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靠什么延续一百多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盛世唐朝有多强大 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靠什么延续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靠什么延续一百多年?

2024-04-21 1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史之乱犹如一记重拳,把盛唐打倒。当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战争带来的内忧外患让唐朝停止对外扩张,不得不优先考虑如何自保。从763年到880年,长安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被吐蕃、藩镇、农民起义军占领三次,三位唐朝皇帝被迫狼狈逃亡外地,成为后人讥讽唐朝的理由。不过,唐朝并没有像南梁侯景之乱后那样迅速灭亡,也没有像北宋靖康之难后那样马上消失,而是一次次起死回生,甚至能再创辉煌,直到880年黄巢攻占长安,唐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

唐朝能在安史之乱后续命100多年,并不是历史的奇迹。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绝非全部是碌碌无为之辈,虽然他们没有唐太宗、唐玄宗那样的才能,但是他们深受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影响,大部分皇帝并没有放弃振兴唐朝的想法。    

唐代宗为摆脱宦官专权跋扈的局面,先利用宦官程元振对付另一个宦官李辅国,后利用宰相元载除掉大宦官鱼朝恩,最终达成目标,振兴皇权。唐德宗在位前期讨伐藩镇,以平定割据自立的藩镇,直到遭遇奉天之难后才放弃削藩政策,对藩镇实行姑息纵容的策略,不过呢,唐德宗也在努力发展神策军,并让宦官掌管神策军,尽管唐德宗任用宦官掌管军队的举措遭到后人批评,但在当时起到了强大禁军的作用,为唐宪宗日后成功削藩提供了军事基础。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唐武宗开创了“会昌中兴”,唐宣宗开创了“大中之治”,是中晚唐皇帝中的佼佼者。

   

唐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却以失败告终,造成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文宗有心除掉宦官,也以失败告终,造成了“甘露之变”。尽管唐顺宗和唐文宗都失败了,但是说明他们不安于现状,真正算得上贪图享乐的皇帝,也就唐敬宗、唐懿宗、唐僖宗。因此,中晚唐皇帝整体的质量并不算太差,大部分人怀着复兴唐朝的想法,不断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现状。

在制度方面,不得不提到唐朝皇帝对全国藩镇体系的建设,这项工作对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超长待机起到了关键作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为镇压叛军,在全国各地设立军镇,赋予节度使大权,以便让节度使有能力对付叛军。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又任命投降的叛将为节度使。安史之乱促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唐德宗父子为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不惜发动战争,都以失败为告终。惨痛的失败让唐朝皇帝认清了现实,于是,唐朝皇帝调整策略,对藩镇体系进行了变革。

朔方军的辖区在唐玄宗后期囊括了整个关中。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防范强大的朔方军,不断对朔方军的辖区进行分割,设置了邠宁军、振武军、凤翔军等藩镇,让朔方军的辖区最后缩减到灵州、盐州一带。此外,唐朝皇帝会在关中重要据点派遣神策军驻防,一方面监视关中的藩镇,一方面加强朝廷对关中的掌控。

河朔藩镇骄横跋扈,总是给朝廷制造麻烦,唐朝皇帝为防范河朔藩镇,加强河东军、昭义军、河中军、河阳军等藩镇的兵力,这些藩镇忠于朝廷,在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讨伐河朔藩镇的过程中大显身手。此外,唐德宗对河朔藩镇的讨伐虽然失败了,但是设立了对朝廷效忠的义武军(易州)和横海军(沧州),义武军和横海军经常配合朝廷讨伐河朔藩镇。        

江南地区是唐朝的经济命脉,因此唐朝在江南地区极少设立具有军事性质的节度使,普遍设立具有监察性质的观察使,比如江西、浙东、浙西、福建、湖南等观察使,避免江南地区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保证江南地区能被朝廷掌控。行文至此,多说一点,唐朝为加强朝廷对全国的经济管理,完善了转运使的职能,对盐铁等资源实行国有化管理,也就是盐铁专营,以保持朝廷的收入不减。    

唐朝在安史之乱中吃了藩镇叛乱的大亏,但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彻底放纵藩镇割据,而是想尽办法加强朝廷对藩镇的管理。“元和中兴”后,除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外,全国其他地方割据的藩镇都被消灭。其后,唐穆宗讨伐河朔三镇失败,朝廷被迫接受现状,默许了河朔三镇割据自立,但是绝不允许其他地方的藩镇割据,因此,唐文宗平定了横海军叛乱,唐武宗平定了昭义军叛乱。

从唐代宗到唐僖宗,藩镇割据的局面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直到黄巢起义爆发。黄巢起义爆发后,转战南方,严重破坏了南方的经济活动,引发了南方的社会骚乱,当黄巢起义在884年被平定后,群雄割据南方并混战的局面形成,这就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