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就医、精神三大“难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目前老年人面临的问题 直击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就医、精神三大“难题”

直击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就医、精神三大“难题”

2024-06-08 1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日常经济支出负担大。对空巢老人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占比25.08%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负担较大,支出占收入的80%以上;另有24.64%的老人表示生活负担很大,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经济支出,两者占比之和为49.72%。进一步分析老人日常支出的主要内容,当前农村有71%的老人表示主要开支为“基本生活开支”,另有25.40%的老人表示其主要生活开支为“治病吃药”,两项之和占比超过九成。不难看出,近五成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负担较大,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其中日常开支和医疗保健支出仍是制约老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低收入老人困难明显。低收入老人表示生活负担很重的有46.32%,而高收入老人该项占比仅6.49%,明显低于前者。进一步对比开支情况,经济状况足够开销的高收入老人有93.32%,低收入老人该项占比为33.42%,低于前者近百分六十,另有66.58%的低收入老人不够开销。其中,低收入老人主要支出为“治病吃药”的占31.89%,仅次于基本生活开支(65.05%),有19.36%的低收入老人认为其医疗保健支出负担较重。以上说明,农村低收入空巢老人的生活仍较为困难,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怀与保障。

看病“难”: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就医难题

一、生病更期盼家人照料。当前农村医疗水平正逐步提高,但对于空巢老年人而言,“就医难”问题仍存在。数据显示,占比42.57%的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一般,28.12%的老人有慢性疾病或严重疾病。同时,有46.59%的老人在生病时选择“家人照料”,其次为“邻居照顾”,占比13.74%。而从实际上看,农村空巢老人在生病时主要受“家人或亲戚”照料的占74.59%,受“邻居或朋友”照料的占12.70%。由此可见,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老人遇到生病等情况更加期盼子女能够在身边照料自己。

二、就医意愿易受收入影响。考察农村空巢老人的就医意愿时发现,九成以上的老人表示会在自己生病时就医,而身体状况“健康”、“有慢性疾病”、“有严重疾病”的老人该项占比依次为94.90%、91.37%、91.46%,其中身体状况为“健康”的老人生病就医的占比最高,而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就医意愿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收入与就医意愿的关系,高收入老人会在生病时就医的占比为96.94%,而低收入老人该项占比为86.96%,总体上而言,老人收入越高,生病时选择就医的比重越高。这可能是由于身体较差的老人害怕医疗支出过多,就医意愿随着降低。因而减轻就医经济负担是“就医难”问题的一大突破口。

三、高龄老人看病难度大。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加,老人的就医意愿也在随之改变。具体而言,低龄、中龄和高龄老人表示生病会看医生的分别占比为93.95%、91.32%和91.23%,就医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其中高龄老人占比最低。进一步分析高龄老人不愿意就医的原因,与低龄、中龄相比,高龄老人更易因“想看,行动不方便”和“在医院没人照顾”而不去就医,两者占比分别为31.82%、27.27%,仅次于“想看,没钱看”(59.09%)。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和社会在高龄老人看病问题上需要提供更多便利。

交流“难”: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精神难题

一、交往沟通范围有限。数据显示,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交往沟通范围十分有限,尤其与非空巢老人对比,其活动范围更为有限。在2479个有效样本中,选择空闲时间“在家看电视”的空巢老人有934个,占比为37.68%,占比最高,说明老人在无事时多选择呆在家里而非外出。进一步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沟通情况,有46.52%的空巢老人选择向“朋友邻居”诉说,占比最高;而非空巢老人更倾向于向“家人亲戚”诉说,该项占比最高,为62.20%。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空巢老人选择不诉说的比例逐渐提高。低龄空巢老人选择“不诉说,藏心里”的占比为5.05%,中龄和高龄空巢老人的这一占比分别为5.46%、8.15%。

二、子女联系不定且少。进一步分析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关爱,调查发现,在2226个有效样本中,与子女保持不定期联系的老人有1461位,所占比重为65.63%,有34.37%的老人保持定期联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保持定期联系的空巢老人中,频率为“一个星期”联系一次的占比最高,为42.34%,其次是“每天联系”,占比为24.29%。同时,有55.89%的子女会在“有空的时候”回家看望老人,“逢年过节”回家看望的有36.73%,“生病的时候”占2.66%。由此可知,当前空巢老人得到的子女的关怀较少,与子女的联系多是不定期的而且次数较少,多是子女有空的时候。

三、老人精神压力不减。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与经济状况相关,也与老人的精神状况密不可分。调查中我们发现,空巢老人对自我状态的满意度不如非空巢老人,有62.81%的非空巢老人表示满意,空巢老人该项占比为61.43%,相对较低;同时,有68.37%的与子女定期联系的老人回答满意,59.54%的与子女不定期联系的老人回答不满意。进一步对比,生活负担对满意度影响较大,有76.77%的生活负担很小的空巢老人表示满意,而生活负担很大的老人该项占比为53.12%,明显低于前者。由此可知,当前仍有近四成空巢老人对自我状态不满意,尤其是生活负担大、与子女联系不定期的老人,其精神压力也相应较大。

四、政府关爱覆盖率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空巢老人精神关爱问题上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然而,数据显示,有91.21%的空巢老人未享受过心理疏导,说明当前农村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服务还未切实提供给需求对象。同时,考察农村空巢老人节日慰问享受情况,在2434个有效样本中,有34.72%的受访空巢老人表示自己享受到了节日慰问,另有65.28%的空巢老人表示并未享受该项政策。这表明,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未有效地“落地”。

破解农村空巢老人难题的对策建议

一、养老“能兜底”:构筑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单独确定养老金的水平与发放机制,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覆盖面,让任何空巢老人都能享受、任何养老困难都能“兜底”。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优待制度。一方面,可根据老人的年龄差异,适当提高补贴金额。另一方面,针对自理生活有难度或患有重病的老人,提供免费养老服务,定期安排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免费提供药物等。三是加大农村老人的医疗投入,设立专项医疗资金,用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使用,同时简化空巢老人就医流程,可通过老年人看病免挂号、家庭医生到家看病等方式,方便老人就医,让老人看病不再是难题。

二、养老“有人管”:创新多元化的照料模式。第一,培育良好家风,强化家庭照料的基石地位。不仅要满足老人物质上的需求,也要多联系老人、多看望老人,让老人心有所依。第二,推动照料服务下沉,提升养老服务品质。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助的方式推动照料服务机构在农村的落地生根,在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同时,注重发展性服务的拓展,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服务内容。第三,鼓励多方参与养老,推动社会化参与。通过将服务外包给非政府组织或非盈利型组织,使其成为向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的主体。同时,打破行政壁垒的限制,给予社会资本一定的政策优惠,支持各类民间主体进入农村空巢老人照料领域。

三、养老“不孤独”:打造多维度的空巢关爱。首先,注重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兴建多种活动设施,鼓励老人在闲余时间将棋牌室、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这些场所都“用”起来。二是成立多样文化组织,鼓励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动”起来。三是开展多彩活动,多多邀请歌舞队、戏班子等为空巢老人定期表演。其次,构建空巢老人联络机制。在村庄内建立空巢老人“一对一”联络人,通过绩效考核、表彰评优等方式,鼓励干部、党员、邻居多与空巢老人沟通、联系。最后,大力发展村庄内部养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本土就业,让子女都能留在老人身边。同时,通过“青老”帮“老老”的互助养老、义工“传帮带”的志愿养老等方式,让老人在村内享受高质量的机构关怀和村内关爱。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69期第2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