸附。

4. 数据分析

在分析数据之前,先来了解曲线形状和回滞环的分类,以及什么是孔容、孔径分布。

4.1 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是对吸附现象以及固体的表面与孔进行研究的基本数据,可从中研究表面与孔的性质,计算出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吸附等温线有以下六种。前五种是BDDT (Brunauer-Deming-Deming-Teller) 分类,先由此四人将大量等温线归为五种,第六种阶梯状的由Sing增加。吸附等温线的形状直接与孔的大小、多少有关。

可以理解为相对压力为X轴,氮气吸附量为Y轴,将X轴相对压力粗略地分为低压 (0.0-0.1)、中压 (0.3-0.8)、高压 (0.90-1.0) 三段。

低压段更靠近Y轴说明材料吸附力强。

具体内容随手可以搜到就不赘述,简单看一下就是:

分析途径:曲线形状——等温线分类——材料属性。

4.2 回滞环

上文说出现回滞环是因为孔中气体吸附、脱附线未重叠,那么回滞环形状不同,也就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孔(比如规则的圆柱形、墨水瓶型、裂缝等)。

根据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并配合对回滞环形状和宽度的分析,就可以获得吸附剂孔结构和织构特性的主要信息。

4.3 孔容

孔容是吸附剂的有效体积,它是用饱和吸附量推算出来的值,也就是吸附剂能容纳吸附质的体积。

孔容除了用BJH计算公式计算之外,还可以用四氯化碳法测定,利用在一定的四氯化碳蒸气压力下,四氯化碳在多孔固体的内孔凝聚,把孔充满,通过质量变化换算成孔的有效体积。

孔容(有效体积)不一定等于孔体积,因为孔容中不包括粗孔而孔体积包括了所有孔的体积。

4.4 孔径分布

计算前提:不同的相对压力p/p0对应不同直径的孔,比如p/p0=0.95, 相应的孔径为20 nm。即毛细孔直径越小,可在较低的P/P0压力下形成凝聚液,随孔尺寸增加,只有在高一些的压力下才能形成。

计算须知:可以根据等温线的吸附支或者脱附支数据计算。数据的下限取回滞环的闭合点,上限是等温线在高相对压力一侧回滞环闭合后的平台,但若此平台不易分辨,通常p/p0上限可取0.95。(作者:研之成理)

计算原理:

凯尔文方程给出rk=-0.414/log(P/P0)。通过Kelvin 公式求出p/p0 所对应的毛细凝聚的毛细管半径rk。因为此时所有比rk值小的孔全部吸附质充满,因此,吸附等温线上与此相对压力p/p0对应的吸附体积Vr,即为半径小于等于此rk全部孔的总容积。作 Vr ~rk关系曲线,即为孔容积对孔半径的积分分布曲线。

有了积分分布曲线,用作图法求取当孔半径增加Δr时吸附量增加的体积ΔVr,求出ΔVr /Δr(或者采用数值方法求出 dVr /dr),以ΔVr/Δr对rk作图,即为孔半径的微分分布曲线

如果材料应该是介孔材料,而孔径分布显示介孔并不占太大优势,则可以说明制作失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