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了148亿元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如何建在这松软地基上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盖楼的地基 耗资了148亿元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如何建在这松软地基上的?

耗资了148亿元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如何建在这松软地基上的?

2024-07-11 2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究竟什么才能够代表一座发达城市的繁荣程度?是往来如织的人潮,还是浩浩荡荡的车流,亦或是热闹鼎沸的环境氛围呢?

在许多人眼中,能够凭借一眼就被人认出或者记住的,“大城市”的标志,无疑是那些高耸仿佛要刺破天空的高层建筑,换言之只有高楼才是城市最好的象征。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在高度方面能够排在前十位的建筑物中,就有多栋建筑位于我国的城市之中,而国内高度最高的建筑则是位于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

这栋高度空前的大厦,究竟是怎么建设起来的呢?

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大厦的高度超过了六百三十米,建筑整体重量更是达到了数十万吨。目前排在世界第二高度,仅落后于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

在它的周围矗立着同为高层地标的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和这些建筑一起,此地形成了一个上海市独有的高层建筑群落,也为当地赋予了更多的商务功能。

当然更多的建筑群也不仅限于商用,仅上海中心大厦一栋建筑,就包含了多个用途的商业体,以满足附近居民和往来人员的多方面需求。

上海中心大厦的占地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数百米的高度共有超120层的楼层,其中地上的部分就有119层,相对应的建筑面积超过了41公顷。

这一部分除了超过半数的办公空间以外,还含有酒店,商铺,会议宴会,娱乐休闲空间等部分。为了满足办公人员和其他客人的需求,大厦中的停车场也设置了大量的车位。

要建成这样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资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上海中心大厦的总体投入达到了惊人的近150亿元,自2008年开工后经历了六年时间才竣工,并在2017年启用。

如今的人们看到它时,多半会被它弧形的外表,或者双重特殊玻璃幕墙的设计所震撼,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栋建筑在开工之前曾经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这个所谓的难题首先来自于打地基,本来建造一座高度超六百米的高楼就不容易,更不用说还要造在一片松软的土地之上了。

倒不是当初筹划的时候,在选址上出现了疏忽,而是陆家嘴这个地方的土地大多具有松软的特点。众所周知浦东新区本是黄浦江对岸的一块冲积地块,其诞生的时间也不足百年。

尽管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商业窗口,但在其上搭盖建筑仍然是一种艰苦的挑战,更不用说要建这样的一栋高楼了,对于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想要楼体成功建成并保障后续的安全,意味着设计者需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地基建设中的SMP准则

其实在松软地面上盖楼房的技术,并非这次建设工程的首创,毕竟许多国内外的海滨度假村在建设之初,都需要面对在沙滩上打地基的问题。

为了计算出土压力对地基部分各分区,如主动区,被动区等部分造成的影响,通常在建筑设计之初需要通过朗肯土压力计算方式,在实地测试之前进行尽可能精确的预测。

尽管实地考察取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是建筑动工之前不可或缺的步骤,但预测数据越准通常也意味着设计准备越充分,对于时间成本和建筑成本都是一种节约。

所谓的土压力计算原理,是指以金属材料为对象,考虑到二维和三维应力状态下,对于不同的土壤结构材料,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土体破坏情况参数。

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人员,在对当地土质进行技术分析后,决定摒弃传统的压力计算方式,转而使用SMP这种新型的计算方式以适应浦东地区独特的粒状土壤结构。

事实证明,使用SMP方式计算出来的数据,要远小于传统朗肯方式的数值,也意味着新的计算方式算出来的结果更为精确,以此为依据设计出的支护结构的强度潜力也更高。

在地基承重部分的设计中,工程师们采用了多个加固楼体的方式。如为了让建筑不会因为高度的问题,受到狂风或微感地震的影响,施工之初就埋下了近千根混凝土基桩。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混凝土灌注的方式,将这些本来各自独立的地桩,融合成坚固的一个混凝土整体,这样就可以给重达数十万吨的楼体以足够的支撑。

而这些设计在地下的巨大空间,也并没有被白白浪费,而是成为了多达五层的地下建筑空间。既可以用于特殊需要的建筑用途,也可以作为停车场使用。

为了及时对地基部分进行混凝土灌注,据说当时上海地区八成以上的混凝土搅拌车,加上数百名的建筑工人在节假日期间连续不停地忙碌了数十小时,才完成这关键的一步。

经过数年的努力,上海中心大厦终于投入了使用,在人们惊叹于它令人着迷的外表的时候,其自身作为新时代绿色建筑的身份,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早在建设之初,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就包含了,如今最受重视的“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技术的利用,和对于空间的充分利用的理念。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典范

在建筑的整体建设中,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新式的千吨调谐阻尼器,不但可以通过反相位共振缓解大楼因为风力造成的摇摆幅度,同时数百个传感器的集成设计也可以检测环境。

在如此完善的设备的助力下,该建筑在建成后已经多次在台风中经受住了考验。如2018年的“安比”台风,和次年的“利奇马”也仅让大厦振幅达到了1米以下的程度。

在建筑外立面使用玻璃材质,并非是上海中心大厦的首创,但使用双层玻璃的作法则是一种设计的突破了。设计师们决定利用玻璃自身的遮阳和水平固定外遮阳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外幕使用的是特制彩釉玻璃,而内部使用中空玻璃在两者间形成温度缓冲区,避免室内温度直接与外界传导的同时,也可以控制日光的照射角度已提供足够的采光。

由于是玻璃材质设计,所以避免光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上大厦的幕墙被设计成为退台式,辅以反射率更低的玻璃原料,包括建筑内部和顶部也能避免眩光。

不仅仅在建筑的外部,大厦之中同样使用新型科技和能源技术,既保障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同时也可以兼顾节能减排的目的。

首先大厦的用电系统整体,是由智能控制系统统一管理的。无论是其中的电梯,照明,还是空调,通风系统,都可以根据天气和光照的时间变化,及时的给与调整和响应。

同时在供电之余排出的余热,还可以通过回收设备进行回收并使用在其他地方,避免造成浪费;额外设置的新能源发电设备,也可以在电路故障等情况下,作为备用电源使用。

上海中心大厦还利用了地下恒温的原理,用地源热泵促进了水温的常温化。在夏季的时候使水温下降,冬季则可以让水温上升,从而解决了加热或者降温所需的能源。

在大厦的顶部,就是前文提到的风力发电机组所在地。除了在平时可以为顶部景观照明的供电来源以外,还可以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起到紧急照明的作用。

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终目的,所以大厦的绿化也就成了重要的一环。上海中心大厦通过绿化设置,选择了适宜植物和场地雨水控制的方式。

在三万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内,绿地面积的建设就超过了三分之一,且绿地中不但包括传统的草坪和低矮灌木,同样包括乔木和本地常见植物相结合的群落。

在大厦内部还设有二十多个公共花园,这里广泛种植了多种珍贵的花卉和观赏植物,由于可以为建筑内所有人提供休息空间,空中花园也成为了节约空间,物尽其用的一个典范。

尽管距离投入使用已经过去了数年时间,但上海中心大厦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如今的城市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语

上海中心大厦无疑成为了我国在环保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尝试,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学习并开拓更加环保高效的道路,为新的建筑工程形式提供广泛经验。

参考资料

1《“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2《超高层建筑项目设计管理的技术管理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为例》

3《上海中心大厦生态宜居环境营建理论与实践》

4《SMP准则修正的土压力在上海中心大厦基坑的应用研究》  

本文由“脑洞馆长”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