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必读书单推荐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直播带货对品牌的影响 有没有必读书单推荐呢?

有没有必读书单推荐呢?

2024-01-11 1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五本书,每一本我都读了三遍以上。

用心阅读,没有一本书会让你白读。

1. 《活着》

余华

故事梗概:

活着》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农村人福贵的一生,他和他的家人不断经历着各种苦难和离别。故事最后,家人全部离他而去,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短短12万字将人世间的苦楚展现无遗,面对命运时,我们终究会有诸多无奈。有人评价道,主人公未免也太惨了些,我倒觉得福贵在那个旧时代只是一个缩影,世间还有千千万万个福贵存在,故事很真实。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是啊,人这一生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和不可抗力,生与死、命运与偶然、理性与感性,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真的算不了什么。

活着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这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力量。每当觉得生命里遭遇重大变故和挫折时,脑中总会回想起这句话,比起福贵,我们已经幸福太多了。

推荐理由:

余华的书,我认为每个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他写的东西是很贴合中国社会的,读起来会非常流畅,而且不会对书中人物产生距离感,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老一辈的故事。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以及绝望的不存在,这本书让能从痛苦中振作起来,并勇敢得活下去。 而不像《人间失格》中所展现的彻头彻尾的压抑感,让人窒息。

分享一点题外内容,易烊千玺在读完这本书后,说道:“读《活着》,就是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化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

对此,余华本人给出了回应:

“致千玺同学和年轻一代的朋友们,你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人,你们身处这样的时期:未未已经来到,过去还没过去。你们要有野心,野心能让你们情绪饱满思想活跃,能让你们即使过了这个村仍然会有店。

2. 《人生的枷锁》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故事梗概: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形式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先天残疾,性格孤僻敏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正如书名一样,菲利普的一生是挣脱人生枷锁的一生,他的思想是独立且自由的。

菲利普的一生,都在剖析自我、窥探人性,在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他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结论“生活并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

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儿,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当离开之后,世界上就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你一样。生活里的很多意义本就算人所赋予给它的。

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很大程度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也是过去几年里我最爱的书第一名

我本人是很喜欢菲利普这个人物的,他拥有一腔孤勇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前往异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伦敦做职员、去巴黎求画、学医……他这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生命的真谛。我会反问自己:“我能像菲利普那样做自己吗?”

此外,菲利普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绅士”,对于嘲笑过他的人,他选择了原谅,这一点同样可贵。

推荐理由:

比起《月亮与六便士》,我更推荐这本。

毛姆的思想体现的更成熟,故事也更加完整。在读者跟随毛姆过完菲利普的一生时,我们也在故事里找到了自己。

理想主义PK现实主义

这个话题好像是毛姆书中一直探寻的主题,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妥协。我们一定会有高高在上的理想,但同时也别忘记脚踏实地的生活,如何权衡也是人类的共同课题。

“为什么要读书呢?”

一来是为了寻求乐趣,因为读书是一种习惯。二来是为了了解我自己,有时碰上一段文字,对我来说还有些意思,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一部分。书中凡是对我有用的东西,我都把它们吸收了。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对一个人来说确实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3.《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故事梗概: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的友谊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追风筝”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比赛,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两人一直以来都配合的很好。

直到一次哈桑被“侮辱”,懦弱的阿米尔选择视而不见,此后阿米尔出于内心的愧疚和折磨,做了一系列伤害哈桑甚至诬陷他是小偷,最后赶走了他。时隔多年,他重回阿富汗,走上了赎罪的道路。

哈桑从出生起便心甘情愿的为少爷做任何事情,包括牺牲他自己,在这个人物身上,能看到人性最善良的一面;阿米尔不是个讨喜的人物,他自私懦弱、没有责任心,一直都是一个被保护的少爷。

看这本书时,我被仆人哈桑的善良、正直和献身精神感到震撼,我不禁在想他是怎么做到对少爷阿米尔如此忠诚,到了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地步。

也对阿米尔的怯懦感到愤怒,长大再读这本书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阿米尔这个人物其实塑造的更加复杂,人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

推荐理由: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随后他又写了《灿烂千阳》、《群山回响 》,其主题分别对应阿富汗的少年友情、妇女、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三本书都是精品,但我更偏爱这本以年少友情为核心的《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的成功,让作者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也真正意义上帮助到了阿富汗的人民,这样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这本书本身的价值。

最初,我不懂那段哈桑被“欺负”的描述是什么意思。直到看了电影版,我才明白,他是被男生强暴了。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男生也可以强暴男生。

电影中阿米尔在一旁看着整个悲剧的发生,懦弱使他不敢上前为哈桑挺身而出,而哈桑也知道他就在附近,他那时得多绝望啊。当哈桑下体流血、一瘸一拐的走回家,手里还拿着那只风筝时,我的心久久难以平复。

书中的人物刻画是成功的,阿米尔其实并非十恶不赦,在他成年之后,儿时的这段经历日日夜夜折磨着他,最终他完成了自我救赎。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4.《局外人》

(法)阿尔贝·加缪

故事梗概:

局外人》的情节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都抱有「无所谓」态度的人,一次无意的杀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但这一重刑却不完全是针对他杀人的罪行,而是针对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这一略带荒诞性的判决却正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现实。

加缪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思想在他的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神话》中得到了印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说人物默尔索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遵循社会准则”的人。这些道德标准究竟是谁赋予我们的呢?个人信仰应该依附于社会信仰而存在吗?

正如加缪所言,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默尔索却有意识的跳出了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看似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对于默尔索而言,生命的本身是荒诞的,但存在的幸福感是真实的,我们无权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审判他。

推荐理由:

很难想象,加缪写这本书的时候,仅仅只有26岁,这个男人未免也活得太通透了。

主人公默尔索选择了一种「虚无主义式」的人生态度,他以局外人的身份活着,并且以局外人的身份幸福地死去。在旁人看来,他的一系列举止是荒谬的,但他对生命和自我超脱的态度,我却很羡慕。

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

如果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要看《局外人》。

5.《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 F.S.菲茨杰拉德

故事梗概: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享有盛名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盖茨比从穷小子变成了富豪,夜夜笙歌,只为寻觅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两人重逢温存不久,一场意外让盖茨比被迫失去生命,让人唏嘘。

盖茨比是理想主义者,他对爱情美好的追求,以及如此纯粹的为一个人付出乃至牺牲自己的精神,时至今日看来都弥足珍贵。

不少读者评价道,为黛西那样的女人,根本不值得。是啊,盖茨比对爱情那种单纯的向往让人心疼,他纯情、浪漫、待人真诚,在黛西和汤姆这一众人的衬托下盖茨比的人品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他的爱那么卑微,小心翼翼。盖茨比心中的那盏绿灯,然而在黛比眼中什么也不是,他苟延残喘的支撑,到最后不过是烟云。

推荐理由:

村上春树万字导读强烈推荐」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正是盖茨比的写照,他对财富的想法与他对人生诗意浪漫的情感,透过盖茨比表现出美国文化最初的勇敢追梦形象。

私心安利莱昂纳多主演的同名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一直认为电影是很难高度还原小说内容的,但这个电影做到了。

小李的演绎百分百再现了我心目中盖茨比的绅士模样,实实在在的爱了。

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过你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