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总论(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直翅目的口器为 昆虫总论(笔记)

昆虫总论(笔记)

#昆虫总论(笔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篇参考资料:昆虫学(南开大学等五校合编,1980)

部分参考专栏:(强烈推荐)

题图:模式脉相及康-尼二氏脉系命名(字写的丑不要在意)

头部

头部由原头和颚头两部分组成,各有三个体节:

体节神经节成体附肢前触角节(preantennary)前脑无(但上唇来源于此)触角节(antennary)中脑触角闰节(intercalary)后脑无上颚节上颚下颚节食道下神经节下颚下唇节下唇

头的分区:

额(frons):头的正前方,上以蜕裂线侧臂、下以口上沟、侧以额颊沟为界;触角和单眼在此区;口上沟之下为唇基,上唇连在上面。头顶(vertex):位于额上方、两复眼正上方颊(gena):复眼之下,额颊沟之后,后头沟之前,颊下沟之上颊下区:颊下沟之下,在上颚与头项链相连的两个关节之间称口侧区,后面的部分称口后区后头(occiput)次后头(postocciput)

头的形式

下口式(hypognathous):植食性昆虫。蝗虫、鳞翅目幼虫前口式(pregnathous):捕食性和钻蛀性昆虫。步行虫、锹形虫、浅叶蛾幼虫、天牛幼虫后口式(opisthognathous):刺吸式口器。蝉、蝽、蚜虫无头式:高等蝇类幼虫触角

结构

柄节(scape),梗节(pedicel),鞭节(flagellum)。

某些昆虫如雄蚊在梗节上有江氏器,是一种感受震动的器官;鞭节可以有很多亚节,特别的在膜翅目的小蜂类,鞭节分为环节(小,环状)、索节和棒节(大,棍棒状)

分类

丝状(filiform):细长如丝或线,鞭节各节粗细大致相同,逐渐变细。蝗虫、椿象、蟋蟀、天牛刚毛状(setaceous):短小,基部较粗,鞭节极纤细。蝉、蜻蜓、飞虱念珠状(moniliform):鞭节各节大小相近,每节状若圆球,整体仿佛一串念珠。白蚁锯齿状(serrate):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整体仿佛一张锯片。叩头虫、芫菁栉齿状(pectinate):整体仿佛一把梳子。一些甲虫,蛾类雌虫羽毛状(plumose):蛾类雄虫球杆状(clavate):鞭节基部细长如丝,顶端数节逐渐膨大。蝶类锤状(capitate):类似球杆状,顶端数节骤然膨大。露尾虫、郭公虫鳃叶状(lammellate):触角顶部3-7节向一侧延伸成薄片叠合在一起。金龟子具芒状(aristate):仅有三节,短而粗,第三节膨大,长有一根刚毛状构造,称触角芒,芒上有时还有细毛。蝇类环毛状(whorled):鞭节各节有一圈细毛,越靠顶端越短。雄蚊口器

结构(咀嚼式口器)

上唇(labrium):和唇基相连的横形骨片,形成口器的上盖,外硬内软,具毛和味觉器,称内唇。具肌肉,可前后运动上颚(mandible):一对坚硬的锥状或块状构造,可以左右移动。相对的两面分别分化为切齿部和臼齿部。下颚(maxilla):一对,由轴节(cardo)、茎节(stipes)、外颚叶(盔节,galea)、内颚叶(叶节,lacinia)、下颚须(分5节)构成,可以用来抱握、帮助切割食物。下唇(labium):口器的底板,阻止食物下落。构造与下颚类似,分为后颏(postmentum)、前颏(prementum)、侧唇舌(paraglossa)、中唇舌(glossa)、下唇须(分三节)。后颏不能动,两唇舌附着在前颏上。下唇须和前颏可以动。舌(hypopharynx):狭长、囊状物,着生于头部腹面正中央,具毛和感觉器,司味觉并可帮助运送食物入口。基部有唾腺开口下图是作者分离的蟑螂咀嚼式口器,数字编号即是上文序号:体视镜下观察。最好不要转载

分类

咀嚼式口器:如上所述。取食时上唇下唇形成上下口盖,与上下颚围成口前腔,上唇和舌之间称食窦,为咀嚼的场所。直翅类、鞘翅类、脉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成虫、叶蜂类幼虫鳞翅目幼虫口器的下颚、下唇、舌愈合为一个复合体,端部具吐丝器刺吸式口器:上下颚特化成口针,下唇延长成喙。蝉的口器:口针2,下颚口针相互嵌合,内含唾道和食物道。蚊的口器:口针6(上唇*1,上下颚*4,舌*1),上唇和上颚间形成食物道、下唇和舌之间形成唾道。蝉、蝽、蚊捕吸式口器(双刺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外颚叶呈镰刀状,可以捕获猎物,捕获后两者合并,形成食物道。脉翅目幼虫(蚜狮蚁狮)锉吸式口器:由喙(上唇&下唇)和口针(舌、左上颚、一对愈合下颚;右上颚退化)组成,食物道在两下颚口针之间,唾道在舌与下唇之间形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刮破寄主表皮,再吸食液体。蓟马类虹吸式口器:下颚外颚叶极度延长,内壁具纵沟,合并形成食物道,除此及下颚须以外均退化或消失。口器不用时以肌肉牵拉而卷曲成发条状,用时借血淋巴的压力而伸直。蝶蛾类舐吸式口器:上唇与舌形成食物道,舌形成唾道,舌藏在下唇前壁的凹槽(唇槽)中,下唇的后端形成喙,除下颚须外上下颚消失;喙的端部具有圆形的唇瓣,膜质,具横列的骨环围成的细沟,称环沟或拟气管,食物液体食物可沿沟流入食物道,固体食物可由唇瓣裂缝中的齿(前口齿)刮碎然后吸入。蝇类蝇类幼虫的口器退化,仅有一对钩状的口钩,由上颚形成刺舐吸式口器:又名刮舐式口器,为双翅目若干短角类(牛虻等)具有。上颚宽大,成刀片状,可横向活动;上唇、舌、下唇与舐吸式口器类似;下颚外颚叶形成口针。取食时上下颚口针刺破宿主皮肤,由下唇唇瓣吸入食物道。嚼吸式口器:为一些蜂类具有。上颚上唇保持咀嚼式口器的形状;下颚外颚叶延长成刀片状,其余不发达;下唇中唇舌、下唇须延长,中唇舌腹面有凹槽,端部膨大,其背面与与下颚外颚叶形成食物道,腹面沟槽与下颚须形成唾道。足

结构

昆虫成虫的胸足分六节,其中基节相当于原始附肢的原肢节,其余各节相当于端肢节。

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最小的一节。一般为一节,但蜻蜓类有两节腿节(femur):或称股节,常常比其他各节大胫节(tibia):通常细长,可折贴于腿节下,常着生有刺和距。蟋蟀、螽斯的鼓膜听器在前足的胫节跗节(tarsus):一般昆虫的跗节分为多个亚节(原始无翅类除外),有些甲虫三足的跗节亚节数不同,可用跗节式(x-y-z,分别是前中后足跗节亚节数)表示前跗节(pretarsus):在原尾目、弹尾目等原始类群,前跗节为爪状,一般昆虫此节退化,被两个侧爪代替

类型

步行足:各节均细长,适于行走。最为普遍。开掘足:一般仅限前足,胫节宽扁,外缘具硬齿,宜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跳跃足:一般仅限后足,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如蝗虫、蟋蟀、跳甲捕捉足:一般仅限前足,基节延长,胫节可以嵌入腿节,形似折刀,有时可有刺。如螳螂、猎蝽等携粉足:由蜜蜂的后足特化而来,胫节宽扁并用有长毛,构成花粉篮;第一跗节长而扁大,长有横列的硬毛,构成花粉刷。游泳足:见于水生鞘翅目半翅目昆虫,后足特化为桨状,各节都变得变长,边缘长毛攀援足:见于生活在毛发上的虱子,跗节一节,前跗节形成钩状爪,胫节肥大并具指状突起,两者可以扣合,从而夹住宿主毛发抱握足:见于雄性龙虱前足,跗节膨大为吸盘状,用于在交尾时抱握雌性翅

翅的起源

有两种假说。

气管鳃假说:气管鳃是昆虫体壁两侧突出成鳃片状、富含气管的组织,在现生的蜉蝣目、蜻蜓目水生稚虫中依然可以看见腹部的气管鳃。该假说认为一些早期昆虫很可能生活在水面上,把尚未成型的翅当做风帆,借助风力漂游。在一种现代石蝇(襀翅目,稚虫水生)Allocapnia vivipara观察到了这种行为。[1]侧背叶假说:昆虫适应在高大植物之间滑翔迁移的需要,侧背叶膨大变扁,并有气管伸入其中,以后形成关节,逐渐转变为翅

现在一般认为气管鳃假说更为可能

翅的结构

翅的分区和各部名称:

[来源请求]

翅脉的脉相:(假想的原始脉相)

[来源请求]纵脉简写全称备注CCosta前缘脉常粗壮而不分支,形成翅前缘,与肩片相连ScSubcosta亚前缘脉位于前缘脉之后,常分两支,与第一腋片相连RRadius径脉常较粗壮,常一分二二分四(Rs指径分脉)MMedia中脉常分四支CuCubitus肘脉分两支,第一支再分为二AAnalis臀脉在臀区内,数目1-12不等,常为3JJugalis轭脉有的昆虫无

注:肩片、腋片是分别与肩角、腋区的连接翅和胸部骨骼的骨片

横脉简写全称连接的纵脉h肩横脉C-Scr径横脉R1-R2s分横脉R3-R5, or R23-R45r-m径中横脉R45-M12m中横脉M2-M3m-cu中肘横脉M34-Cu1下图是作者拍摄的某种蝇(双翅目)前翅,标记意义同上文体视镜下观察。最好不要转载

翅的连锁:

主要见于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

翅轭型:像一个凹槽,允许后翅前缘插入凹槽,如蝙蝠蛾翅缰型:后翅前缘基部的一簇硬刚毛,前翅后缘腹面(Cu或Sc)有钩,可以勾住翅缰轭缰型:前翅长翅轭,后翅长翅缰,两者连成一体,如小翅蛾毛顶蛾的雌蛾膨肩型:后翅肩角膨大并有肩脉突出生长在前翅下方,如枯叶蛾大蚕蛾卷褶型:前翅后缘向下卷,后翅前缘向上卷,相互扣合,如同翅目翅钩列型:两排钩子,见于膜翅目翅的类型

从系统发育的角度可以被分为古翅新翅两类。有人认为这两类翅是独立起源的:

古翅新翅不可折叠可以折叠幼体(稚虫)水生幼体(若虫幼虫)陆生,如有水生为次生性仅包括蜉蝣目蜻蜓目其他有翅种类

从翅的结构和材质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膜翅:翅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覆翅:蝗虫等直翅目,前翅坚韧如革,翅脉可见,不用于飞行,平时完全覆盖于背部鞘翅:鞘翅目的前翅,坚硬角质化,不用于飞行半鞘翅:蝽象类的前翅,基部为革质,端部膜质且有翅脉鳞翅:翅膜质,但附有鳞片毛翅:翅膜质,但长有毛,如石蛾缨翅:蓟马类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的边缘长有长毛参考:新翅类又分外翅部和内翅部,分别包含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类群。腹部

腹部的一般结构

[来源请求]

雌虫的第八、九腹节生有产卵器,雄虫第九腹节生有交配器

生殖用的附属器官

雌性:有来源于生殖节侧板的载瓣片,和载瓣片基部突出的产卵瓣,一般第八腹节的称为第一载瓣片和腹产卵瓣,第九腹节称为第二载瓣片、内产卵瓣,而第二载瓣片背侧还有背产卵瓣

雄性:主要部分是第九腹节的阳茎,基部两侧可能着生有阳茎侧叶。第九腹板侧叶可能有各式抱握器

变态

增节变态(anametabola):原尾目

表变态(epimetabola):缨尾目、双尾目、弹尾目

原变态(prometabola):蜉蝣目(亚成虫期)(稚虫)

不完全变态:

半变态(hemimetabola)——蜻蜓目、襀翅目(稚虫)

渐变态(paurometabola)——直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等翅目、啮虫目、纺足目、半翅目、同翅目(若虫)

过渐变态(hyperaurometabola)——缨翅目、粉虱科、雄性介壳虫(若虫)

完全变态(holometabola):鞘、鳞、膜、双翅、脉等(幼虫)

分类

系统分类与传统分类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以下只用一张图简单提及系统分类。

这是2014年的文献了,不知道最近又有什么变动

Bernhard Misof et al.,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Science 346, 763 (2014)

参考^James H. Marden, Brigid C. O’Donnell, Michael A. Thomas, Surface-Skimming Stoneflies and Mayflies: The Taxonomic and Mechanical Diversity of Two-Dimensional Aerodynamic Locomoti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 73(6):751–764. 200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